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谈起乡村,“质朴”“厚道”这些词就会蹦出来。在抖音快手满屏、电视音像漫天的当下,在莘塔一带的乡下,还有一种极质朴的风俗——看戏,依然沿续着。它从物质清贫的昨天,走到生活富足的今天,却依然受乡人欢迎。 ![]() 乡村看戏忙 国庆假期,回乡下父母家,正逢乡戏上演,村里一下热闹许多。午饭一过,就听闻村西头爆竹声声,母亲告诉我们,下午的戏马上要开始啦!难得看到母亲如此兴奋,见她正欲准备出门,忽又有所犹豫,转而对我们姐妹几个说:“你们几个难得回家,我今天不去看了,明天再去!”我们姐妹仨对视一笑,立马心领神会,对母亲说:“我们也好久没看这样的戏了,一起去领略领略。过会我们跟你一起去吧!”母亲立马来了精神,反复跟我们确认:“你们真的要去吗?会不会觉得没劲?”我们拉着她,径直往外走。 演戏的地方离我们家只5分钟路程,此次邀请的是湖州青年越剧团来演出,连演三天,共6台戏,下午、晚上各一台。一座高大的戏台,耸立在场地的南端。底下架空,红毯铺展。两边音箱林立,还有现代化的电子竖屏。传统与现代,在这座戏台上配合得天衣无缝。戏台前面,支起一座高大的凉棚,底下是观众席,四周用钢管支撑,棚顶中间突起,整个篷如张开的双翼,正欲起飞。棚顶上面有防晒遮光的黑网,棚下四面通风,即便外面温度不低,呆在棚子里倒也不觉得热。一切都极简,却极有乡间味道。凉棚下,乡亲们都早已自带凳子排排坐,从后面望过去,都是头发花白的长者。那是他们的盛会,平日里忙于田间劳作,忙于家里事务。这样的午后,对他们来说,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这一场戏,注定就是为他们而演的,他们是这场戏的主场嘉宾,是重要观众。此刻,一张张刻满风霜的脸上,绽放着自由、恬淡的笑容。一条小道,连着戏台与一间民房,此时,演员正忙着准备。五彩戏服已上身,脸上的浓妆,已悄悄将他们的角色泄露。小孩子在场地旁乱蹿,看到这些满脸戏装的演员,都惊现好奇,呆呆望着的有之,拼命跟在后面小跑的也有。小小的眼神里,怎么都难以想象,这些拖着长长的裙衫、满脸胭脂的演员,竟也要同大家一样走路、吃饭、擦汗的。凉棚里的老人们,趁着戏还未正式开幕,拉起了家常。来看戏的不一定是本村的,邻村的老人们也都赶来了。老一辈的农村人,平日的活动走不出三里地,因此相邻村子里的人,彼此都熟悉。老姐妹们聚到一块,就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问问东家孩子是不是今年要考大学了,谈谈西家是不是刚生了个大胖孙子……如果鼓声不鸣,这样的聊天是可以持续到日落西山的。 ![]() 搭建的凉棚 ![]() ![]() 村民们静待好戏开场 又是一阵鞭炮声,好戏真的就要开场了。场上立刻安静下来,暗红色的幕布徐徐拉开,音乐四起,扬琴、二胡、琵琶、笙等器乐,和鸣共奏。下午,演的是《观音出世》。幕布开启,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大殿皇宫,身着龙袍的皇上正襟危坐,旁边是和善可亲的皇后……老人们眯缝着双眼,伸长了脖颈,屏息凝听,生怕错漏了哪个唱句。台上是水袖挥拂,轻移莲步。台下是神情专注,心旷神怡。一场戏,唱得入神入境,听得入心入肺。其实,这些老年观众,有许多是一字不识,戏台旁电子屏上的滚动唱词,与他们也是无关的,但他们照样心无旁骛地盯着舞台。对于音乐的模糊体悟,以及对形象的直观感知,加之或清晰或模糊的唱词,使他们对戏中情、剧中意,也是模糊并明白着。每每戏后,我们便要佯装好奇地考问不认字的母亲,今天唱的是什么戏啊?戏里都有些谁?她总是能用比较简单的话语,大致为我们描绘部分剧情。至于几个主要角色,她是从来不会弄错的。佩服之余,也总是想,戏一定是要用心去看的,才会看得“懂”的,这与认多少字似乎并无什么关联。不同戏剧,情节各异。若适逢演比较凄苦的戏,半场休息之中,其中悲情饰演者也会走下舞台,拄着拐杖捧着竹篮,到观众中来。这时,这些花甲观众都会小心地从口袋出摸出一张纸币或是几个硬币,郑重地放入篮中,以表对戏中人物的怜惜。这是苦情戏中大家默认了的一环,心有相通,便是人间真情。 ![]() 看戏 乡戏一般每年安排一两场,五一、十一假期左右,有时就安排在长假里。村里会成立筹备小组,都是热心的群众自发组成的。他们大都是一些长者,有古稀之年的老者,也有叔辈级的人物。他们将一年两次的乡戏看作是村里的大事,从剧组邀请到场到选择、演员食宿等,灯下商议,早早谋划。 乡戏的场地选择,曾经都是生产队里开阔的晒谷场,打扫干净,就是天然的戏院。后来,村里这样的大场地没了,有时会临时搭建在某户村人自家的场院里。邀请剧组的资金,也都是村里人自动掏的。从村里发布戏讯开始,大家口耳相传,筹备组成员趁着傍晚时间各家走一走(白天大家都各自上班),每家每户都会自觉地出点资,你五十我一百他二百,就这么凑成一台戏。也有村里财力雄厚的老板,他们从小生于斯长于斯,遇到这样的时候,往往会独自包揽一台戏钱,演给乡亲父老们人免费欣赏,以犒赏勤劳朴实的乡亲们。一切准备就绪后,这些出资的“公益人”就红榜公示,张贴在戏台旁边的墙壁上。大红的底色,俊逸飘洒的蝇头小楷跃然纸上,使我都不由得细细欣赏一番,除了捕捉那些数字背后的温情,那行云流水的笔墨,也让我倍感兴奋。原来,高手无处不在。而这张红榜,一直贴到戏演完才会被揭下! ![]() 墙上张贴着出资“公益人”的红榜公示 精彩的戏剧,是乡村人们的精神食粮,热闹中带着温馨,期盼中满是快慰。纯朴的心灵,凭一场乡戏,就足以慰藉! 来源:《吴江通》2018年10月23日 本文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杨玲丽、馆藏及网络 编者注:本文写的场景是在莘塔,而以前在盛泽农村也有这样的乡戏,感谢原作者的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