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Jianwu; 审校编辑 | Ernest 本文是针对论文《自尊中介了完美主义与冒名顶替感之间的关系》(Self-esteem as a mediator of the link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the impostor phenomenon)的一篇解析。论文发表于PID《人格与个体差异》2018。作者是Kevin Cokley, Steven Stone, Nolan Krueger, Marlon Bailey, Ramya Garba, Ashley Hurst。 研究背景 自我能力否定倾向(impostor phenomenon)这个概念直译为“冒名顶替现象”,也称作impostor syndrome或fraud syndrome,冒名顶替综合症,指的是,人们无法内化自己的成就,认定自己是个智识上的冒牌货,不配拥有那些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功。这是高分学生会面临的一种心理障碍风险。 冒名顶替感或自我能力否定感强的人,会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想要卓尔不群、证明自己应得的成功,同时对自己的能力持有一种更加强烈的自我批判态度。这类人倾向于将积极的表现归因于外部因素,即外部归因风格。尽管成就斐然,但他们通常拥有较低的学术自尊和总体自尊(global self-esteem),以及较高的自尊不稳定性。 这种冒名顶替倾向与消极的精神健康状态如焦虑、抑郁相关,与内向性人格(introversion)、自尊以及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相关。所谓完美主义,指的是对自己有着超高的个人标准,孜孜不倦以求完美。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同样会导致对自己成就的过度批判和更高程度的焦虑与抑郁水平。尽管完美主义者和冒名顶替者都想要卓尔不群,但完美主义者是受内在的“高个人标准”而驱动,而冒名顶替者却是受内在的“智识上的冒牌货”体验而驱动。
前面已经提过自尊与冒名顶替现象之间的相关。具体地说,低自尊的人更倾向于有冒名顶替之感,而且有研究提到低自尊可能是冒名顶替感的一个前提。 完美主义与冒名顶替感有着概念上的相关,但其内在机制仍不甚明了。鉴于自尊与这两者都有很关键的联系,本研究则探索了自尊在完美主义与冒名顶替感之间的中介,特别是“完美主义的两个维度——偏离(discrepancy)和标准(standards)”与冒名顶替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方法 被试:468名大学学生(男:女 = 56:39,且来自不同族群、大学年级、SES背景),并报告了年龄范围和GPA均值方差等背景数据。 程序:采用在线问卷Qualtrics的方法。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差异、APSR量表(19项李克特7点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10项、李克特4点量表)、Clance冒名顶替感量表(CIPS, Clance, 1985a, 1985b)(20项五点量表) 数据分析:采用Preacher和Hayes(2004)提出的bootstrapping技术来做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结果 标准维度与自尊正相关,偏离维度与自尊负相关、与冒名顶替感正相关,自尊与冒名顶替感负相关;与白人美国人和亚裔相比,非裔与拉美学生倾向于有较高的标准。女性的冒名顶替现象显著高于男性。 在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这一方面,自尊部分地中介了偏离与冒名顶替感之间的关系(即,引入自尊后,控制了自尊,偏离维度与冒名顶替感之间的正相关稍稍变缓,但仍保持显著);而在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这一方面,自尊也部分地中介了标准与冒名顶替感之间的关系(即,引入自尊后,控制了自尊,标准维度与冒名顶替感之间的关系从不显著的负相关转变为显著的正相关)。 结论与讨论 研究者采用偏离维度代表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采用标准维度代表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得出结果说:完美主义的这两个维度对冒名顶替感的效应不同,只有偏离维度才与冒名顶替感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自尊在其中都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研究不足 冒名顶替者对自己的感知有偏差,因此采用自我报告问卷时某些题目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测量误差;研究结果只局限在学术体制内的语境;跨文化研究有待继续探索。(小编认为:没有时间先后的中介设计,对于因果机制的探究毫无意义。) 研究应用:自尊的增强或可有助于减轻学生中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倾向和自我否定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