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好“躲猫猫”游戏,帮孩子提升适应力

 长沙7喜 2018-12-12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大孩子玩躲猫猫,有什么不同的需求和有趣的方法。


第2阶段

4-6岁的孩子

在游戏中锻炼心理适应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就更“会”藏了,通常也能藏更长的时间了。这时我们仍然要遵循“找不到”的原则吗?怎么能让游戏更有趣呢?


场景


我们很快就知道孩子藏在哪儿了,但孩子自以为藏得不错,认真地躲着。


分析:


在躲猫猫游戏中,孩子的乐趣从哪里来?是“我让大人一直找不到我”吗?


不是。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玩躲猫猫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定时间还没找到孩子,孩子就会故意弄出点什么动静,比如学个小猫叫,或者咳嗽两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孩子为什么要故意“暴露”自己呢?是希望被找到吗?可是如果我们真的循声而去,把孩子找出来,他的脸上一定是挂着失望的。


那么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呢?


就像小年龄的孩子特别享受一下子跳到大人面前制造的惊喜效果,大一些的孩子,最有趣的是游戏中:“啊呀,他朝我走过来了,是不是要发现我了”的紧张,以及随后的长出一口气——“他没看见我,又走开了”。


这种紧张-放松-再紧张-又放松的感觉,不但让游戏变得刺激好玩,也是对孩子适应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


这里又提到“适应力”这个概念。


“适应力”对应的英文词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概念,引用维基百科的解释是:一个物体受到外力发生变形,当外力撤销后,这个物体能够恢复原状、不会永久性变形的能力。


例如一根弹簧,我们用力把它拉长,然后松手,弹簧就会回弹并恢复原状。在物理上,我们把它称为“弹性”。而在心理学领域,resilience用来描述从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中复原的能力。


那么游戏怎么能锻炼适应力呢?


想象一下,在玩躲猫猫的时候,我们朝孩子躲藏的方向走过去。越走近,孩子越紧张,呼吸和心跳随之加快。当这种紧张的情绪就要接近临界值的时候,我们又转身走开,孩子的情绪,以及相应的身体反应,也会随之放松下来。


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在为孩子创造适度的压力,将孩子推到一种“可以承受的紧张“的状态,然后再带她回到安全地带,放松下来。


这种紧张、松弛、再紧张、再松弛的过程就是对承受力和控制力很好的锻炼。


除了“躲猫猫”之外,一些追逐打闹类躲游戏,比如“摸瞎子”、“捉人”等,也都有同样的作用。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和观察来不断调整,找到让孩子既紧张又兴奋的那个点——即不至于让孩子过于紧张,压力太大,又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让孩子的内心逐渐变得更强大和有韧性。


建议:

原则仍然是要找不到孩子,但可以根据孩子的承受力,为他创造这种“紧张——放松”的感觉。


比如听到孩子学小猫叫,我们就可以说:“咦,我好像听到这里藏着一只小猫啊。小猫叫得好可爱啊。“然后就在孩子藏身处的附近到处找,但是找半天也找不到小猫。


要敏锐地觉察并跟随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表现出害怕,要适当放慢节奏,保持距离,如果孩子很开心和兴奋,可以尝试再适当制造更紧张刺激的气氛。


比如,对于承受力弱的孩子,我们可以在离藏身处还比较远时就转身走开。


对于承受力强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多制造一些紧张气氛。比如可以用鼻子闻,在孩子藏身的周围闻来闻去,说:“别躲啦,我都闻到你的味道啦!”


也可以距离很近,甚至是摸到孩子,一边摸一边说:“咦,这是什么?一块大石头吗?感觉好像一个小朋友的头啊。”



Q
A
&


问:如果孩子一直躲着不出来,那我们就要一直找不到孩子,游戏这样要持续多久?


答:只要我们的时间和心情允许,就可以一直这样陪孩子玩。中间可以适当“加戏”,增加游戏的新鲜度和乐趣。


问:如果调换角色,变成大人藏,孩子躲,要怎么玩呢?


答:那大人就要想办法让自己总是能被找到。同样要把握好给孩子掌控感和让游戏有意思之间的平衡,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找到”的难度。


比如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就躲在明显的地方。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用滑稽的声音给提示。还可以制造一些好玩的戏剧效果,比如刚躲一会儿,就捂着鼻子喊:“啊呀,好臭啊,我怎么闻到臭脚丫味儿?”


最后,你有什么陪孩子玩“躲猫猫”的有趣经历可以分享?欢迎留言给我们。😊😊




游戏力家庭支持

帮助2-8

在幼儿园、小学遇到明确困难的孩子,

通过孩子、父母两个方向合力,

有效支持孩子

由内而外逐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



游戏课程

经过专业培训的游戏老师每周进入家庭,和孩子展开以人际互动游戏为主的一对一游戏课程。


一方面让孩子在游戏中逐渐增强自信心、自控力和适应力,另一方面,也为家长提供了“如何根据孩子的独特需求,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的直观示范。


咨询支持

咨询老师、游戏老师与家长一起组成专属微信群,共同面对养育难题。


老师们会通过孩子日常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分析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家长提供建议和方法,优化日常的亲子互动方式;带动和鼓励父母实践高质量陪伴。


常见问题

Q:游戏力家庭支持针对什么样的家庭呢?


A:以往家庭支持案例中,孩子的状况各不相同,有谨慎退缩的,也有冲动难以自控的。相同点是父母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积极行动,构建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态环境。不在于孩子的问题有多严重,而是如果父母感觉到孩子因此而不快乐,受到困扰,那么就可以尝试通过家庭支持,一起帮助这些孩子摆脱困境,逐渐积累起信心与勇气,并最终获得主动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的适应力。

Q:家庭支持的过程和进度是怎样的?


A:初期,游戏老师会以跟随的方式,先与孩子建立联结,为孩子补充正情绪。


随后游戏老师和咨询老师会共同努力,按照安全感、自信心、适应力这三个心理层级,从建立和补充安全感开始,逐层“搭建”,逐渐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培养适应力。


Q:家庭支持为什么会有效?


A: 家庭支持的首要目标是优化亲子关系。从真正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开始,为孩子创造适合的环境,成长蕴含的积极力量就会显现出来。


亲子关系涉及日常生活中各种互动,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疑问。家庭支持在一年时间中全程陪伴,家长一方面可以看到游戏老师与孩子的互动方式,获得直接的感受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与咨询老师针对每一个细节充份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已家庭状况的养育方式。


Q:孩子会积累一些负情绪,压抑在心里,在其它小事上突然情绪爆发,对于这样的状况,家庭支持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A:孩子的情绪就好比是一个天平,有的时候负情绪多,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总去挖掘原因,把这些负情绪拿掉,而是主动的注入积极的快乐的正面的情绪,这样,孩子情绪的天平就不会倾斜。


根据以往的案例经验,课程初期家长会看到孩子很喜欢这样的游戏课程,用家长的话说,这课对于孩子像一次“深度放松”,“孩子笑的特别开心”。在笑声中,孩子的情绪天平不再失衡,快乐的情绪会改变大脑的化学环境,在积极的情绪影响下,人会更倾向于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勇于尝试,正情绪日积月累,孩子的神经系统从生理层面会发生改变,呈现出来的结果是孩子面对复杂环境适应力增强了。

Q:孩子在同龄社交方面遇到一些麻烦,家庭支持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A:人生下来开始学的第一件事,学习一辈子的事,就是社交。每个孩子除了身体能力的练习,剩下的就是社交练习,其重要性远胜过学习知识。

 

社交必须有对象,成年人是社交环境中首先出现的重要元素,同龄伙伴的重要性要到8、9岁以后才显现出来。每一个孩子都是通过与成年人交往的经历中,不断进行学习,然后再应用到同龄交往中。学习自己与他人到底构成什么样的关系,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处于什么位置,与他人交往时,最好采取什么策略。

 

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一味将孩子推向同龄伙伴,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挫败感,对于社交越来越紧张,有压力,甚至在同龄群体中直接被贴标签。游戏教师会根据孩子的特殊状况,有意识的不断调节游戏的类型及强度,提供一个练习社交技巧的最佳环境。孩子通过和游戏教师不断变化的互动,体验社交中的种种场景,认知自己和对方的情绪,打磨社交技巧,更好的应用到同龄社交中。


在游戏课程以外的时间,孩子面临社交难题,父母会随时获得工作室咨询老师的支持,咨询老师成为父母的外部调节器,父母成为孩子的外部调节器,帮助孩子走出社交困境。

Q:孩子有比较强的攻击性,怎么通过游戏课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A:正如《游戏力》书中所说,孩子需要与攻击的冲动和平相处,不管这种冲动是他自己的 还是别人的。假如我们不让他们在游戏中练习,那么他们会在真实的生活中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