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师讲堂丨李中正大夫谈“感统失调”的治疗

 醒真 2018-12-13

本文根据李中正大夫讲课录音整理而成,感统失调作为一个症候群出现在很多疾病中。李大夫认为“惊”是导致“感统失调”的重要原因。根据多年对小儿脑病的研究,提出潜阳安神、定惊化痰、护中扎根的治疗思路。希望对大家治疗儿科疾病有所借鉴。



感统失调的表现 


孩子好动不安,常常是无目的性的跑来跑去,对安静的活动不感兴趣。

组织和技巧性活动能力差,动作不灵活、不协调,易失去平衡,易碰撞跌倒,手脚笨拙,完成复杂精细的动作,如使用剪刀、系鞋带、系扣子、跳绳等均较困难。

语言能力发育延缓,发音的清晰程度下降,表达不清。

学习能力差,脾气急躁,多动,社会交往能力缺乏,容易受挫。

孩子看起来很聪明,反应很快,但是不稳定,我们称为“神机早现”。但却跟不上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课程。


总之,感觉统合明显异常的患儿在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 0~12岁之间) 将会因一连串严重挫折,造成情绪上或习惯上害怕学习和拒绝学习的态度,不仅影响学习且易继发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感觉统合与大脑发育


人体的运动、感觉与认知功能的发展与脑成熟进程并进。


来自人体内外的刺激,经过感官接受后,先由脑干担任主要统合任务,继而逐渐由大脑皮质统合,发展学习能力。


即人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与前庭感觉等五种最基础的感觉与外界接触,先由低层次的脑干及内耳前庭平衡系统来处理这些感觉信息。


随着脑的成熟,这些信息逐渐由高层次的大脑皮质进行有效的统合,形成运动-知觉-认知功能的高层次行为模式,从而对事物产生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指挥机体去完成各项活动。


比如脑瘫患儿前额不发育,是扁的,这样的孩子肯定有感统失调。


中医学对感统失调的认识


从单纯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感觉统合,即身体双侧协调、眼手协调、注意力、情绪稳定及从事目的性活动。


进一步发展到高级感觉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


正如,中医认为“五脏化五气,五气化五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化五志”,人体五脏所化生的血气,是人类产生丰富情感——喜怒哀乐悲忧恐的物质基础。“五脏化五气”,五脏成熟了才能化五气,五气充盛了,外界信息应对了才能刺激大脑细胞的生长成熟和活跃。


五脏气是大脑发育的物质基础,而大脑发育是第一位的。大脑发育伴随身体的发育,这才是正常的。如果身体各方面都发育了,但是大脑不发育,情商不发育,还不能算是身心健康的一个人。中医儿科学所说的“五迟”、“ 五软”就是身心发育不到位,不协调。


感统失调接近中医的“五迟”、“ 五软”


五迟之因


先天胎禀不足,肾气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

 


先天不足导致五迟,而先天禀赋不足因于肾。肾属水主骨生髓,母亲肾脏里的精气帮助孩子的髓生长,为生长发育之本;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肝属木,主筋,筋束骨而主运动枢机。


水生木,肾水不足,肝气不生,则骨弱筋痿,运动枢机不良,故见立迟、行迟、齿迟之症。轻者症状不明显,比如有些孩子仅表现为上下楼不行。


肾主志,志生则智达,志意通,窍开可语,肾气不足,心志不开,则语迟。志意通,即先天的神和后天的神同时通达了,才不会出现说胡话的现象。


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则见发迟。筋能看一个人的勇怯,所以肝肾不足的孩子往往胆小。


后天因素加重五迟,后天因素主要以“惊恐”、“食伤、药伤”为主,后天产生的惊吓,喂养不当,药物伤肝肾,是主要原因。


五迟与心、肾、脾关系密切


在临床上,与五迟关系密切的脏器是:心、肾、脾,其中以心与肾为主,先天因素与父母遗传有关,尤以母亲孕期情绪、饮食、身体状况密切相关。


情绪因素中以“惊、怒、郁”为主,三者促使痰形成,直接影响胎儿。


惊从一个心里的因素可转化为病理产物—惊痰,它会直接藏在大脑的血管里头。


饮食厚腻可以加重“痰”的产生,惊痰、食痰互结在临床上常见。最终可导致“痰阻于中,心肾不交,肾气不充”。



五迟与惊、寒、痰


除了与脏器有关以外,跟病理产物也有关系。


惊是儿科学中非常难治的一个疾病,中医有四大难治病,痘、疹、惊、痧。这四个难治疾病,现在临床上最常看见的就是“惊”了。

 

惊是人体受到刺激以后对心灵深处的一种损伤,《内经》讲惊则气乱,恐则伤肾,惊吓可以直接让人内在的阴阳气血混乱,中医看病就看人体的阴阳气血,所以“惊”是一种病因。


比如,在家孩子正在玩时门突然开了,孩子一惊;或者家长发现孩子在睡觉中突然一抖,这都是惊。时间长了以后惊产生痰,已经形成了病理产物了,这时候不是不吓他就行了。


惊痰是一种病理产物,惊痰产生以后即使你不吓他,他也会自己吓自己。有一些胆子小的孩子还特别贪吃,痰食夹惊较为常见。


五迟与药物过用、阳虚受寒


第三个原因是过用药物,受惊的孩子抵抗力下降,前面讲“惊则气乱”,气乱以后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家长一听孩子肺炎,就急于清热消炎,人体热量降低,又阳虚受寒。

 


身体怕凉、肚子里怕凉,面色开始苍白了。虚在脾肾,夹惊、寒、痰,重则转成癫痫、脑瘫、痿证、小儿自闭症,轻者发育迟缓、呆痴之病。



五迟的病机


脾肾不足为本

虚证以脾虚、肾虚为主,肾虚分阳虚与阴虚


证候:神怯,面色发白,目无神采,智力迟钝,筋骨痿弱,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囟门宽大难合。舌质淡,脉弱。


痰迷心窍为标

畏恐明显,惊痰在心脉阻碍脑窍通利,治疗必须首重安神化惊痰为主,滋补五脏效果反差。然,利用开窍化痰药,又要时时顾及脾肾,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虫治疗风痰、痰热尚可,治疗阳虚惊痰反易伤肝脾,脾虚则五脏发育迟缓。治疗惊痰,贵在潜阳安神,扶正化痰,多选用“远志、菖蒲、制南星、炒白附子”,若有痰热常采用“天浆壳、竹茹、白薇、桑白皮、胆南星”等药物。


证候:畏恐异常,面色发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数岁不语,或言语不清晰。


五迟的治疗


惊痰阻窍与脾肾两虚,这两大因素决定着包括情志在内的儿童身心发育。


惊痰的产生与脾肾两虚相互影响,即脾肾不足加重,惊痰易生;反复惊吓,惊痰增多,脾肾之气更加匮乏。身体越脆弱胆子越小。


中医注重身心健康,安神定惊是中医治疗此病的切入点和特点。犹如行车,“有车而无路障”,才能很好的前行。气血是车,惊痰是障碍。


总之,立迟、行迟、齿迟、语迟、智力迟钝,皆乃肾气不充,官窍不通所致。本病以虚证为多见,临床治疗多遵标本兼顾,脾肾双补,安神定惊,开窍醒脑等治法治则。


临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惊分畏与恐,程度不同,危害不同。轻者,潜阳即可;重者,必须回阳救逆。轻症,调理脾胃;重症,治在心肾。

阳虚可生惊,惊吓可损阳气。

阴阳两虚或阳虚血少的孩子,伴有惊吓,治疗要阴阳兼顾。

惊痰分痰热夹惊与寒痰夹惊。


为什么感觉统合失调患儿不断增多?


主要根源在于儿童缺少正确的呵护与调养。应从身心两方面入手调整。


现有资料表明,孕期母亲活动过少、孕早期情绪不良、家庭内部压力大、母亲抽烟、饮酒喝浓咖啡 、胎位不正、脐带绕颈和出生时窒息、剖宫产、宫内发育迟滞伴低出生体重、低体重早产儿、都市化生活、小家庭儿童缺少玩伴、摇抱少、依赖学步车、溺爱、替代过多、婴儿期营养不良、行为退缩及未经过爬行等活动不足。


总之,儿童感统失调与孕期、围产期、婴幼儿期等不良因素有密切关系。“母子连心”,不可不慎。


父母的养育方式,至关重要。对孩子溺爱、过分保护和干涉,或者采取严厉粗暴、拒绝否认的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儿童缺少正确的呵护与调养。给他吃好的,就是爱吗?这个观念一定要转变。

 

中西医对该症的应对措施


西方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感统失调治疗总有效率达83 % ~ 91 %。中医安神定惊、健脾、补肾对儿童感统失调疗效确切,有效率更高。


现代医学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症儿童主要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运动训练方法,通过滑板、平衡木等数十种运动游戏,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改善和增强大脑统合能力,不断纠正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中医认为运动是辅助的,“心神”的调整是主要环节。在进行训练的时候,顺从孩子的意愿,对于孩子不喜欢的运动不要强迫。

 

现代医学的运动疗法不是很究竟,真正的原因在心灵深处,所以身心的调整才是主要环节。


“神-气-形”身体观与感统失调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先重神,后重形”,“先重心,后重身”,心神不收摄,则没有耐心,行为则无序。所以,中医着眼于“安神定志”,中医学的身体观是“神-气-形”一体的。即以精神固摄为主,配合肢体运动。这是与现代医学不一样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