苏州河横卧在上海市中心,用了100年的时间搭建了上海都市的雏形。外白渡桥在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的桥。 外白渡桥影响了几代上海人的生活出行,见证了老上海的车水马龙和繁荣兴盛,凝聚着上海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跟随着《上海:记忆的散步》这本书来聊聊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与百老汇大厦 音频由“上海新闻广播”提供 诵读:雪瑾(《直通990》首席主持人) 一开始是要付过桥费的 19世纪50年代起,苏州河上先后架起11座桥梁,构筑了上海南北的通道。 其中,最著名的是有“苏州河第一大桥”之称的外白渡桥。余槐青在《上海竹枝词》中称誉道:“铸就长虹锁怒潮,马龙车水驶终朝。吴淞江上交通路,第一工程摆渡桥。” 早期苏州河上的木桥,拍摄于19世纪80年代 1854年,英国商人威尔斯(Wills )等十余人在上海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资金洋银12000元,股东10人分摊125股,在外摆渡的地方筹建一座木桥。 1855年12月1日,木桥开始动工,次年10月落成。桥长137米,宽7米。桥面用木板铺成,桥中央设有活动桥面,当帆船通过时开启。此木桥以开创者威尔斯的名字命名,称威尔斯桥,后称外摆渡桥。 威尔斯桥建成后,桥主称获得上海道台的特许,准其专利25年,便派人在桥堍收费,来往行人和车马过桥均要付过桥费。 大桥北岸的虹口,逐渐耸起新楼 1871年5月13日,因木桥腐朽而发生摇晃,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在木桥附近修建一座铁桥,但因建造过程中东西两端的桥柱塌下、桥身一部分沉入河中而废止。 1872年9月18日,在上海道台支持下,在苏州河上相继设立4艘免费的摆渡船,每艘义船雇用工人2名,“不收钱文,以便行人”。一切经费由中国丝绸、茶叶商人和钱业捐助。 同年10月,工部局在威尔斯桥以西数十步处另造木浮桥,长118.8米,宽12米,两边有2米宽的人行道。 木桥由英商耶松公司设计制造,费用为12500两银,对来往行人免费。因新桥位于外滩公园旁,故称“公园桥”,又因处于原外摆渡处,亦称“外摆渡桥”,俗称外白渡桥。 同时,工部局决定向大桥公司购买苏州河上的两桥,即威尔斯桥和未完成之铁桥,计银四万两,于一个月内完成结算。 日本画家安田老山绘制的苏州河木桥,建于1872 年 日本画家安田老山画了不少有关上海的风景画,其中以《苏州河上的木桥》为著名。新木桥建造时,为了不妨碍交通,另架浮桥,每天人流量达7000人。 1903年,木桥改建成钢桥 1889年,工部局工务处新上任的主任梅恩计划将“外摆渡桥”木桥改为钢桥。为了计算桥面的承重力,当年6月,他从上午8时至晚上8时,连续三天统计过桥车辆人数,数字如下: 马车:1633辆 黄包车:20958辆 货车:22辆 小车:2759辆 轿子:27乘 马:38匹 步行西人:1645名 步行华人:33666名 1903年,当时的工部局正式决定将木桥改建钢桥。钢桥的部件全部在英国制造。1906年动工,1907年12月29日建成,长104.24米,宽18.4米,桥上车道宽11.2米。 这是苏州河上第一座钢桁架桥,也是当时上海桥梁中车流量最大的一座。1908年1月14日,外白渡桥电车轨道竣工,5月,来往杨树浦至广东路间的电车正式通车。 外白渡桥建成后,无论是站在桥上眺望四周的景色,还是从外滩公园眺望的铁桥景色,都是上海独有的街景。 外滩公园与外白渡桥 苏州河水从桥下缓缓地流向黄浦江,江河在那里和谐地汇合,那是养育上海的母亲河。你和外白渡桥有什么样的故事?欢迎留言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