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议论性文本阅读,考你有没有“火眼金睛”?

 缘来是你9520 2018-12-15



说实话,我最烦高考中的“议论性阅读”,你说它能考出点啥呢?

特别是前几年的命题,主要考查的就是你的“比对”能力,

原文说“中学生读写微信公众号对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很有帮助”,

选项则是“中学生读写微信公众号对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这选项就算说错了。

NND,难道高考就是考眼力?


这几年的高考命题,有点改邪归正了,

开始考查逻辑关系与论证角度,

有时考查利用文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过,比对能力仍然是考生做此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准比对。




从内容角度比对


【原文】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段论。


【选项】诗与乐原本是合为一体的,至孔子时代,礼与乐分离为诗、礼、乐,这使得人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进行


【分析】缘分与选项不一致。“人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同步进行”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统一被规划为三段论”,并没有说两者是同步进行的。



从语法角度比对


【原文】吴道子画作最具感染力的时刻,是他画佛像背后的“圆光”的时刻——他不用圆规角尺,一笔而成。“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这一绝,他总是留在整个壁画完成之际,当众表演,而且总是造成“老幼士庶竞至,观者如堵”的轰动场面,屡试不爽。


【选项】吴道子绘画中最具感染力的是他画的佛像背后的“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总能造成轰动的场面。


【分析】不一致。原句说“最具感染力的时刻,是……时刻”,而选项偷换为“最具感染力的是他画的‘圆光’”。



从逻辑角度比对


【原文】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而故事的来源则是生活在社群中、有着可以传达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可见,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


【选项】小说不一定是故事,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以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分析】不一致。原文在解释完“小说的诞生”和“故事的旨归”后,用“但”一转,表明了“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选项却用“所以”,强加因果,且用“必然”绝对化了。



从论证角度比对


【原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着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离开纺织,而中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并一度领先于世界。只要稍作考证,就知道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布、纺织、衣裳的记载。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者,古人写字先写在竹简上,然后是帛上,那时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伦造纸是汉代的事了,他造纸用的原料不外是“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物,这些足以说明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


【题目】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文中画线句子论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蔡伦是汉代人,而距今约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布的记载。

C.古人先是在竹简上写字,然后是在帛上写字,之后才是在纸上写字。

D.蔡伦用来造纸的原料中就有“麻头、破布、渔网”等纺织用品。


【分析】原文重点说明“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这一基本观点,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作者提供了《诗经》记载、写字材料和造纸原料三个论据。各选项中,B、C、D三项中分别涉及支撑作者观点的论据。但A项不在设问的区间内,因此,A项不能作为论证作者观点的论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