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兽医经方】《六经辨证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中医药方便 2018-12-15

仲景经方第20180608期


【兽医经方】《六经辨证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作者:弋振华 董述祖


  六经分证,最早出自《素问·热论》,至东汉时期(公元196~204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根据这一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创造性的加以总结,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这就是我国古典名著《伤寒论》的主体和核心。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该书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大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之间,但因当时连年战乱而使该书散失不全,后经西晋王叔和加以收集、整理、编次,而成为现在的《伤寒论》。至宋代经林亿等人加以校正而流传至今。全书共分十卷,计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了复方和缺方外,共有一百一十二方。但因为该书文简义奥,较难理解,所以从金代成无己起,开始作了注解,至今约有上百家之多。《伤寒论》除完善地提出了六经辨证外,还把自《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方法,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际密切的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如清代温病学说,就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伤寒论》严密而又系统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见其证即用其方,用其方必用其药,辨证严谨周密,用药恰当入微,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到目前为止,仍是广大医者必读的重要典籍。

由于《伤寒论》有着突出的医学价值,因此,近二十年来我国兽医界学习《伤寒论》,并将其辨证和治疗规则应用于兽医临床者越来越多,而且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有些单位用六经中三阳经辨证的方法,诊治猪和大家畜的外感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都说明,应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对提高中兽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着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生产价值。但目前在兽医学方面尚未见到结合《伤寒论》条文的系统论述。现将我们的临床实践体会以及对理论的探讨阐述如下,以供参考。

六经辨证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丰富了中兽医学辨证施治的内容和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祖国兽医学独特理论和丰富的经验,是通过辨证论治来体现的,因而辨证论治在中兽医临床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过去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兽医辨证施治的内容,多限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病因辨证三个方面。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的中兽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因而出现了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和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新要求,所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也随之被运用于兽医临床。而六经辨证的移植,则更增添了中兽医辨证论治的内容,弥补了由于中兽医古籍对外感证及其变证的辨证施治记述的不足,并提高了治疗效果。所以六经辨证已引起广大兽医工作者的重视。六经辨证的应用还提高了中兽医在临床上对症候病理学的认识。《伤寒论》中对六经病理的剖析,细致入微,论理深刻,对其中一些证候的出现,不但有整体病理学的观点,而且也有独到之处,如太阳中风证的“卫强营弱”(见后太阳篇)。这就启发了我们对一些疾病的认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阳明发黄症的第一九九条中指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知其然者,认为黄疸多为湿热蕴蒸所致,而其所以然者则有“无汗”为热无出路,“小便不利”为湿无出路,“心中懊憹”为湿热上蒸所致,故必发黄也。病理阐述言简义明,略略数言,深化了我们对黄疸的病理认识。

《伤寒论》中大部分处方的组成,有重点突出,配伍谨严,药味少而疗效高的特点。这对我们改进繁杂、庞大的处方,有着极大的帮助。《伤寒论》的方剂,有方书之祖之称,体现了治疗八法在临床具体应用上,奠定了方以法立,法以方传的理论。尤其是方与证结合紧密,确能解决证的要求,科学性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另外《伤寒论》的组方不拘一格,随证处施,不偏于一家之见,启发了我们处方用药应“师于古而不泥于古”的思路。

 

“伤寒”的涵义及六经概念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广义伤寒是泛指热病的统称而言,如《素问·热论》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概括“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而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疾患而言,如论中太阳表证的伤寒与中风。虽然太阳篇第六条也有风温的记述,但从篇幅比例来看,仍以论述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疾病和证治为多。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它是将外感诸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机体抵抗力的强弱和病势的轻重缓急等所表现的不同证候,分成六个类型。凡抗病力强,而病势表现亢奋状态的,则称为三阳证;若机体抵抗力弱,而病势呈现虚衰状态的,则称为三阴证。这种证候类型分类法,对于临床辨证用药等方面,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六经与脏腑经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经有手足二经,在家畜则为前肢后肢二经,这样概括起来,共有十二经。它们根源于脏腑,运行于全身,正如《灵枢·海论篇》所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说明脏腑经络与机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六经证候的产生,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因之六经辨证是不能脱离这些有机联系的。如后肢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顶、下项、夹背,抵腰至足,故出现的病症有头痛、项强、腰背疼痛等。若经邪不解入府,阻碍膀胱气化,则有小便不利、渴而不思饮等症。后肢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贯膈、绕咽夹舌本、散舌下,若脾为寒湿所困,则舌下往往发黄。这都说明六经病证与脏腑经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为中兽医临诊上辨证论治的基础,而六经为《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六经辨证中,却始终贯穿着八纲,相互有着不可离解的关系。阴阳:是属于相对属性的分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家畜出现疾病,都是因机体的阴阳平衡遭到了破坏所致。在疾病的总过程中,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六经中,三阳为阳病,三阴为阴病,正如《伤寒论》中所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就说明“六经”与“八纲”都总统于阴阳之下。表里:主要是分清病位的深浅。对六经病来说,邪在经者为表为浅,邪在府者为里为深,而介于表里之间者,为半表半里。在施治时,只有分清了表里的轻重缓急,才能确定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还是表里兼施的原则。寒热:是指病情的表现而言。凡病势亢奋,阳邪炽盛者,多属热证,为三阳病居多。反之,病势沉静,阴邪偏盛者,多属寒证,为三阴病。虚实:是说明在病理过程中,邪、正关系的强弱及互为消长的变化。《内经》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说法。六经病证中,三阳多实证,三阴多虚证。只有辨出虚实,才能确定以祛邪为主,还是以扶正为当,或扶正达邪并用的治疗原则。总之,三阳言实,三阴言虚;三阳多言表实、里实、半表半里实,而三阴为气虚、血虚、气血双虚;三阳病多为进行性,而畜体的气血、抵抗力尚好。三阴病多属退行性,其机体的功能已现虚衰。

六经病的传变、合病、并病的概念:六经病证既然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的临床反映,而脏腑经络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其中某一经的病变,往往会涉及到另一经,出现相互波及、互为影响的变化,从而出现传经、合病、并病等现象。传变:包括传经与变证两个意思。传经为从原有一经的证候,传为另一经的证候。变证属病情不循一定规律而起着性质的变化,一般多传变并称。合病与并病:六经证中,若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合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证候相继出现,则为并病。直中:外邪不经三阳,而直接表现三阴的证候。

 

六经病证治

六经辨证,是以三阳经统摄于六腑,三阴经多应于五脏,并通过六经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病理关系,以及机体抗邪能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正邪之消长状况,从而辨出病的深浅部位、病情的寒热趋向和正邪的相互关系,以作为诊断与治疗的依据,然后确定治则,有根据地选用八法中的某种治法,或几法相结合施用,以解决证的要求,达到治病的目的。

(一)太阳病 太阳主机体之表,统摄全身之营卫,具有卫外的功能,为诸经之篱藩。若卫气失职,加之外邪侵袭肌表,致使畜体发病,即称太阳病,亦称表病。太阳病有经证、府证之分。其经循头、项、背而至后肢,凡邪犯体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证者,即属太阳经证。若经邪不解,外邪随经入于太阳之府——膀胱,影响膀胱气化,致使水气内停,出现小便不利,渴不多饮等症,则称太阳府证之蓄水证。太阳病属六经病的最初阶段,故正气尚盛,机体抗病力较强,证候多属阳性。若此时失于治疗或治不得法,则会引起变证蜂起,导致错综复杂的太阳变证。太阳病的正确治则为,经证当辛温解表,膀胱之蓄水府证更当化气行水,其各种兼证和变证,则当在立法的前提下灵活化裁,随证施治。太阳病的提纲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脉浮者,为外邪犯表,正气起而抗邪,正邪交争,肌表气血充盈之故。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交额交巅顶、下项、循背至足,邪缚经输,故有头项强痛的不柔和之感。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遏,肌肤不得温煦,患畜则出现恶寒症状。这些症状,均是太阳病的共同症状。太阳中风证治:是叙述因风邪所伤之中风,而不是指猝然倒地之中风,属太阳经证之一。《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根据上述条文精神,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家畜患太阳中风证,多出现肌表发热,头低乏神,耳鼻俱热,手抚被毛有潮湿感,个别的也有明显汗出者,体温升高,或有气喘咳嗽。上述一系列症状出现的病理机制,总的说来,是由“卫强营弱”所致。卫为阳,有卫外的功能;营为阴,有荣养的作用。《内经》谓“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今风邪外袭,卫受其病而迫使卫阳浮盛于外,与外邪交争,故而发热(卫为阳,风亦为阳邪,两阳合击),此即“阳浮者,热自发”。因卫阳浮盛于外,所以称卫强,卫强是指受病后的病理状态而言,对正常生理来讲。实际上却是卫弱,若生理状态的卫强,则不会中病,其实质是指发热的病理反应。卫即受病,则失其卫外开阖的作用,此时营阴则不能内守,汗则自出,汗出而营弱,此即“阴弱者,汗自出”的道理。由于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所以脉虽浮,按之却感软弱和缓。肌腠疏松,则必然恶风,至于鼻鸣干呕者,多是因风邪壅滞肺胃所致〔10〕。其头痛一症,系风邪袭扰太阳经所引起。鉴于本病主要是由于风寒之中的风邪侵犯畜体,因而导致患畜营卫不和而发病,故治疗时法当“祛风解肌,调和营卫”,以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为其专治之剂,临床应用屡屡收效,深感仲景立法立方之洽当而神奇。桂枝汤是《伤寒论》中之第一方,临症加减变化甚多,各科运用极广,药仅数味而寓意深刻,出入升降变化无穷。如有人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治公畜滑精。家畜盗汗自汗亦可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等等。我们还体会到,运用桂枝汤必须桂枝与自芍量相等,方可达到治疗太阳中风证的目的。案例:某生产队栗色母骡,多日减食,精神不振,素日汗多。体温38.5℃,毛乍,耳热微咳,毛根湿潮,脉浮微喘。投桂枝汤加味,一剂而愈。太阳伤寒证:这里所述之伤寒是指狭意之伤寒,主要是因风寒之中的寒邪侵犯畜体,而引起的表实证,它与中风证同属太阳经证。《伤寒论》条文指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上述表现,在临床时,家畜主要出现耳鼻或热或凉,皮温不均,腰拱,被毛逆立,严重者不时寒颤,手抚被毛干燥无汗,体温初期往往偏低,尔后则很快升高,口色暗而不干,脉象浮紧,鼻流清涕,呼吸喘粗,四肢关节不够灵活,个别严重者,竟迈步困难。太阳伤寒的病理机制为寒邪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寒邪束表,卫阳不得发舒,则恶寒。正邪交争必发热,至于伤寒初起,有未发热者,乃是寒邪初袭,卫阳被郁,未与邪争的关系,但一般多是暂时现象,正气必然起而抗邪,引起肌表发热。由于卫阳郁抑,筋骨失于煦濡,故头、身、腰、骨节疼痛;寒束于表,膝理致密而汗不得出,所以被毛干燥;正气欲向外而又被邪气所缚于表,故脉浮而紧;肺主呼吸而外合皮毛,邪缚而肌腠失宣,肺气郁闭而现喘粗。在临症上“恶寒”与“恶风”我们感到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不易截然区分,恶寒重于恶风。另外,第35条文中的恶风,应理解为恶寒为妥。本病与中风症的区别,主要应见于被毛之干燥及潮湿,脉浮之紧、缓。针对本病之寒邪犯表,肌腠致密失宣,治疗当以“辛散寒邪,开腠发汗”为本,方宗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为该证之专剂。但本方为发汗之峻药,且禁症亦多,如有咽喉干燥、尿淋、疮疡、鼻衄、失血、阳虚自汗等症状的患畜,多不宜用之。为了避免上述流弊,经我们临床实践,觉得选用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前胡、柴胡、羌活、独活、党参、茯苓、枳壳、桔梗、川芎、甘草)以代麻黄汤,其效果不减而药力平稳。此外该方对患有腹下水肿、体表毒肿或软肿等患畜投之,亦屡屡收效。案例:某部队一匹黑马,体温40.2℃,喘粗,被毛逆燥,肌表壮热,脉浮紧。为此收留入院,给予麻黄汤(麻黄24克、桂枝18克、杏仁30克、甘草15克)一剂,次日复查,上述症状消失,食欲恢复,于三日后出院。至于荆防败毒散之案例,则更多见。太阳府证:太阳经邪不解,邪入膀胱,即称太阳府证。其中有邪入气入血的不同,故产生蓄水、蓄血两个类型,由于蓄血症体会尚少,现将蓄水症叙述如下。“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上述三条文所言症状,在家畜则多为肌表、耳、鼻发热,小便不利或频频欲尿而又不多排出,有时患畜近水而又不饮或稍饮少许,脉象显浮,羊有时表现不安症状。上述证候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太阳经邪不解,邪气内传,故有脉浮、发热、恶风等表症。膀胱被邪所犯,无能司职,其气化则无权,水气不化,故有小便不利、渴又不能多饮的症候。《内经》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膀胱失司,津液不得输布、传运、疏通、上承而致小便不利,欲饮又不能多饮,甚则少腹里急。对于太阳府证之蓄水一证,仲景设五苓散(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五味药予以主治,是为洽当入微。另外我们还体会到五苓散对凡因水湿内停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尿少、便稀等,需利水湿诸症,稍加变通即可收效。又如因水湿困脾而发的黄疸等,该方中再主以茵陈即可。案例:有一母羊产后月余突患尿闭,畜主因路远向笔者索方,随即处方利尿素,服药即解,停即复旧,约三次仍不能根治,后细询其证,改用五苓散二剂而愈。太阳病兼证:太阳病未解,而兼有其它症候者,治疗当以太阳病为主而同时兼施以其它药物。医者可根据基本方剂,随证灵活化裁,论证施治。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患畜平素即患有喘咳、痰涎、肺气不利的宿疾,加之今又新感中风,新旧两疾合击而喘者,成为中风兼喘,其实质是太阳病加肺胃气逆所致。论治则应辛温解肌,利气定喘,方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两味。案例:某夜九时许,遇一例急诊挽车之马,大汗(该病一般多为微汗)淋漓,喘甚,体温39℃,余无他症,诊者疑惑之下,随即灌服上方一重剂,便牵回。后经访询,患畜次日晨即恢复饮喂。太阳病兼项背转动不灵证:《伤寒论》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上述条文所述之证,在家畜患病时,除有太阳经病的有汗中风症,或无汗伤寒的各种症状外,共有的表现为头颈微显直硬,转动不灵活,腰背运动欠灵活自如。马、羊往往表现明显。其发病机理为:太阳经受邪,本有头项强痛的证状,但背部并不受到牵引,今项背部同感拘急不舒,运动不能自如,是因太阳经所循行的项背部的筋脉被邪气所缚,得不到津液的濡养和卫阳的温煦所致。葛根能生津液,又配原方(桂枝汤、桂枝加麻黄汤)使表邪去而筋脉自如。上述两条文虽同有项背强几几症,但前者有汗为中风,故用桂枝汤加葛根;而后者是无汗伤寒的表实症,所以要加麻黄、葛根两味,以泄寒邪而舒筋脉。治疗宜解肌发表生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葛根)和葛根汤(桂枝、白芍、麻黄、葛根、生姜、甘草、大枣)。太阳病兼里虚不足证:患畜平素即患有里虚不足的疾患,如阴阳两虚,心无所依的惊悸怔忡,气血不足的脉结代证,或汗、下、失血等原因所造成的正气损虚,今又被外邪所犯而成病者等。太阳表证,法当表散,然药物祛邪一般全赖与机体之正气合力,今里虚不足,无力配合表药,使邪去尤难。更甚者是里本虚而单用表药,往往导致汗之太过,使里虚更加严重。此即一病未除而又添一疾也。必须权衡轻重,洽当施治。下面所述患畜平素心血不足,心力不继或误汗、误下、亡血(失血、高热),今又兼外感的证治。《伤寒论》指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家畜见证,脉结、代,役则心搏增快,易惊恐。或有表症,或身瘦毛焦,口色无华,舌面无苔,舌淡质软绵无力,精神短少,食欲不振。病机分析:气血不足无力营运和鼓动心脉,则出现结代;心血亏损,心无所依则易惊恐;由于代偿性的作用,则动、役耗力而致心跳加快。若由于汗、下、亡血或劳役过度,致耗心血,心失所养,脉亦现结代。心主血脉,周流全身,营濡筋、肉、骨、肢等全身各部,今心脉失度,所以出现全身之虚弱不足现象,如身瘦毛焦,口色无华,精神短少。舌为心苗,心之外应也,故舌淡质软。心力不足,脾胃失其所养,故纳谷不香,纳而不化,不欲饮食,此母病及子也。脉搏间歇者,约有三种。数而时止,止无定数称促脉;迟而时止,止无定数者称结脉;止有定数者称代脉。结代脉形成的原因,多属阴血大虚,真气不续的现象,即血虚气弱的证候无疑,此时虽有表证,亦不暇顾及,当根据表里同病,里重于表则先治其里的原则,急用补血复脉的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地、麦冬、阿胶、党参、桂枝、麻仁、生姜、大枣、黄酒)峻补心阴又通心阳,益气复脉,方可挽回危舟。案例:榆中银山一黑马,主诉:因病多处求治,月余不愈。见症:心音弱而有不规则间歇,脉结,身瘦毛焦,肷吊,舌质淡而软绵,口色无华,饮、食欲均差,当即投炙甘草汤一剂。二诊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心力见好,于原方减麦冬、生地,加柏子仁、枣仁等药投服。三诊主诉效力不如原方,愿索原方二剂返乡。太阳病误治变证:太阳病是六经病的初期阶段,若能洽当治疗,则可很快痊愈,如若治不得法,则会引起变证蜂起的不良后果。在此所论的几种疾患,除因误下、误汗者外,也有因素体之内在原因,或感邪过重,而疾病自趋变化。所以对于这些病证,也非一概认为是误治的结果,临证上应根据证候的具体性质来论证施治,有其证,用其药,不必为误下、误汗所局限。邪热犯肺喘咳证:论文有“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患畜临床证候:肌表微热或壮热,呼吸迫粗作喘或兼咳嗽,鼻翼扇张,口色偏红,初期无苔,稍后即显白苔或黄苔,体温增高,口较干,无汗,或耳根、被毛潮湿,食欲废绝。邪热犯肺喘咳证的发病机理,是因误汗、误下,或直接感邪过重,表邪不得解,乘机入内,致使肺气壅闭,不能宣通,郁而化热,热邪迫肺作喘;病畜表实则无汗,表虚则有汗出;里热壅滞则口色偏红,欠津,有苔出现;邪阻胃气则拒食。上述条文中所说的“无大热”是指表无大热,说明热邪在肺的缘故。在兽医临床上,我们往往还会遇到表有寒而肺有热,表无寒而肺热重者,均可采用解表宣肺,泄热定喘的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进行治疗。该方运用关键在于麻黄与石膏的比例,如表寒重者,麻黄与石膏可用一比三的比例,若里热重,则可加大石膏的药量,其最大的比差,可成一比十,必视其症而变其量,决不可机械地拘泥于原方。案例:某奶牛场黑母骡,体温40.5℃,口色偏红,无苔,喘粗不定,耳鼻、肌表壮热,耳根微汗,食欲废绝,投该方一剂而愈。胁热痢证:本病为太阳病误下,致邪热内陷,里热盛而迫肠津外泄之泻痢证。《伤寒论》有“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家畜见症:肌表热,频频便泻,其粪质黄而味臭,舌面白腻或黄苔,口色、舌质红而臭,脉数,喘而拒食。这是由于表病误下,表不解故肌表热;邪气入里化热,里虚水气不化,湿热互结于内,胃肠失司,内容物失化变腐,故有舌苔满布,口臭,便泻不止,其质色黄而味极臭,脉数等症;热上蒸肺,则喘而汗出。治宜清轻解表,苦寒清里,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二)少阳病 少阳居于太阳表之里,阳明里之表,不属表,亦不属于里,故称半表半里。后肢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上头角,循耳后,至肩贯膈,络肝属胆,行畜体之两侧。其府为胆。外邪侵犯少阳,胆火上炎,经气不利,进而影响脾胃,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等证。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为主,小柴胡汤是其代表方剂。少阳病纲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少阳病是以自觉症状来揭示纲要的,而家畜的自觉症状,全赖医者细致观察、实践、体会才能得知,因之家畜少阳症的诊治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临床上往往出现该病,应引起医者的注意。少阳之府为胆,邪热犯之,热泄胆液,胆热上蒸则口苦,这是患畜默默不欲饮食的主要原因。咽者,半表半里之居地也,邪惭化燥耗灼津液,故于也。目为肝胆之外应,少阳主风火,风火相扇,上腾于目则眩矣。上述三个症状,在家畜身上虽较难体会,但它主要阐明了少阳枢机的道理。正如柯韵伯所说:“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合枢机之象”。以帮助和提示我们理解少阳经的生理病理反应。少阳病脉证:论文条例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家畜则多症见:精神时好时差,甚则冷时颤抖,耳鼻温热不均,全身微热不退,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有时吃少许草料,有时停食,或有外感病史五六日至月余者。有时咳嗽,有的患畜刨前蹄不安,出长气等。上述症状主要应抓住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以及有外感病史者,《伤寒论》第101条中“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说法,其临床休会也往往如此。至于其他或有的症状,是可以作为兽医临床的参考证,不必悉具。少阳经之寒热往来,主要是因机体感邪后,正邪处于交争状态,当正气暂胜于邪气时,则出现发热,患畜精神此时略有好转,偶尔还可能吃少许草料,这一表现羊最为明显;而当邪气暂时胜于正气时,则有发冷的表现,甚者颤抖,这与太阳经的发热恶寒不同,前者是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绝不感到热,而后者基在发热的同时也感恶寒。因少阳经脉循畜体之侧,故而胸胁苦满,有时刨蹄不安,出长气则减;少阳之府为胆,胆附于肝,肝脉外应则多弦细。胆木犯胃,消化呆滞,加之口苦,所以嘿嘿不欲饮食。邪伏少阳不解,出现低热不解的现象,所以体温稍高。少阳病不在表,故不可汗;亦不在里,又不可下,只有和解一法是为正治,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为专剂。本方若用煎剂,如给猪、羊投服时,柴胡、黄芩之用量一般必须相等,而大家畜为末冲剂,柴胡量应略小于黄芩,否则柴胡升力过大,而致患畜发喘。在具体运用柴胡汤时,应根据寒热的偏胜来改变柴、芩用量,如发热时间长,则可加重黄芩,发冷时间长,则需加重柴胡量,必视其症而灵活增减,方可收到预期效果。案例:西草公社华家井队,三岁黑骡,因患咳嗽两月余,食欲极差求诊。初诊:肺音粗,有湿性罗音,微喘,先后投服养阴止咳,健脾利湿,润肺化痰,补气提正等中药五剂,并曾电针肺俞等穴,均未获效,且延时六日。六诊:毛乍,不欲饮食,口色已稍发紫,舌上有粘涎,精神时好时差,投小柴胡汤后,在当夜九时许,能吃少许料,口色转淡红,但喘粗,水、草尚未恢复。知其柴胡量过大,遂加重黄芩量,以清里热,一剂痊愈。

(三)阳明病 阳明病是六经病演变过程中,热盛之极期,其证候属于里、热、燥、实的疾病。后肢阳明经,起于鼻凹两侧,络目,下循胸腹止足蹄,其府为胃,与脾相表里。病邪侵袭阳明,多从燥化,出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等证。若热与肠中燥屎互结,呈现大便干小,排出困难,甚则肚腹胀大,腹痛起卧。其治疗原则,应用清、下、攻法。经证用白虎汤,府证必用三承气通腑为宜。阳明病纲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本条文中“胃家”是指胃肠之消化道而言,不是仅仅指“胃”。其“实”者有两个含义,经实者,热在经,发热口渴,恶热,属无形之热。腑实者,为热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满便闭、濈濈然汗出,属有形之热。所以余无言说:“食物积而实者,实也;热邪积滞而实者,亦实也。食物积滞而实者,承气证;热邪积滞而实者,白虎证”。阳明病成因:“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由上述条文和临床观察实践结果,可以看出阳明病成因有三种:一是感受病邪较重,虽经汗,和之解而未能逐邪外出,传里化热而成。二是病畜素体阳盛,感邪之后最易入里化热,或使役过度,汗出,少饮而直接伤津者。三是失治邪陷,误治过汗或下之太早,耗伤阴气,促使阳邪转盛而致病。阳明病脉证:论曰“问曰:阳明病,外证何云?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家畜临床证候:身热不退,口干而色红,舌面初期白苔而干,进一步则出现黄苔,严重者有薄黑苔,或有汗出,小便短赤,大便干少或不大便,腹痛起卧,脉洪大,喘粗。猪有时喜冷饮。上述症状出现的机理,为里热炽盛向外蒸腾,故身热不退,口色发红。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本源,源本津伤,热势更张而灼液,故口干苔燥,小便短赤,口渴冷饮。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津亏液干,则大便燥结,排出困难,甚则里腹急痛,起卧不安。热寻出路,迫津外泄则汗出。阳明之府乃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加之邪成大实大热之证,故脉必洪大。热蒸于上,肺受火刑,故喘粗。热蒸心包,神明受扰,故患畜有时狂冲乱走,神智不清等等。阳明病治疗:针对阳明病的里、热、燥、实不同程度,可采用经热则清,腑实则攻的原则,分别用白虎汤(知母、生石膏、粳米、甘草)、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或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四个方剂,以釜底抽薪之理,清其热,泻其实,润其燥和软其坚的措施,解证存液保津,此为大理也。案例:某中学饲养一头母猪产后二十余日忽高烧不食,经当地医者用抗生素、磺胺等药多次治疗不效,邀诊,症见大便干小色黑如珠,排出困难,体温40.2℃,身热不退,喜饮,遂投白虎汤一剂,方中用芒硝一百二十克代生石膏,隔夜便通脉静而身热已退,恢复食欲。至于大承气、小承气,大家畜临床已屡屡见之,不必详述。阳明兼证:“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儂者,身必发黄”悦99)。“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0)。患畜症见口色红黄或淡黄,尤以舌下为甚,严重者口唇及结膜亦黄,小便不利,不吃不饮或少吃少饮,有时近水而不喝。其病理机制为湿热互结则口红黄,湿重则黄显,热重则显红,阳明为胃,与脾表里,太阴脾经属脾络胃,上挟咽喉,连舌本散舌下,所以黄则舌下为甚;里热下移膀胱,水气不化,故小便不利;水谷不化则不欲饮食。治疗:清热利湿,方用茵陈五苓散(见前太阳府证)。若热重于湿,可用茵陈蒿汤(茵陈、山栀、大黄)、栀子柏皮汤(山栀、茵陈、黄柏);若湿重于热,则可加重渗水利湿之药以解之。三阳合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证,在畜体出现临床上最大的特点是“高热不退”,所以往往被称为“无名高热”。但它无传染性,多为因风寒暑湿、饥饱劳役所引起的一种表里俱实证。临床见证有体表壮热,呼吸增数,大便干小,小便短赤,舌质红,口干,食欲废绝,分别用汗、下、和法等均难奏效者,我们用解表清里、汗下兼施的方法,轻者则选用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白芍、桔梗、生石膏、生姜、大枣),重者则用防风通圣散(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生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生姜、葱白)。

(四)太阴病 太阴脾,与胃互为表里,胃阳偏盛则邪从燥热而化,若脾阳不足,则邪从寒湿而化,故阳明病为燥热伤津的里、实、热证,而太阴病则以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正因为脾胃同处中州,相为表里,所以两经见证,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者,即可转为太阴。太阴病而中阳惭复者,亦可转为阳明病。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就是这个道理。在兽医临床上,我们体会患太阴病的患畜,多以里阳素虚,感邪传经或直中而所致。其治疗原则,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宜服理中四逆辈。太阴病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本条以临床表现揭示了太阴病的提纲,其中腹满一症,为寒湿内停,无阳以运化而胀满者,家畜临床有之。它与燥屎内结,因浊气而满的承气证,截然不同。其自利益甚者,为脾阳不振的湿性泻利。家畜出现腹时自痛为寒则收引,阵阵拧疼,若得热则舒。胸下结硬乃指胃部有痞块之感,为寒湿内结之故。临床证治:患畜口色青而淡或青而黄,不能饮食,寒饮则腹痛加剧,时时便泻稀水,肠音旺盛,或喜热饮,脉象濡弱,迟缓无力;舌面无苔或少许滑腻苔,口中和,小便清长,有时肚腹胀大,疼痛起卧。上述症状出现,多因脾阳不振,中焦不化,气机不转,故而肚胀不欲饮食;寒湿内困,中阳不足,故口色青、黄,遇寒饮痛则剧,得热则舒。寒凝气滞,收引腹痛;中阳不振,寒湿内聚则肠音漉漉便泻稀水,小便清长,口中和,苔滑腻;中气不足,无阳温通,则脉濡弱无力。治宜温中散寒化湿。《伤寒沦》还有“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亦可。

(五)少阴病 少阴病为六经疾病过程中的危重阶段,总的说来,是属于全身性虚寒证。少阴是包括心、肾二脏,为机体之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再因外邪所凑,致使阴阳俱虚,多有从寒化、从热化两种病理演变。这里叙述我们临床所遇的寒化证,其治则为温经回阳,方用四逆辈药。少阴病纲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脉微是说明搏动无力,属阳气衰弱,无力鼓动的象征;细是脉的形象细小,其病理机制为营阴不足之缘故;结合起来看,是因气衰微,不能鼓动血液运行的一种表现,与阳明病的脉大成反比。但欲寐,是精神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表现,呈现精神衰倦的状态,是阳气衰微,阳入于阴的病理反映,《内经》谓“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气不足,神气失养故也。少阴病的成因:少阴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直中和传经两种。寒邪直接侵入少阴经,初开始便出现少阴症状,此为直中。由于它经发病而传入少阴者为传经。临床上往往从太阳传入者较多,这是因为太阳与少阴属互为表里二经,二者关系较为密切。病于太阳,正气足者邪从太阳而解,若正气不足,则邪乘虚陷入少阴,此即“实则太阳,虚则少阴”。除此而外,误治、失治或邪从太阴转入者亦有。临床证治:患畜倦卧少立,耳耷头低,脉微细无力,形寒肢冷,遇风寒则颤抖,草料迟细,下利清谷。诊治时,对身有微寒的轻度患畜可用附子汤(附子、党参、茯苓、白术、白芍);病情进一步的,如下利清谷等,可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救阳;若脉感极微,似有似无,四肢逆冷而更严重的患畜,则可用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加葱白);若病情更严重而出现恶化情况者,如四肢厥逆,真寒假热,阳欲上越,或有烦躁、呕吐等胃阳将要告竭等症状,则可试用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进行抢救。

(六)厥阴病 厥阴乃六经中最后一经,病性发展至此,已入危途。若阴极阳生,则病有好转的象征,若寒多热少或只寒不热,则病为不救。治疗原则仍是以热药救阳为其宗旨。厥阴病纲要:“厥阴之为病,稍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326)。对上述证候我们的临床体会欠深,而且治疗时往往多与现代兽医技术相结合,如补液、强心等。现仅将我们对上述条文的理解,加以阐述,供读者参考。消渴为厥阴肝火内炽、渴饮而不解;肝气化火、火气上犯于心,则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胃家烦疼的表现,为肝火犯胃所致,是寒热加杂的烦疼。肝火旺则想纳谷,故饥也,但胃寒不化,不想纳谷入胃,所以又不能食。若食入,胃不纳反而吐出,可能引起蛔虫并出的结果。厥阴病是阴阳维系,将欲离绝,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象征,若误用苦寒下剂,不但上热不能因下而除,反更损伤中气,下焦更加虚寒,因而发生下利不止的病变。厥阴病治法:上热宜清用凉药,下寒宜温用热药。寒厥,是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宜温法,用四逆汤。热厥,是阳气被遏于里,宜开达,用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若热多寒少为佳象,是阳气来复之象征。若寒多热少为坏象,是阳气衰败的表现。


体  会

运用六经辨证来诊治家畜疾病,必须首先学习领会大量的《伤寒论》有关条文,结合兽医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体会。如桂枝汤证的汗出,在家畜为被毛潮湿,太阴病之寒痛,近似家畜冷痛等,需详细体会,绝不可生搬硬套。《伤寒论》立方谨严,用药细致,必须引起注意。如文内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量相等,小柴胡汤中柴胡与黄芩量,在煎汤服用时必须相等,而为末投服时则柴胡量小于黄芩,否则将影响效果。文中解表方剂,若需煎汤服用,则不可煎熬过久(一般水开后3~5分钟即可),并需加盖,以减少药物升发力的损耗。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