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杨秀兰,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在上个世纪末期, 教育叙事就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教学当中, 并且对于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虽然叙事教育在我们国家的应用较晚, 但是却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一致肯定。小学的教学阶段是形成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阶段, 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思想动向时刻掌握, 进而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叙事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 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教育叙事的概念探析教育叙事是一种通过讲述和教育相关故事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情景事件进行叙述, 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育叙事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讲述故事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 从而达到发散学生们思维的目的, 进而促进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素质发展。把教育叙事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当中, 能够帮助《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快的实现教育目标, 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教育叙事这种教学方法, 不但能够有效的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建立课堂上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从而提升学生们的道德修养。 二、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分析(一) 明确叙事主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育叙事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进行, 所以, 教师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本身的性质来进行, 这也是叙事教育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进行实施的基本前提条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当中, 很多教材内容中的主题都是重复的, 但是却有着不用的侧重点, 教师应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来进行叙事内容的制定。例:在讲到《我们的大地妈妈》的时候, 应该侧重讲解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们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而当讲到《家乡的物产》这一课时, 应该侧重讲解家乡物产, 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二) 明确叙事风格在进行教育叙事之前, 教师首先应该对于故事的叙事风格进行确定, 从而在进行故事的叙事过程中, 能够有效的提升叙事的感染力, 提升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教师的讲话风格也是教育叙事这种教学方法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根据故事本身的实际内容来选择具体的叙事风格。 (三) 遵守叙事原则教育叙事应该确保故事的真实性, 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 从而真正的起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另外, 教师也要把故事的生动性和对于学生思想方向的教育进行结合。生动的教育叙事能够提升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 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在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当中, 应该关注叙事的故事是否完整, 内容是否生动。同时, 教师在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中,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叙事的表面, 而是应该把叙事教育的作用真正的显现出来。所以, 教师在进行叙事教育的时候, 应该把故事当中所包含的意义挖掘出来, 从而把故事本身和学生们的情感连接起来。教师可以更多的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为学生们叙述故事, 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三、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应用的原则(一) 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注意教育叙事的真实性, 同时也要使所设置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得学生们通过故事进行反思, 每一个故事的主题实际上都是由在特定情境下行为组合而成。教师们在进行叙事教育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通过讲述故事来进行教学, 不应该使得课堂教育受到叙事情境的限制, 要尽量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叙述。因此, 教师们可以根据情境的变化来把故事一点一点的呈现给学生们, 从而使得学生们在教师叙事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 把故事的生动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把故事的生动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 能够有效的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品德与社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把故事通过生动的方式讲述出来, 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加深自身的情感, 进而为学生们在下一个过程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 教师在进行叙事教育的过程中, 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也就是根据《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故事的讲述, 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进而对于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为了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在整堂《品德与社会》课当中都在讲故事, 虽然这种叙事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但是却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找准《品德与社会》对于教育叙事进行应用的重心, 从而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 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中进行应用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们应该给予教育叙事这种教学方法更多的关注。充分的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性质, 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策略,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