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庞继光教授主编
跟腱及其腱围的疏松结缔组织、滑液囊等因劳损、外伤或急性损伤等原因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称跟腱炎和跟腱周围炎(包括跟腱滑囊炎在内)。这是一个常见病,也是一个比较缠绵难愈的疾病。在临床中,应用针刀闭合型手术处理过一些这类久治不愈的病人,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相关解剖】
跟骨为最大的跗骨,呈不规则长方形,前部窄小,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
跟骨的后上缘向上突出,称为后上结节,亦称为滑囊突。跟骨后方,并非是平整骨面,而是一个自上而下不光滑的凸出形态,上窄下宽,直达跖面,其中间向后方凸起,为跟骨后侧结节(位于滑囊凸的下方),为跟腱的止点。跟骨下方的内侧凸出部较膨大,称跟骨内侧结节;外侧凸较小,称外侧结节。跟腱附着于跟骨后侧结节的后、内侧,与距跟关节尚有相当距离,这样的结构可以增加杠杆作用,增加跟腱的力量,有利于跟腱活动。

跟腱(图2-4-34)是小腿三头肌的止点腱。跟腱为身体中最长和最坚强的肌腱,长约150mm,起于小腿中部,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合成。该肌的前部肌纤维延续至下端,肌腱由上至下逐渐增厚、变窄,至踝的后部最窄,而此处却最厚韧;但至跟结节上40mm处向下,跟腱则又逐步扩展,最终止于跟结节后面的下半。
【病因病理】

跟腱损伤和跟腱腱围结构损伤(图2-4-35)是十分常见的。其原因有:
直接外力撞击、挤压、顿挫,或跑跳、高处跳下,小腿三头肌骤然收缩,使跟腱及腱围结构组织牵拉损伤,或部分纤维断裂。
慢性劳损,常见跟腱变性、腱围结构(腱周疏松结缔组织、滑液囊、脂肪垫等)充血、水肿、渗出、纤维性增生、粘连、囊壁增厚,甚至跟腱钙化等改变。
为什么跟腱中段易发生损伤?有人研究,跟腱内的血管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至25岁时这种改变就已很明显,故跟腱中段的血运较差,这可能是此段跟腱易发生病变的原因。另一方面,跟腱的主要作用是跑、跳、走时提踵(即跖屈)。有人计算,当体重为45.5kg,提踵角为44°时,其承担的牵拉力为60.7kg。如果是运动员的踏跳其力量可达780kg,可见跟腱所承受有拉力显然是相当巨大的,这也是跟腱易被损伤的原因。
在手术中,可见跟腱的腱围结构组织肥厚充血,有的呈黄褐色,与腱组织紧紧相连,可见横行血管,跟腱本身也较粗大、硬韧。其镜下所见是:腱围组织都有血管增生及管壁肥厚(硬化),结缔组织也增多,且有小圆细胞浸润。腱组织本身也有纤维样变或玻璃样变。有的腱组织中出现钙质沉着,或出现软骨岛,并继发钙化骨化。跟腱屈伸均有疼痛的解释是,由于跟腱压迫神经末梢所致,否则,应只有背伸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 常有外伤史,如足部跳跃受伤史,或跟腱直接撞击等受伤史;亦可为慢性劳损史,如经常走长距离的路,扛抬重物等。
2、症状与体征
①跟腱部位皮肤可肿胀,肤色正常或潮红,皮肤温度可增高。
②跟腱部位疼痛,疼痛在跟腱紧张时加重。
③跟腱部有触痛,并可沿跟腱走行上下延伸。
④跟腱僵硬,两侧膨隆,触之可有波动感,跟腱变形增粗。
⑤患足不敢承重,足尖着地时疼痛加重,如汽车司机踩刹车时疼痛加重,或不敢踩刹车。尚有足尖蹬地痛、跖屈抗阻痛、主动背屈痛、主动跖屈痛等。
上述症状,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
3、影像学检查
①X线摄片 可见跟腱的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及跟腱变性钙化阴影。
②MRI检查 跟腱局部或弥漫性增厚。
4、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闭合型或自发性跟腱断裂相鉴别。
跟腱断裂时大都发生在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之时,有突发性疼痛,跟腱部位有沉重感。行走时跖屈无力。扪触跟腱止点上方30mm处有压痛,且可扪及断裂处有凹陷感;足的跖屈力丧失;单腿站立时,足跟无力抬起。上述各项均与跟腱炎有根本区别。
【针刀治疗】
1、适应症与禁忌症 除跟腱急性断裂外,凡属慢性跟腱损伤、跟腱周围炎者均可行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
2、体位 俯卧位,踝关节下垫枕或沙袋,使踝关节比较舒适并稳定。
3、体表标志
跟结节 为跟骨后部的骨性隆起,内侧突出较大,外侧突出不甚明显。其跟骨后面较为突出,其中段为跟腱附着处。
跟腱 为小腿三头肌合成的肌腱,抵止于跟结节。在小腿下段与跟骨上方可见明显的条状隆起,可清楚看到,并能用手指捏起,既宽又厚,十分强劲有力。
4、定点(图2-4-36)

①跟腱点 定于跟腱附着点稍上方。
②跟腱两侧点 定于跟腱止点两侧稍上方,内外侧各1~2点。
5、消毒与麻醉 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局麻后,行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
6、针刀操作(图2-4-36)
①跟腱点 刀口线与跟腱腱纤维走行方向平行(注意!应与跟腱腱纤维走行方向绝对相同!),到达跟骨骨面;然后,提起刀锋,纵行切开3~4刀,再予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②跟腱两侧点 刀口线与跟腱走行方向一致,刀体与皮面垂直。于跟腱侧方刺入皮肤,直达骨面。提起刀锋至皮下,纵行切开2~3刀,每刀均应到达骨面,再予纵行疏通、横行剥离;然后,对侧同法操作。
【注意事项】
1、本病比较常见,诊断不难,坚持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疗效确切。
2、在针刀操作中,必须注意刀口线要与跟腱腱纤维走行一致。也就是说,绝对不可切断跟腱纤维。
3、在治疗中,病人应减少活动,平卧时,应将患肢抬高。
4、遇到针刀下有硬结、条索等阻力时,予以切开剥离。
(完)
特别说明:
文章节选节庞继光教授的《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第二篇:肌、腱、腱围结构损伤,因篇幅有限,内容略有删减。
文中的配图是手机拍照,与实际书中原图有色差,清晰度也受的影响。
可以转载,请勿对文章内容及排版私自改动。
想进一步了解此书或购买的,可以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