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 现在家长的教育意识应该说比以前要强很多,特别是70/80后这个阶段的父母不说博览群书,各种育儿书籍应该是看了不少。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很多的父母,与他们说起孩子教育的问题时能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聊上一天一夜。但还是有不少家长感叹:做家长,难于上青天! 这些父母学了那么多教育知识,为什么还出现这样的感叹? 我觉得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出现了问题。 现在的孩子不再像70/80后家长那个时期,有的为了跳出农门,有的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去拼命的读书。因为那个时期读书是获取更好生活条件最清晰的路径。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现在孩子们不会为了物质生活而发愁,国内社会稳定。所以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随时随地都能跟全世界的人在网络上沟通,所以社交需求也基本满足;剩下的是尊重和自我实现,这更多的集中在精神层面。 现在的孩子们追星、迷恋网络、二次元....等等,反正是家长觉得不务正业的事情。这些在我们看来是一些虚的东西,它本来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 虚决定实 一件事情只有我们决定去做之后,才有动力去做。而这个决定是怎么来的?不是机械计算得出来的,而是我们觉得做这件事情能让我得到快乐和满足。 快乐和满足来自哪里?来自于精神世界。所以,如果让孩子觉得学习能给他带来快乐,能带来精神上满足的时候,他自己就会努力学习。 那问题就来了,如何让孩子快乐的学习? 这就要了解孩子什么是他追求的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动力。而且这个目标必须是孩子自己定的,不是父母给他定的。如果这个目标是父母给他定的,孩子就会觉得读书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自己。 如果全部按照孩子的意见来,那父母也会迷茫,孩子可能一时觉得这也想要,一时觉得那也想要,目标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怎么办呢? 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孩子什么都不想要。孩子在未成年阶段的三观和心智模式还不成熟,对未来想要的生活或工作不是那么清晰,因此,这个时候就是考验父母能力的时候到了。 孩子未来的人生目标能尽早确定下来,孩子就可以早一天主动学习。 读者看到这里不禁会想,你说的这一切不都是废话吗?我要是能做到还会感叹:做家长,难于上青天吗! 这就回到了开篇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更不可能有性格一模一样的孩子。同一个班级学,同一个老师教,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不一样呢。所以在我们家有用的方法,在你们家不一定有用。 唯一能够借鉴的是:父母爱学习,孩子基本也喜欢学习。因此,培养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是能够马上去努力的目标。 父母不变,你也不要指望孩子会变。 懂得再多,但心不动一切枉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