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破译“伤寒有五”

 六合桂枝 2018-12-09

《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看似杂乱的排序和命名实则大有深意。


一、四时伤寒

“伤寒有五”前四种是伤于四时之气(主气):

春伤于风(东),

冬伤于寒(北),

秋伤于湿(西),(原理详见《长夏与湿土》)

夏伤于热(南)。

东→北→西→南即《素问·热论》逆向传经之序:

伤寒传经


二、温病

温病则有两种:伏气温病与时行温病

1、伏气温病(春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伤寒论·伤寒例》:

“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中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春气温),

至夏变为暑病(夏气暑),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夏天比春天热)。”

《时病论》:

“夫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

微者不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伏藏于少阴,至春阳气开泄,忽因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温病)。

又不因外邪而触发者,偶亦有之。

其藏肌肤者,都是冬令-劳苦、动作-汗出之人;

其藏少阴者,都是冬不藏精-肾脏内亏之辈。

此即古人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注:

冬伤于寒,感而即病者,系发于足太阳膀胱经(寒水),

其不即病者,寒气伏于足少阴肾经(寒水),至春发为春温。

温病学认为春温初起,系发于足少阳胆经(风木),

《温热逢源》用黄芩汤加味(小阴旦汤加减),

桂本《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加味(大阴旦汤加减)。


2、时行温病

《温病条辨》第一篇《原病篇》第一条引《六元正纪大论》:

“辰戌之岁,初之气,温病乃作。

卯酉之岁,终之气,其病

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

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

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

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可见温病是由时行温热之邪引起的疫病。

瘟疫则属于温病中传染性最强、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又称天行时疫、疫疠等,《温病条辨》也把瘟疫归为温病中的一种。

总之伤寒包括四时之气(主气)与时行之气(客气),是外感病的代名词。


《伤寒论·伤寒例》(康平本)

一、四时伤寒

“(阴阳大论云)凡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主气)之序也。

(注: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二、温病暑病

中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注: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三、时行病

凡时行者,

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夏时应热,而反大凉,

秋时应凉,而反大热,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注: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也。)

此则时行之气(客气)也。”

注:

“四时正气”即主气(静),“时行之气”即客气(动)。

伤于主气者,在个人体内传变;时行之气则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