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说意拳--薛云奇老师 

 天地虚怀xia 2018-12-12
所谓活人与死人的差别,活人乃有神意和气机,故站桩一定要运用神意方可,若想得神意之力则周身必松之,否则枯桩是也。放松,不只是一个概念,实是一种境界,松 一定要松到骨缝里。即为意拳,实乃意字为上,故习者一定要做到运意为力方为得拳,现今诸人多是借意为拳,故不足矣,希思之。空气不干活就是瞎扯。单重以应敌,双重以发力。      是否练到脚底板了。意拳三阶段,一,因为而为;二,有为而为;三,无为而为。

 

意拳站桩,初时为站,而后则为战,有战则站时当有战斗的情绪,战斗的心态,战斗的意识。意拳,其七分意三分形。    练功之时先静下心来莫急动,先想好要存何意,用何意,求何意,定住意。如果是靠肌肉的注血而产生力,那么这力就是有限的,局部的,缓慢的,是常规武器。而意拳的力则完全不同,意拳的力是整体的,无限的,迅速的,是核武器。所以至今还在肌肉上下功夫的人就不要在对意拳指手画脚了,因为您还没逾越到意之能。

 

 

习练意拳的四大法宝;松。意。势。慢。所谓松,乃身心皆松,尤其身体绝不能有一丝紧处。所谓意,乃意拳之力也,要假借真实后方可形成。所谓势,实姿势也,芗祖曾言,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然形骸都不似何来神意足,此实是后人未能理解之处。所谓慢,实在是意拳的一个特色,只有慢才能运意而为,只有慢才能一意而统。

光是一种能量,声音是一种能量,磁场也是一种能量。我们的意念更是一种能量,意拳就是通过站桩来把我们意念的能量进行有效的捕捉,整合,调理,调动,运用。再通过试力等等操练而达到能够随时随地的随心所欲的释放这种意念的能量,而达技击之效。

 

1.下颌夹一拳头
2.手两五指有五根管相连
3.手跟脖颈要有联系.
4.命门后倚,脚要有三七互换(重心)
5.肘部要有前指之力.
6.头虚领.(切记不可实领)
7.膝盖要有前指上提之意.
8.一定要抱七撑三(重点)
9.要在水中寻求阻力.
10.注意头与脚部相连.
11.含胸拔背,两肩向前微送.
12.脚下要有三七互换.(上动下不动白费.)
13.前收后坐.(命门后倚即后坐)
14.肘膝相合.上肢动下肢随.波动幅度一样大.
15.要一样一样加入桩中.不可急.
16.食指小指大拇指三根皮筋相连.
17.非空气流动.应该是磁场的聚散...
18.六面力必须常在不失
19.有树才有整,无树必然空
20.身内找,身外求,就是要抱着树在水中
21.怀中一定要抱住东西,这样才能引进落空,否则就是引狼入室 
22.要合于自然合乎自然顺应自23.呼吸要自然,切莫憋气努气   
23.呼吸要自然,不可努气憋气  

 24.所谓松紧转换必是意念的,与形体毫无关系  

25. 形体松无度,与懈差丝毫。(就是放松放到差一丝就是懈)
26.初练之时形体要有明显之动,以求意自形生,先让意因形动而和之
27.欲求神意着身,唯慢唯缓唯松
28.同样的时间走同样的距离,这才能守中守衡

 

29。手要撑开裹住身;30.四条腿不如三条腿,三条腿不如一条腿;31。是否在航行是否是渊中之鱼;32。是否毛发飞涨周身鼓荡;33.背后是否有通竿;34。要有击掌之功;35.力是否翻碾上来;36。前面抱着后面背着;37。没有后劲哪来前力;38。没有直劲没有平面积。39.守中用中,不只是形式,而是方方面面的,不懂中就不好使。40.腰为主宰,头为首领。     要有翻转旋腾。41.

站桩时,头领,腰倚,臀坐,膝提
头领。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都要有  

 

 

 

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抱定间架势如浇筑,整体放松松无底线,慢慢运意意灌周身。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意松肉松筋松。抱定间架势如浇筑--骨本力学之理。整体放松松无底线--吊顶混身轻而又稳。慢慢运意意灌周身--松后意整全身合一。                                                       现在人心浮气躁自以为是,多不肯放弃自我的意识形态,所以就很难接受意拳的理论体系。任何事物如果没有坚定的构架形势,那么想立于不败之地是很难的。放松是意拳里关键环节,没有放松就没有意拳。意念的运使实所以人之难,唯能灌注周身后方可得妙不可言之感。意拳不难,难在不难接受意拳的思维,难在没有明白人点拨,难在机缘不到。。。。。。。

 

所谓换力,就是去拙求灵。也就是把我们平时用习惯的生产力劳动力转变成适合拳术的拳劲。拳劲就意拳而言就是-意念。所以芗祖言,站桩要舒适得力,怎么叫舒适呢,就是站在那不是卖力气的站,不是汗流浃背的站,不是腰酸背痛的站,不是咬牙切齿的站,不是徒求时间的站,而是轻轻松松的站,此谓舒适。得力就简单了,得力就是得意,想得意之力,就必须放松,放松就会舒适了,意力亦可得也

 

站桩时,一定要怀中有物。本人所传就是要抱住树,所以芗祖言抱七撑三,怀中有物了,才不惧敌来,才能引进落空,而不是引狼入
动作时,两臂和身体一定要协调,不能有先后次序,要同时而为,如此才能有整体之动
所谓整体,拳彦言,人有七拳,即头,手,肩,肘,跨,膝,足,一分为二,即为14部位,打拳时,一个七前去,一个七后来,如此才能平衡均整,亦守中用中。只知向前,则力失一半

所以想整,这14个部位是否是在同时的平衡的做功吗

 

 

站桩需形体放松,心情放松,神思放松,呼吸放松,唯一意而紧之,这一意之紧当挑挂起所有之松,当统帅住所有之松。如此方可运意而为,而后意满乾坤,意行神前,此则足以意拳也。

习意拳所谓要有挂弹簧之感,主要是让所有习练意拳的人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良性条件反射,这也是一种蓄力的方式,为形成随时随地都可以调动调用这种无形无相无痕的蓄势待发的力做好准备。站桩时,一定要怀中有物。本人所传就是要抱住树,所以芗祖言抱七撑三,怀中有物了,才不惧敌来,才能引进落空,而不是引狼入室

 

芗祖说,周身之合谓之和,非左右相对之合方为合。此实言,但欲求得实在太难,所以,我觉得还是从六合而始方可得周身整合之能。然此所谓之整合亦小道,尚需进一步求索也。

 

 

这人啊,都有一个毛病,喜欢得益或曰得利。就是爱好好东西,练拳也一样,站桩站出感觉来了,就希望能够长期得到,长期保持,所以就关注它,关爱它,这就是助长。忘,就更好解释了,很多时候练着练着,意念一多,就顾此失彼,拿东忘西,照顾不周了,这就是忘,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追求那个助长去了,而忘了大一统的意念活动。意拳,我说过,芗祖有几句经典的话,其中一句是;守中用中,助长和忘,就都是片面的,都是两端,非中的,所以,站桩站了N年,却见不到收获,此一大病也。心态必须平和才有机会得,心急气躁,一辈子没戏,守中用中无过无不及,意拳的中可是个大概念,意拳的中,用一个简单的话说就是统一矛盾,跷跷板都见过,跷跷板的支点就是中,这是所谓守的中,跷跷板的两头,就是矛盾,这是用的中,就一个跷跷板而言,即三个地方要中,意拳无时无刻不中,时时刻刻都在中,岂止一个站桩啊,形体上要中,意念上也要中,静态下要中,动态下更要中。得了这个中,打遍中国,但是现在练意拳大成的。连最基本的静态中都没得,所以这拳快玩完了。静夜三思,意拳不难,难在不明理。芗祖的话,隐含的内容太多,不口传身授,根本没机会练成,弄几十几百本书看,看了也是看个热闹,想练出意拳,手把手都难说,看书练,纯粹自己逗自己开心。

 

 

 

请问王芗斋老先生(站桩漫谈)中提到只求神意足的神意怎么理解?
神意,如你在夜间走路,忽悠有人出来吓你,你在惊吓时的反应就是先神动又意动,它们相差不过0.4妙。
 "这一意之紧当挑挂起所有之松,当统帅住所有之松"不好理解,请点拨一下。

芗祖说形松意需紧,

那么在你形体真的放松了,就是懈。

芗祖又说了,松而不懈,

如何又松又不懈?

这里就是意念的控制问题,

周身的松一定松透,如懈,为了不是真的懈,则需一意而统领

 

 

抱定间架,放松起始,慢慢加意,先求前后,再找上下,然后左右,最后合挣,反复调整,勿忘勿助,仔细体认,无限循环,慢慢寻求,莫急勿躁。欲求进步,唯慢唯松,慢是拳门,松是拳路,松慢具持,入门在即,不操此法,一世难明。意拳拳法,芗祖示明,运意为力,方堪高明,怒眉瞪目,顿足有声,此为假货,切莫传习,拳本不难,难在明理,拳本不易,易在坚持,人各有缘,有缘才行。

 

 

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是人为,也是心魔。“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一无是处。”放下不甘心,拿起来又是繁琐,这就是意拳修习的难处。就是在这种难处才能慢慢开悟,才得以慢慢进展。不懂静,就不能细致,不懂空,就不能重新填装。知道放弃曾经,才能拥有新生。意拳为何很看重习练者的心态,意拳关键就在心上,心沉意自升,意升身自整,一意之紧统领全局而又遍布全身,心松体自松,体松意自灵,在这个前题下各种感觉陆续出现,对这些感觉不能刻意关注否则就跑了,微微关照即可.。意乃心音,怎么能少了心呢,意拳举一意字,不是所谓去了形意拳的形字那么简单。站桩练意是最好的选择,静态之下才能体会意体悟意体察意体认意直到运用意,没有这步,以后的东西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意非意,这意是有万千之道,却离不开那简单的一站。意拳没有套路不等于随便瞎比划,是要符合拳学原则原理的动,这种动比套路要难上加难的,所以没有扎实的功夫是无法做健舞的,摇摆四肢的乱动只能贻笑大方。意拳,练的是拳;修的是心;得的是道。故芗祖言,拳道微末技,无以小道视,学者当三思。

 

话说梁山好汉花荣,学艺时,练出百步穿杨等等箭术,开始自满,就去求师傅允许他下山出师,师傅说他功夫还不行,他不服气,后来师傅说,这样吧,师傅拿个石球放在竹头,说,你怎么时候能把石球射下来,你功夫就行了。花荣牛啊,不服啊,举箭就射,箭箭中的,但是石球就是掉不下去,花荣问师傅这是怎么搞的,师父说,这球在任何一个点都有一个中心,你只有射到正中心,它自然就掉落了。花荣后来苦练才出师。我们和别人推手,对方的中心永远都在那,就看你会不会找角度了。中,不是一个点,是一片,任何方向都有,只是你们不知道。

   

意念的力不是不好理解
而是不好掌握
意拳是知易行难的拳所以会说的多,会练的少
所以鱼龙混杂难分真假,饭一口口吃,路一步步走
意拳,一点点摸
一点点悟
一点点得
一点点磨  不能坚持,芗祖转世也没用

 

 

 松,是对的,但是松是要有资本的,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理力调动力运使力,当这些资本没有的时候,松,就是松。放松是意拳的起始,是基础,是前奏,不是结果不是目的。放松是贯穿始终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紧。想把拳学大幕拉开,序幕就是放松,从序幕到闭幕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现在这社会,能混口饭吃就行了,别比较,一比较就发现自己不像人样,先活着,再为活着找个理由,活着可以是为老婆孩子,也可以为意拳,为意拳活着,很累但是很开心,为老婆孩子活着,很累但是没有开心,所以为意拳活着,人生会多出很多绚丽,为意拳活着此生不悔,所以才会有意拳人生,有追求就不会糊里糊涂,没追求没理想则近乎行尸走肉,抓紧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吧,糊里糊涂又一天,人生的喜怒悲哀都是昨天种今天收,今天种明天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假,人生需要有个大方向,然后时时调整,事都不谋,天天糊里糊涂,上哪成事,今天的果是三天前种的因,今年的果是三年前种的因,人生是需要规划的,没人会借你500年,就这么几十年,规划,需要宏远,谋在眼前。自今日起,我将把人生就交给意拳,此生此世足矣。

 

间架正确才是意拳的起点
执着于某处就是错误
要站桩先站岗,再用意就能慢慢静心
运意,不可急于操持,尤其初学
运意之妙在缓在徐在慢
很多时候,站桩时一急,则马上身紧而意乱
所以没有良好的桩功,就不要急着运意
桩功是需要时间来喂的
需有量变
但是时间不是一次需要多少
时间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耗时间不是站岗不是体罚
一定是运意而为的
很多人一运意就乱就紧
那么在站桩时就需要尽量保持既有意念的运使,又要有放松状态的保持
这是前提
在前提能够保持的同时才能求取时间的积累
否则毫无意义
死站傻站的后果是一无所获还伤身体
意拳以形取意,身要松意要整,而不是忽忽悠悠的松散
只关注时间而不懂得求取质量的站,就是对自己的体罚
所以都在站桩,但是站桩之后所得的效果和收益是绝对不一样的
怎样才算有了良好的桩功,
简单说就是 起手就有意
人像个球一样,脚底就是重心,
站即入境。否则不站, 感觉差了或走神了,就马上停,调整后再继续

 

头悬,收颚,含胸,尾闾中正,脚吸含,这里是不是隐藏什么含意这个解释比较累
这些可以说是意拳进门必备
头悬,芗祖说过,上下之争为主,头悬了才有上下之争
还有,头为拳之帅,头不悬起则周身不灵

另外只有做到头悬才会有后续的风中旗的出现
这是头悬的意义
收颚。只有收颚,头才是正直的,头的正直才能使人在中上
守中用中才会得到运用把握
所以颚必须要收
含胸。这里的含不是平时所谓的含,真含了心脏和肺就一定会出问题
涵才是
含胸拔背,一般都是这么说
涵含都是为了蓄力
涵不是胸部的凹陷
而是肩窝的作用
胸含而背圆
背圆就是周身备五弓的主弓
没有背圆则主弓无备可言
所以含胸为蓄力,而蓄力在脊背
尾闾中正。头悬了背圆了,就是上面有了只上面有是不行的,需要矛盾。尾闾中正了,就是下面和上面才能有呼应,才能有真弓

尾闾中正,不可偏,偏了就像枪的准星不正一样,所以必须中正
脚吸含。主要是要和大地有呼应
人在出车祸的时候,那一瞬间,脚如果不离开地面,则地面一定会有鞋印留下,即便人飞起,即使拖鞋也不会掉
这种现象我们平时没去思考
这是用
我们练拳是在这地方多给了一些消息
这样在搏击时,脚下才能有主动的做工
基本就是这样

 

大动为的是生意,小动为的是得意,不动为的是运意。所以,练意拳一定要由大动起始,不要盲目的小动或不动。所以我总说,一切事物都有他发展的必然规律,基础不足必然回头再来。

 

意拳乃道道法自然,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意拳不难难在心态,心态到位形态可得。心态不到形态必损,间架结构定位精准。何以定位全在骨骸,遍体松腾运意可成。心态平和静观寰宇,明心见性了然虚空。身无旁骛心无杂念。淡然运意周身合一,呼吸精气通体能聚。有形之动肌肉之动,无形之动意念之动。乌龙绞柱虬龙乍起,动静无形开关任你。光芒万丈通透天地,一触之间寰宇具颤。形松意紧神松意紧,松紧之事唯意乃紧。平衡均整守中用中,处处得中持环得枢。果然得枢乃真浑圆。实战不难推手不易,身得意满动转皆能。拳理不通身上不明,欲驭拳学定不可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力由脊发气漫周身。头做根使尾做稍用,摇头摆尾夹浪而行,横亘抽拔鼓荡旋腾。提挚天地把握阴阳,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我们人类自直立行走至今200多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活生存,由肌肉的紧滞而产生了‘力’,这种‘力’是因生命之生理的物理现象形成,我们管这种‘力’叫劳动力叫生产力。而我们中华武学所追求的却是另一种‘力’即【劲】,想获得劲,必须通过放松这种前提条件获得,所以放松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开始,是一个起步,只有通过放松这个条件才能获得【劲】,但是因为人类长期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固有的习惯,用‘力’,所以很多人在放松后不但没有得到【劲】反而失去了‘力’,因为这些人把放松当成了目的,为了松而松,所以一运用就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反而受制于人,故而对放松就有了恐惧,也因此很多练拳的人在练拳时松,在用拳时紧,练与用脱节。放松,大家知道是正确的,但是放松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得到拳学所需要的【劲】,没有放松,这个【劲】就永远不会属于你,放松后这个【劲】怎么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不知道怎么得【劲】去放松,是毫无意义的,【劲】怎么得呢?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黄帝内经说【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如此才能得【劲】。

 

 

人,最容易好高骛远自恃清高喜欢自欺自大贪图功名,多少英雄汉因此而做蠢事葬送了前程性命。而这也正是制约意拳的最危险障碍,练意拳按步就班最好,好高骛远只能添乱。什么时候知道慢了就懂得松了,明白慢松就能感悟自身了,能感悟自身了才能感悟意拳。要学会放下,放下不是逃避不是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升腾。意拳不难,而是太简单,简单的真难,因为大道至简,一个放松一个慢就让人性在此无法立足,所以练意拳没有良好的心态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把握心态,放下自我,与真理同在,与意拳同在。

 

 

人,一紧气就浮,所以意拳一再要求放松,只有放下才能放松,放下才能清静,清清静静才能心知肚明,心知肚明才好追求。放松,不只身松,还要神松,意松,气松。欲求养生,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摆好间架,不去意念,但是不能闭眼,胡思乱想都行。而想技击里面的意念活动就一定要有。人,一追逐所谓入静就是欲望的开始,所以我说(入境),对意念的追求和把控是个学问,所以只想养生的就无所谓什么意念或什么想法了。胡思乱想的结果就是无欲,无欲了,胡思乱想就只在一时,慢慢循序渐进后就可能真的入静(境)。
练意拳,求的就是意,没有意念活动,是对的也是可以的,但是练的人往往会排斥这种方式方法,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后才能接受,这个过程因人而异,人就是这样,喜欢自以为是,喜欢自欺,所以需要碰钉子,这时没必要去拉他,因为练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想深入,所以当欲望超越理性时,得到的就是痛苦,谁都想练好,这个没错,人往高处走,但是需要有领路人,摸着石头过河,难,但是就是有人不信邪,这是没办法的事。好为人师者多,虚心请教者少。包括我,都想把自己当棵葱,是人性的弱点,因为人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喜欢被他人认可的享受,喜欢众星捧月的高傲,但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那份能力,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人性的弱点,也是没办法。所以说,意拳练的不只是拳,而是在修心态,修心性。人,易自负不易自谦,人易自满不易自省,人易自得不易自损。

前脚似钻后脚如桩,如桩似钻堪为妙。钻,就是钻头钻探的意思,脚要有深入地下之感,也就是前脚要有拧钻力,桩就是木桩之意,要根植地下的意思,就是后脚要有根植在地下一样的稳定。但是不能真的一个去练钻一个去练桩,要合二为一的练才能合二为一的用。

 

 

慢还真不容易,慢的不好就断了。但是只有在慢里才能出细活,慢里才能发现不足。慢里能够环环相扣不使断,运用起来才会更流畅。慢里得到的东西才是真得到,慢里的东西才能永驻,所以需要放下自己,放下自己才能拿起意拳,意拳不是技术活,需要好心态,心态能不能摆正,决定着航向能不能摆正。否则练一辈子也是逗乐子,这个心态真难摆正确。要是摆好了就不是凡人,其实人心叵测最难拿。也可以这样说自己都拿不住,心魔哪那么容易拿?这个需要好好揣摩。特别是在心态在心性上。关于心态,心性,咋样才算摆正?其实心态,就是对事物的把控。简单点说就是不急不燥不动不乱。如此遇事才能心态平和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心性,最关键在于临危不乱,果敢坚韧。在咱们意拳叫置之生死于度外的大无谓精神,其实就是芗祖说的有无兽性之笃力。
   这个就是清净无为的一般讲解,缓慢才能入境细悟,其中的调节就是心境微调。在过程中磨合就需要慢,动愈微而神愈专,以至空灵境界。

 

 

松中整慢中快。是想获得意拳全面能力的必备能力,人之一旦放松则周身散乱,而拳术最重着是为‘整’然力之所得确需于松中方可收获,这就产生了放松了丢了整,整了又丢了松的怪相。故此很多意拳人士就去求所谓的松紧转换,松紧的转换却又只在形体上下功夫,如此实则又离意拳大道远去而尚不知 。芗祖说,形松意紧神松意紧,松既是紧紧即是松,松松紧紧勿过正。老人家对意拳拳理的叙述总是点到即止,让后人难窥全貌,所以就出现你猜我猜大家猜,猜出各种版本的意拳,识不得事万万千,却又都自以为是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独有而不知根本不是芗祖本意。放松之后如何整,慢里又如何快,不是猜测事,需有领路人。得不到,拳难练啊。。。。。。

 

 

重新简单的给你们梳理一下意拳
意拳说力由桩而得,就那么一站怎么能得力? 
这个就是靠呼吸精气了,炁来则力得
人体的基本组织是肌肉,肌肉的组织是肌纤维,肌纤维的组织是细胞
所以意拳要体察细胞系,也就是让细胞能直接参与工作,直接产生力
想让细胞出力就是靠 
这是得力 
得力就要会用,力的最佳运使方式就是六面平衡均整的情况下去操持
这就是六面力
一举一动都能不失六面力,基本就没人能和你抗了
能在六面力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三种力而组合成浑圆力
那样就可以非常厉害了
但是想让浑圆力能够时时刻刻好使,就要求整体,整体都是
这时就需要松中整了
只有有了松中整,力的运使操持释放才能达到佳境,那时就能无敌
这是简单的整理一下,具体的还要具体说,这里就无法说了

咱意拳核心是啥样?可以认为是在真动静间操持六面浑圆力。只有慢才能真的体会到,要懂得慢,不慢不得。慢,才能体会。慢,才能体会己身的不足。慢,才能体会细胞系的状态。慢,才能体会意念的运使。慢,是拳,是道,是天地,是阴阳,是你,是我。没有慢来铺路,什么都不是,是也不是。因为没有慢,所有是,都存留不住。慢,是境界。是坦途。慢了才能放松,慢了才能动意,慢了才能不失间架。慢,一举一动都有慢。慢了才能去体会六合。才能上身,不慢,不会慢,没办法。只有慢了,松才能有,才能保持,才能精细,才能练到心,才能练到神意。我现在也在慢,越慢就越细致,越细致才能发现不足,发现不足才能进步。意拳就是一个细致的活,细节决定成败,慢了,才能把持心意。慢了,就能日新月异。

 

 

筋骨是需要练的,一点不假,但是绝不是强练。现在很多人都运用各种外力进行强练。有很多拳以各种方式练抻筋拔骨,比如耸肩或沉肩,都是通过一种外力方式强练。  我们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体小宇宙,所以练拳不能违背自然。对人来说就是不能违背人体自然科学。  筋骨,可以用弓来形容。骨如弓背,筋如弓弦。骨重筋灵。也就是说,弓背越硬,它才能负担更结实的弓弦。弓弦越结实就需要更硬的根本。所以我们是需要练筋骨的。  这个需要不是强求的,是通过站桩来获得,想获得,就要知道怎么站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法所说。拳法说是,内练一口气。想明白站桩就要明白练炁,内练一口炁--气。黄帝内经说,呼吸精气,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会站桩。   炁机一达则百骸得温养。天地分阴阳,炁亦分阴阳,阴阳之炁称谓精炁,由呼吸精炁而温养百骸,筋血得以锻造。而骨骸因筋血的增强而改善。  我们学过物理,物理有一个理论,一个物体的速度越快,它的质量越大。站桩时,人的意念产生的速度可谓超速运动,人体在自我意念的超速支配下进行站桩练习,长期在这种速度下锻炼,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骨骼的密度也在不断增加。骨骼密度的增加就是弓背硬度的增加,弓背的硬度增加了,所能负担的筋量就能增加。这样通过站桩就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筋骨锻炼。所以现在才有说,筋不练自练骨不煅自煅。   就是没几个人能明白而已,都是靠自己去猜测芗祖的话,而根本无从知道芗祖本意。老爷子说话总是点到即止,不会练,意会的也是错误,所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王芗斋先生说;返婴寻天籁,躯柔似童浴。想想芗祖的话吧,别在糊涂了。应友人好意,略改动下。但是很多话还是不说的好。

 

 

 

失去才是永恒     
 一 孔子发现了糊涂,取名中庸;老子发现了糊涂,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墨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非攻;如来发现了糊涂,取名忘我。世间万事惟糊涂难也。。有些事,问的清楚便是无趣,连佛都说,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尽,凡事太尽,缘份势必早尽。所以有时候,难得糊涂才是上道。 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天气的变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风景都会影响你的心情。而他们都是你无法左右的。看淡了,天无非晴雨,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沧海桑田,我心不惊,自然安稳;随缘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一切取决于心的修养
 象水一样容量象水一样自然向水一样向前那有不成一切自在 

 

 

意拳的习练并不难,就是要强制自己能接受意拳的理念,还能强制自己按照意拳的理念去行为。简言之就是去除己欲而合意拳之理。说的简单,做起来是难上难。难,就是因为心态没有调整到位,心性没有端正到位,心里没有重视到位,心智没有成熟到位。说来说去就是不能放下自我就无法容纳意拳的,自以为是的性格是无法超越自身的。想求取,就是放下自己,放下自己的欲望与执着。能够先放下自我,才能够超越自我。现在人,没有几个是愿意放下自我的。随缘 认命 毋须挣。放下 安心 慢慢行。一切追逐皆是欲,一念放下万法无。心思要摆对地方,身体要践行而居。如是,意拳简已。说来简,一个放松难得无数人,所以还需三思。。。。。。松静自然这个东西需要的是养,需要时间和心理的调养,进入这种状态很不容易,养出东西来比较难。松静本是人先天具备的,自然也一样是人先天具备的。因为后天的欲望追逐,使人渐渐失去了这些本能具备的东西。所以,意拳真的要把持好心意啊。

我义父经常说,意拳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最近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所谓普通人就是总是放不下自己的人,不能放下自己又如何能拿得起意拳。放松,一个所有练意拳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不见几个松的呢,因为放不下自己。大家都在努力去放松,可就是松不了,为什么松不了?但是很多人一站就紧,而不是一站就松。我们平时都是松的,唯独一站桩就紧,至今能够做到真放松的,我只知道两个人,一位是芗祖,一位是我义父。真放松,不是因为站多了的结果,意拳练了几十年的人多了,为何还是没松?要想放松 ,得知生死,识深浅,对人生有足够认识。欲对一个事物运用的非常到位,需要由知道开始,而后领悟,再到觉悟,因觉悟而心知肚明才能真知灼见之后方可得心应手。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需要的是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现在人,其然都不知就敢弄出个所以然来,实在太厉害了。人啊,太自我了,能够放下自我的真不容易,不放下自己,是不可能得意拳的。闲扯一下,唯有缘人明。

 

人有很多劣根,能不能放弃自己的想法,再按照意拳的想法去操持,舍己从人。不是说说的,什么事情能做到什么时候就是放下,说是放下了,但是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掺加自己的意识在里面。心底无私,天地宽,站的时侯就是思想乱,难得成真空一样,,人的欲望太多了,希望与欲望不好把握。站桩不只是体力的锻炼,主要还是自己意识,也就是神经上的锻炼,要按芗老的意识去思维,才能获得意拳的门钥匙。不能从芗祖的角度去思维意拳,不能从道的角度去思维意拳,这样下去空忙一生还是很正常的.。说下欲望和意念的区别,我们在站桩的时候往往分不清什么是意念什么是因为,这欲望和意念就像孪生兄弟,往往不知道自己得到的到底是哪个。反过来说,合理的欲望是助燃剂,不合理的欲望是助燃剂。那么如何区分呢,说来并不难,欲望一起人必然紧,所以紧不紧就是区分欲望和意念的最简便的方法,只有放松了,意念就可以得,意念就能转换成力,意念就可以运使。那么什么又是合理的欲望呢,就是在放松的前提下,添加了某一种特定的意念活动,这种特定的意念活动就可以认为是合理的欲望。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一切皆在桩里,但是为什么,如何在,又如何得,就和问什么放松一样,就这一个放松问题,又有谁能解释清晰明白,反过来,说了基本就是遭白眼或者遭耻笑,无知的人多,自以为是的更多。意拳,一再要求放松。为什么要放松,放松之后应该是什么状态,为什么放松了又打不出力。只有放松了,灵敏度才是最好的,只有放松了,身体的协调性才是最好的,只有放松了,意念的激波才能和细胞结合,只有放松了,才能出现肌肉如一,只有放松了,速度才能达到最佳。这些都是一个武者所必备的要素,所以只有放松才能获得意拳,才能容得意拳。意拳的死敌是紧,所以,没有放松意拳就啥也不是,因为理解问题和习练程度问题,说了也没人信,松是获得一切的手段、能获得多少东西就看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和间架结构是否规范。意拳的知识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但是至今能做到的,为什么没有自己?意拳大师大成拳大师都可以拿簸箕撮了,但是有哪一个能做出公认的芗祖文章中的水平,既然可以认为未必做的到,那么练了一辈子只能盲人摸象就是正常了。如此说来,不知是可惜 可悲 可叹 可怜,这些就是最大的疑问之一,芗祖之后,间架结构千奇百怪,哪一个才符合芗祖的拳学本质呢,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许多东西不是在表面上能够呈现出来的。 筋肉松腾骨肉分离,做不到这点,意拳的意即力就是一个词汇,上不了身。做到了,也就拿到了意拳大门的金钥匙了。有了这金钥匙,间架结构再合了芗祖对间架结构的要求,意拳的大门就打开了,而后,意念的真切度,就是步入意拳大门的台阶,这时候就是万事俱备之时。至此修心养性潜心而动慢慢入境,则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其悠然乐趣唯习者自知也。此时更需辅以吐纳之功,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躁动渐去,宁静逐来,万籁俱寂而天地人浑然一体,乃意拳真境界哉。

 

芗祖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这是说意拳的动态,另外还有身似槐虫,身似惊蛇,身似蛰龙,这说的是意拳的状态。如果分辨不清,那么意拳练着就极难,分辨清楚了,意拳就不远了。蠕动是细致体会周身动态的最好方法,只有通过蠕动才能体会到放松和周身的动态是否协调均整松和自然。吐纳需要和蠕动相结合之后功夫才能开始慢慢上身,这些是需要耐心去修持的。吐纳和蠕动结合好后,需要再领会膨胀压缩的感受,有膨胀压缩了,身上的功夫就存在了,进一步的东西需要从这些基础开始才有可能获得。中华文化,对一个事物的解释可以千奇百怪,而且都解释的通,所以想了解一个事物就需要从根本出发去理解,对我们中国人而言,这个根本就是【道】但是能理解【道】知道【道】的人还是太少了,这点不像佛教那样与人方便,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特质所在,所以说,一切随缘,缘分是天意,非人为可

 

想坐胯需命门后倚膝盖上提臀下坐,这个膝盖上提是不是屁股下坐后就相对上提了,意拳的所有训练内容都是在矛盾中习练,能不能统一矛盾是意拳练的好坏关键。这里也是【道】的一种体现,【道】就是一阴一阳,也就是矛盾。想松肩的前提需先掌握虚领顶劲,就是头与肩的矛盾,但是这种状态不能硬来,这是第一步,之后,腋下犹如挎在矮墙上,这矮墙可以认为是双杠的升级,挎在矮墙上之后又可以助整个脊柱的上领,脊柱的上领又可以配合头部的虚领,也是矛盾的结合。现在人站桩都是站的有矛没盾,或者有盾没矛,这种情况现在挺普遍的。三夹两顶怎么说?用你这种形容比较麻烦,简单一点说;逢曲必夹逢尖必顶就行了,也可以说是  无曲不夹 无尖不顶,夹是收,缝曲必收,有曲即有空,和刚刚说的腋下矮墙基本一样。是不是抱?抱也对,抱,我们一般都考虑在手。其实其他地方也一样,能不能用腿抱住东西呢?当然是可以的,任何地方都一样抱就对了。我经常说 松。但是有时候我一说 松。就有人出来说,松松紧紧,松紧转换 。现在说一下这里。刚刚说过要虚领顶劲。这个 虚领 是绝对不能实领的。所以称 虚领。 但是这个 虚领 又必须领实了。叫虚领,就不是实领,又要领实。看似糊涂,但是必须明白。 也就是我曾经说过的,周身放松唯一意而领之,也就是说,形松意紧,神松意紧。否则把松紧认为在筋骨肌肉上就是错误。能不能理解,看个人造化。虚灵顶劲还是虚领顶劲?先虚领顶劲再虚灵顶劲,不是一个境界。 节节贯穿,虚灵在中。意拳的节节贯通和太极的大不同。太极是真的在节节贯通,意拳是必须一贯而通,中间没有断点。 意拳由节节贯通起而后必须一贯而通,只有放松了才行,不放松就一定是一节一节的,放松了就如水一般,一贯而通了。 如水之活源源不断,而后齐聚以用。一切知感全不要,身形应当似水流,张三丰说。

 

 

意拳里的东西找到哪个都能妙一下,还需要慢慢体认,要学会去  融会贯通,想  融会贯通 就需要一点点积累,明白慢下来了,就体会到了,所以说 四大法宝呢,慢就是法宝。间架摆对了,就可以了,余下之事从神意气入手,但同时又要自检间架有无偏差,简单说就是在协调灵与肉。一再强调要慢要松别着急,就是不听,能怎么办。因为【我】把一切屏蔽了,总是我想我要,所以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所以说人贵自知,怨天尤人就是最笨的人。

 

意拳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意拳的内容并不复杂,复杂在人心,我一再强调,就是难识,识不得  这就是麻烦所在,所以不是拳麻烦而是人麻烦,一个基本的间架就搞死个人额,就不要再强调其他内容了。大道至简,这个简是真不简单,就像画个圆再打个叉,看似简单,真能画圆了吗?叉的两条线真的平直吗?细想下去你才能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做人做事一切由心开始,当由识心做起。怨天尤人是最愚蠢的,不察己身则无法识己心。故难登堂入室也。心是什么性情是什么品性,心是什么态度是什么状态,心达到什么样智识达到什么样智慧,心有多大的理性有多深的理解力,这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生活状态的本质因素。欲成大器,先要大气。大气之人,语气不惊不惧,性格不骄不躁,气势不张不扬,举止不猥不琐,静得优雅,动得而从容,行得洒脱。如一朵花,花香淡雅悠长;如一棵树,枝叶茂盛而常青。大气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认认真真干好手头的事情,不为名利而争斗,不为钱财而纠结。能不能先做好自己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在利害当前之时,选择利是本能,选择害是功夫,利害通吃的是能力,能看透利害是智慧,能驾驭利害则需【道】为。

 

 

习武之人,与人搏斗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被吓死。动手需抱有必死之心不可,输并不可怕,怕输怕死才是最可怕之事。连这点心性都没有,不如躲一边忍着,嘴上再强理论再通畅,不敢实战就是扯淡。常言说,狮搏象用全力,狮搏兔亦用全力。不全力以赴,不是消遣自己就是消遣对手,如此反不如好好聊聊拳说说手算了。现在这世道,打一拳可能就要搭进去几万元,所以能不打就不要打,真打就要放下挂碍,打完之后再说,否则难有胜算。至此,实搏之时胜算必多,然亦下乘功夫也。及至实搏之时无欲无求者,必百战百胜也,如此方谓中乘功夫。而后,与人实搏,收放自如,要什么结果就有什么结果要什么效果就有什么效果,一切全在信手拈来之间,下手力度力道能够恰到好处而不差毫厘,犹如老叟戏顽童灵猫耍仓鼠全在嬉闹间,唯至此方是大乘之境界。此时于拳学之运用全在心态心性之间而合乎道法也。

 

意拳是由操持三件事开始,到运使三件事结束。说了简单,事实操持极难。起始的三件事是;放松,间架,意念。结束的三件事是;守中用中,平衡均整,互为互动。起始三件事是让神意与形体有一个符合【道】的有机结合,结束则是在神意与形体得【道】后对道的有机操持。如想成功,需自心始,意拳是修心法的功夫,技法只是渡舟。人,基因基本一样,而不同在于心态,心性,心里,心智。所以万法皆易,唯心难驭,盖人性贪婪,放下自己乃最难之事,故,放不下自己则拿不起意拳。

 

练我中华功夫,往小了说就是整合神形意力炁,往大了说就是如何运使三才合一。所谓的六合,内三合说的就是,神与意合,意与炁合,炁与力合。想方便的整合这几点,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站桩,在相对静止的前提下去慢慢操持慢慢体会。放弃站桩的方法,则不知有没有机会体会到六合之意了。现在人练拳多把六合之事当做词汇,而不去深究,在一个姿势换另一个姿势中去做所谓的纯熟,说是强化肌肉记忆。这不是不可以,但是一旦放下几天,这种记忆就会极快的消失,因为肌肉的记忆储存不会太久,而悲剧的还有肌肉的记忆是有限的。在与人实搏中,靠肌肉去反应,很难,如果通过大脑在去指挥肌肉做反应,又太迟。所以功夫练的不是肌肉,而是神意。站桩,也绝不是原地不动的站立,一定要由动到不动,由不动而动。不动之动才是神意之动。而不动之动则是步入拳学大门的真正起点,之后当行;动中之动,至此方可窥拳学之大道

 

 

所谓天籁,即自然之音大音无音之音。想得天籁之境需入静后入境,说站桩是立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立禅是静悟,站桩是求功。禅意有几重天,站桩怎么去一致呢?站桩一样,都是需要用心去调整体会的,也是一层一层渐进,能到哪一层,全在心态机缘。可以这样理解,静悟略有出世的心态,求功是入世情操多一些。入世为出世,出世即入世,一纠结便是错误。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入手心态,举手投足看见一样,日久内容天地差别,智识不同决定方向差异,智识由心生,所以说来说去都是修心结果,意拳一样。意拳之意如同饮茶,不同心态入手已经不一样了。日久显相的差异,生活在于博爱,博爱之心意境比较宽泛,成就应该更大。放下即可,放下方可显德,德具则智启,智起则通达,通达则博爱,博爱而兼天下。习意拳可启智,想练好意拳,前提就是放下,放不下就裹足不前。放下后心胸开阔,天地随我转,万物尽其中,则三才合一可行。

 

站桩是为了换力和得力,换掉拙力而得意力。站桩不是站着就能叫站桩,不管换力还是长力,首先是放松,没有放松这事就无法完成,之所以很多人站不出功夫,这个只要看看现在站桩的人有几个放松就知道为什么是目前这种结果了。不放松就不能换力,甚至很多人怀疑放松的必要性,放松的彻底性决定长力的能力,只有让肌肉做工停止,通过放松才能让意念进去转化为力,很多人去玩松紧转换,不知道松紧转换是在指神意而言。站桩,内练神形意力炁,外练手眼身法步,然后内外合一,有了这个内外合一再求取另一个内外合一,有了另一个内外合一才是真功夫。第一个内外合一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不过获得了习拳之资本。身内找身外求,这第一个就是身内找的结果,第二个内外合一指的是天地人三才合一了,这就是身外求的结果。所以,意拳的一切都要从桩里求取,既是此意。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发展规律,只要按照这个规律去践行就是成功,很多人在践行过程中往往去添加自己的意识,这样就自己断送了自己前进的路, 

所以我一再说要放下,放松 放松,不放下怎么松,不放下又怎么能拿得起?能听懂的人太少,闻其言而识其未言,这就叫悟道,佛法如是,意拳亦是。所以我就只能说  随缘  随缘,这是没办法的事。但是,有缘不一定就一定有份,所以需要智识,缘属天定,份乃人为,时常万事俱备了,唯余心态,心态不在一切皆枉然。

 

芗祖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里面的【动】我曾经解释过,这里就不必多说了。【动】,动的越大就越容易散,动的越小就越容易整,所以大动不如小动,但是想小动的合理合适就需要把大动做好做到位做合适,【动】大小都要会动才是真动,也就是芗祖说的,只要符合意拳的原则原理,大动亦可小动亦可,不大不小之动亦可,但是事物发展一定有规律,想【动】的妙,动的符合意拳原则原理就必须由大动开始,最后再回到大动结束。不管如何【动】,必须是【整】,整不了的动就是乱动,就是摇摆四肢,所以真【动】一定是意动的结果就对了。

 

 

意自形生,形随意转。这事很多人只是知道而未能切实实施。所以站桩不得法,不得意,不得力。想站出功夫,需要运意而为,但是人往往是过高估计自己能力,所以很多人直接形随意转了。这是千千万万要不得的事,【意】本是脑海里的思维,人的思维太多太杂太乱,而功夫需要的相对会更专注,这种专注,不是哪一个人可以随便驾驭的,想让这个符合功夫的【意】能够为功夫服务,必须由站桩开始,而想让你这个思维的【意】能够和身体结合,不是一站就可以的,必须要按照规律规矩去慢慢体认才有可能得。思维的【意】想符合功夫,就需要先由身形的动态里面诱导,也就是生理作用于心理的过程,这也就是意自形生的由来,没有这一步,之后的形随意转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只有形随意转了,做出来的动作就有味道了,就不只是动作了,而是内涵丰富的功夫。

 

站桩,要足具神形意力炁。虽然一站,千差万别,而能否有神韵,形势,意志,力道,炁机。芗祖说;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虽有一站,何处合乎需要,达到要求,立身中正,这是站桩所必备要领,立身中正了才能得守中用中要义,能不能做到是一方面,明白不明白又是一回事。功夫不是儿戏,是有其必然的规律规矩的,妄自猜测的练,功夫就只能是幻想了。立身中正即为守中用中,其目的是什么呢。往小说;只有立身中正,守中用中,才能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阴阳平衡,大周天方可运转。所以,做不到立身中正,就别想得功夫。

 

以地为身,以身为拳。就是说站桩时要和大地起联系,人是在地面上附着站立的,没有根,想得到根就要和大地相连,相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多一条尾巴,一种是直接有坐在大地上的意思,而二种并存效果更佳。练拳的都知道要三才合一,三才即天地人,所谓天,不是高高在上,离开地面即为天,只不过天的扩展让人只识宇外而忽视眼前。先与大地相结合之后,才能求取与天的结合,这是后话,这里就不说了。荡天枢撼地轴,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练武。你就要踏踏实实想想,自己这拳打人身上能起效果吗,自己练的这步法,能和自己练的拳法相合吗。如果不能,练了还不如不练。很多人拳练了十几年,比划起来虎虎生风,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动手要么莫名其妙,要么还是拳击那一套。为什么?因为自己练的云山雾罩,根本找不到自己练的东西到底是个怎么回事,也因为,拳击的东西在实战之中是最好使的,所以意拳借鉴了拳击的拳法,在里面添加意拳的劲道,效果明显,一些无知者却因此指责意拳练的是拳击加站桩。很多人,练拳就是练拳,和打拳没关系,练拳的根本是什么,心里根本就没数,很多人每天都按部就班的走步,出掌,操拳。但是,一看,练的都是1-2-3,然后1-2-3永远都不沾边,就更别说能不能321了。不能321,就难以运用的拳学东西,所以实战时就容易混乱无章,只能是被动挨打。

 

【道】一阴一阳也。人,不分男女,自身皆具备阴阳,这是出生时既具备的,这时我们可以叫先天。人在3岁之后,便有了对【力】运使的需求,至8岁之后既形成了用【力】习惯。这个【力】就是肌肉注血凝紧所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力】不断被调动,人自身的阴阳也就逐渐损失掉。这种先天的阴阳,谓为纯阴纯阳,因为失去,所以人的能力就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只是为了符合生活生产的需要,也是没办法的事。而对一个追求功夫的人而言,一定要做后天返先天的事情。常言曰,真人必以踵吸,踵吸者乃是求得纯阴之【炁】,得此【炁】则为功夫,想得此【炁】需得吐纳之法。这是得纯阴之炁,还有纯阳之炁。欲得纯阳之炁,则当识得毛发呼吸,盖,天为阳地为阴也。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唯通过站桩方可做到,所以站桩者,即为立禅是矣,此亦即人生之修为也。

 

站桩的目的是为了让神意注入肌体,也就是神形意力炁的协调统一。神意炁既是内功,而外显于形力,外显形力,是可以看出不同的,这种显现,能带出的神意炁多少,决定功夫练的好坏。意念与意识和思想还有欲望是不同的。意念是要合乎形体需要而被相对固定协调的意识思想。神 形 意 力 炁,这是整体而言,神意炁所指就是内,神意就是为了导引炁,通过吐纳得到炁。通过肢体转化为力。这就叫功夫,想获得这些,必须通过站桩。所以站桩不是摆姿势,间架结构的好坏对错对获得功夫起着关键作用。桩是越站越简单, 到后来桩与身心合一了, 就没有彼此之分。身心合一运气而为,这就是整。然站桩的身心合一和动手身心合一完全两回事,能做到动与静身心合一的那是高手了。站桩是静中求,相对容易,但是一动就散乱,很多前辈站桩时整,一动就散,所以意拳要求试力,通过简单试力动作去理解静态站桩所得之力,而后再通过键舞去调和整理。而后再得运使之法,可谓全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