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电灯一亮 2018-12-13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专注力,

向来都是

自觉自愿的产物!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专注力无疑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从古至今,人们之所以注重专注力,是因为我们无论想什么、做什么,都离不开它。

就好比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如果专注力缺失,尽管你也耗费了一定的阅读时间,但相比那些专注力强的人,你的阅读质量和效率肯定值得怀疑。

古今中外但凡杰出的人,无不有着出色的专注力,因为——

“杰出”往往与忘情地投入息息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了提高和强化员工良好的工作状态与效率,曾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个关于时间管理与如何保持专注力的PPT,专门对员工进行培训。

由此可见,专注力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时至今日,很多父母也会为专注力犯愁,当然起因完全是源自孩子,比如——

孩子一件事还没做完,就跑去干另外一件事;

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不能专注地听老师讲课;

孩子写作业磨叽走神,左顾右盼;

孩子看书老分神,容易被打扰;

……。

但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常常听到很多父母这样评论:真是拿这个孩子没办法,怎么教都改不了这个毛病!

于是,为了改变孩子的这种境况,父母除了的好言相劝、厉声斥责以及严格要求之外,要么会请名师指导孩子学习或进行所谓的专注力训练,要么花钱向医生或专家求助,甚至还有的父母会买一些所谓的“治疗仪”给孩子进行所谓的“辅助治疗”。

一般来说,孩子如果生活在这样一种情境之中,大多会以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所谓专注力,也叫注意力,通俗来讲是指我们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自己的意识自觉或不自觉的集中作用在某一事或物上。

对此的官方正解为——我们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因为大多数父母懒得思考“专注力”这东西,所以从养育孩子那天开始,压根没有把它当一回事儿,更别谈是不是了解它了。

其实,要想知道“孩子的专注力从哪里来”和“怎么解决孩子专注力的问题”,你根本不必煞费苦心地带着孩子四处“求学求医”,想想你自己,一切就都会明白。

举个栗子,回忆一下你们两口子结婚之前的那段时光,你风里来雨里去竭尽所能地追求她的那段时间,从没有人强迫你专注于她,但你就是心甘情愿地为之赴汤蹈火,……。

你怎么就那么专注呢?

没错,这就是一种专注力。

这是一种你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之上,发自内心去做的一件事情

如果越阻挠,你就越想为之付出一切。

……。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孩子的专注力从哪里来?

OK,回忆完你的爱情经历,再回头看看你的孩子,观察一下他身上让你“忧心忡忡”的专注力,你会发现——

1

外力的强制,不但改变和提升不了专注力,反而适得其反。专注力的产生,尊崇于一个人内心的召唤。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一内心的召唤是造物主早已设定好的,所有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会按照这种规律行事

比如,他们会专注地聆听周围的声音、观察周围的事物、观察和吮吸自己的手指、尝试拍打敲击拿捏物品、……、专心致志地摆弄喜欢的玩具等等。

而当孩子正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从事造物主给他们安排的这些工作时,成年人总是喜欢任凭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残忍地命令或打断他们,说轻了这叫不尊重孩子,说重了这叫对自然规律毫无认知和敬畏。

就此,孩子们原本优秀的专注力潜质就被成年人无知无情地给扼杀了。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承蒙造物主所赐,都具备优秀的专注力潜质。这种先天的能力往往只需要后天良好的环境来促成它的实现。

当你看见无论多小的孩子在从事他们自主选择的游戏时,那就意味着他们正按照造物主的指引,在为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辛劳播种,而专注力恰恰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个后花园。

例如,你会发现很小的孩子们都会反复盯着自己的小手看来看去,但是绝对没有人教过这些孩子在几乎相同的成长阶段去做这件相同的事情。

这样的“反复”行为将会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经常出现,每一次“反复”就是一次对他们自身专注力的训练。

因此,毫无疑问,违背规律的外力强制对儿童专注力的萌芽和后期发展来说,无异于残忍的扼杀。

与之相反的是,顺道而为以及用心地呵护将会使专注力在他们精神世界的后花园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2

自由,是培育专注力的绝佳土壤。

就像你在爱情中作出一个选择时一样,没有束缚的选择将会使你精神愉悦。

孩子同样如此。

在内在意识的指引之下,孩子们会自发地利用自己的感官去了解这个世界,去了解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引发的对这个世界和自我的强大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一刻不停地满足他们精神的饥渴,专注力在此时只是他们信手拈来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一个人的自我建构,包括对专注力的建构。

这一自我建构并非以成年人的主观喜好和意志为转移,完全是自然的指引。

儿童会在这其中享受自由的快乐,并将这种快乐渗透到自己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的各个领域,最终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失去了自由的前提,即是逆道而为,更直接地说,这便是对儿童精神世界后花园的无情践踏。

与此同时,倘若你想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专注力,也只能在自由自发的环境下去观察。

例如,你会发现,有可能你买回来的玩具他并不喜欢,他只会专注于自己选择的物品,而且他会对自己所选择的物品更加专注和投入,拒绝成年人的打扰,除非他需要我们的帮助。

我们可以用生物学的眼光来衡量这一过程,即适当的外部刺激作用于儿童的感观时,其大脑神经中枢就会通过“感知觉→传递→吸收→印象→思维→想象”的内部路径依次让专注力达到兴奋的状态。

据此,我们也可以依据孩子在自主选择之后,尝试某事的时长及反复的次数,初步判断他们的专注力品质。

对此,某些心理学家对儿童专注力有一个结论——比如几岁到几岁,孩子的专注力时长一般是多少分钟。儿童哲学启蒙并不赞同这种说法。

很多的事实完全已经改变了我们对这一数据的认识。

仅以我自己的孩子为例,他在百天时躺在床上,以反复下拉和放开的方式专注地玩一个绑在自己手腕上的氢气球的时长,已经超过了十分钟。

这种顺道而为的选择和不受打扰的专注,便是孩子专注力的源泉。

但值得一提的是,儿童所需要的自由——是“有事可做的自由”,而非“无所事事的自由”。

我们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适可而止的引导和协助。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3

内心的饥渴,是专注力的内燃机。

千万别当着孩子的面再去评论、质问和指责他为什么不认真做作业,为什么上课开小差等等,并强迫孩子专注于这儿,专注于那儿。

当你清楚了内心的饥渴才是良好专注力的内燃机时,你才会明白那些言语和行为的苍白与适得其反。

当然,孩子专注力的成长与孩子中枢神经及大脑的发育密不可分,但是孩子精神世界内在需求的增长显然已经超过了他们生理发展的速度。

从人脑认知功能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某一部分机制和功能优先于其他区域的发展速度。

不过,这并不影响儿童用他们与生俱来的习惯与方式,叩响并推开他们自己的专注力之门。

在这一过程中,成年人需要做的便是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刺激物,帮助他们维持这台内燃机的运转。

在这台内燃机的作用之下,孩子精神世界的心智模型将会雏形初现。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怎么解决孩子专注力的问题?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以前我并不知道这些,现在明白了,但是我的孩子依旧欠缺专注力,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唯一的——顺道而为,改变你自己,改变你的教养方式,并且相信和鼓励你的孩子。

你可以这样来做——

1

给予并尊重孩子正确选择的自由,观察、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适时给予认可与鼓励。

记得我孩子的幼儿园在给他们教拼音时,孩子刚开始还有几分热度,后来觉得枯燥,回来后并没有主动学习之意,但偶尔会在嘴上冒出几个拼读。

很显然,如果我强迫他去学,只能适得其反。

于是,有一次在一家三口吃饭时,我故意在饭桌上对他妈妈讲:这几天听儿子读拼音,发音还挺标准,看来他学得挺认真。不过,拼音是我小时候学的,好多都忘得差不多了,怎么办?

他妈补充道:是啊!我也是!

儿子边吃饭边听我们的谈话,然后自告奋勇地说:这还不简单,我来教你们。

然后,我和他妈妈、连同他的一些玩偶都成了他的学生。

……。

再后来,我把教玩偶学拼音的任务交给了儿子,他只要有新学的内容,都会主动教他们,有不会的,他还会拉着我的手让我给他讲。

每一次的“讲课”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巩固,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对他学习掌握程度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自觉专注于他乐此不彼的事情。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2

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

毫无疑问,专注力是精神世界的产物。成人如此,儿童更是如此。

有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专注能力。

精神世界向来容不得一点强迫,自由才是它的沃土,所以支持并鼓励儿童自由探索至关重要。

儿童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会逐渐探索出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更能持久地促成孩子专注于此,享受其带来的快乐。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小脑袋瓜和小手闲着,探索和思考只会将他们引入对更深刻更复杂现象、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与之相反,失去自由的儿童精神,自然也就失去了萌发良好专注力的机会。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并非放任不管,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种让儿童“有事可做的自由”

让孩子“有事可做”对他的“内燃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要让孩子“有事可做”就需要我们成年人在认真观察自己孩子的基础之上,展开适时的引导和培养。

若想成就此事,孩子的父母是独一无二的人选,再无旁人可以替代。因为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所谓教育的实际作用就在于唤醒,在于添加“助燃剂”。


孩子的专注力,大都死于成年人之手


3

绝不要在孩子专注的过程中胡乱干预,甚至给予孩子负面评价或指责。

例如——

你习惯于盯着孩子纠正他们的“错误”;

你对孩子的选择做出不良评价或断然否定;

在孩子没有提出帮助之前,你进行帮助;

突然要求孩子转移注意力或者干其他的事情,包括吃饭、喝水等等;

用否定指责的言行评价孩子的专注力(注意力),如“不专心”、“不认真”、“能不能专心一点”等言行。

增高正面评价、赞许和鼓励的频次,忽视孩子在专注力某一方面的不足,而褒奖或故意与他人谈论其专心的行为。比如,家里来客人时,你可以故意给客人提及你的孩子曾今在某一件事情上的专注表现,而且要让孩子听到。

倘若你确信自己做到了以上这几点,剩下的就是把孩子交给时间,而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相信造物主的智慧,相信你眼前的这个小家伙,静待花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