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邱学华:六段式课堂教学结构的升级版及示范课实录

 书写自我 2018-12-15




邱学华:六段式课堂教学结构的升级版

 

邱学华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进行一堂课的教学工作有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指示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它是受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所制约。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进行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的同时,也探索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尝试教学思想的要求,逐步形成“六段式课堂教学结构”,加上尝试教学五步基本程序,简称为“五步六结构”。由于它简单明了,便于操作,效果显著,很受教师欢迎,风行一时。

根据教育实验结果,我写成《小学数学“六段式”课堂结构的讨论》一文,发表在《小学教学》(1984年8月)。经过30多年的时间检验,这个“六段式结构”是科学的、高效的、切合实际的。根据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经验,在原有基础上修正、提高,形成“新六段式结构”,是原来结构的升级版。

 

一、新六段式结构课堂教学结构

根据尝试教学思想,一节新授课大体包括六个阶段,下面逐一做些介绍和分析每个阶段的作用、要求和大致时间。

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对于各门学科的最基础内容,做到天天练,逐步形成基本能力。时间不长,只用5分钟。如果能做到天天坚持,细水长流,就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例如,小学数学可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小学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这样做,把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同时,上课一开始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中,能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为新课服务。

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一般要编拟一道准备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做到以旧引新,能充分发挥旧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习新教材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但很重要。只要花一二分钟,开门见山,立即转入新课。

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这是新授课的主要部分,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新课,如学生自学、教师讲解、演示实验等。运用尝试教学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就安排在这里。由于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切不可东拉西扯,拖泥带水。另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宁可少一些,但要学得扎实。

4.巩固新课(6分钟左右)。

巩固新课,这个名称听上去好像是旧的,但它反映了中小学生学习的规律,学习新课后,必须巩固,不要回避,别怕有复旧之嫌。一般采用几个学生板演,全班学生同时练的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要了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情况。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这一步可以说是“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当堂检测扫除障碍。

5.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检测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不要一刀切,要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谓优秀生另外准备提高题。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特别好。

这一段,实际上就是过去的“课堂作业”,但要求高。“当堂检测”主要要达到的检测的要求,所以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做到师生当堂就知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当堂校对,可采用在学习小组内交互批改的办法,然后交还本人订正,最后交小组长检查,全对了当场过关,这样真正能做到“当堂清”“人人清”。

6.课堂总结(2分钟左右)。

学生做完当堂检测并不是课的结束,因为学生通过亲自练习,发现了困难,需要得到解决。所以,应该安排这一步,做好一堂课的结束工作,这样一堂课的安排就善始善终了。

这段时间里,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这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了10分钟左右的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有必要,再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尽可能不要布置),也可以预告明天学习的内容。

以上新授课的六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的,但又是灵活开放的。按照新课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安排,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时间,以一堂课40分钟进行分配,仅供教师参考,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总该有大致的时间分配,否则就会落空,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不要以为有了参考时间,就认为是条条框框。

实验证明,实行这种课堂结构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突出新课教学的重点。新授课主要是进行新课教学,新的结构中的六个阶段全部围绕新课教学展开,能够较好地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

(2)增加练习时间。新的结构几乎安排一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从基本练习到巩固练习,再到课堂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层次清楚。这样能保证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巩固,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课去。

(3)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旧教学方法。新的结构,增加了练习时间,“进行新课”时间只能控制在15分钟左右,促使教师改变“满堂灌”“注入式”的做法。

(4)做到当堂检测,当堂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进步最快。把“当堂检查”引进课堂是一个极好的办法,保证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课。

 

二、新结构的理论依据

1.系统理论的应用。

课堂教学可以视为一个教学系统,课堂结构中的每一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考虑。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才能有效地发挥这个教学系统的整体效果。

尝试教学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和六段式课堂结构,组成了新授课“五步六段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这个教学系统里,以“解决尝试题”为核心,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基本训练和准备练习时为了解决尝试题而铺路架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为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而创设条件;第二方面,通过自学课本、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运用新知识来解决尝试题;第三方面,通过第二次尝试练习、课堂作业,达到信息反馈、强化新知识的目的。其结构图1所示:



 

由于尝试教学的五步可以灵活应用,课堂结构的六段也可以灵活应用,因此这个教学系统是可以调节的开放式系统,制约调节的因素有学生的年历特点、教材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等。

2.反馈理论的应用。

在教育控制论里,反馈是指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情况随时反映出来,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称为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缺陷(称为调节),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佳结构必须使教师获得信息量最大,以及教师了解学生的反馈最及时。新的结构充分应用了反馈的原理,安排了两次集中反馈:

(1)巩固新知识。进行新课结束,通过巩固新课,也就是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使学生及时传出对新知识理解程度的信息,如发现问题,教师能及时进行补充讲解,起到调节作用。

(2)当堂检测。通过当堂检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及时地反映出来,如果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

3.最佳时间理论的应用。

一节课40分钟,哪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学习效果较好,就是一堂课的最佳时间。

现代教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思维集中度S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按照图2所示,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一般来说,上课后的第6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这15分钟左右的时间是一堂课的最佳时间。因为开始几分钟,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有安定下来;从第6分钟开始,学生情绪已经稳定,又经过课间休息,这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第20分钟以后,学生逐渐疲劳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如果安排在最佳时间里,当然教学效果就会较好。

六段式课堂教学结构,我研究与实践近40年,经过时间的考验。它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吸纳新课改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我又做了修正和提高,出现了升级版。用事实证明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荣誉教授、尝试教育创始人、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来源:《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6  P10-12

 







邱学华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与赏析

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 邱学华 执教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缪建平 整理评析


【教学背景】

2018716日至20日,全国第19届尝试教育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孔子杯课堂教学大赛在河南洛阳举行。18日下午,尝试教育理论创始人、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邱学华,再一次登上讲台,给全体与会代表上示范课《分数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年一次的尝试教育学术年会,邱老师都会披甲上阵,亲自上示范课,展示他的新思想、新方法。最近出版的“邱学华教育文集"第三卷《邱学华的数学课堂》汇集他在历届年会和观摩会上的30堂课的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就是明证。一位搞教育理论的专家,能坚持几十年在教育第一线亲自给小学生上课,实属罕见。

记得第一次聆听邱老师上课,是20多年前,在江苏南通如东县,他上的是《几倍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至今还历历在目。从此,我一直追随邱学华和他的“尝试教学法”。今天再听邱老师的课,十分激动,十分有缘。已经83岁的他依然神采奕奕。邱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治学精神、慈祥的教学神态、智慧的互动点拔、升级版的六段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全体尝试教学的“粉丝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新的启迪。

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与我的点滴感悟,敬请指正。


【实录与随感】


◆ 课前谈话

师:我们班上数学最厉害的人是谁?(学生指出那名学生)

师:我们来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有什么学习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吗?

生:嗯,好像没有什么经验……我就是算得很快。

(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有的说“我会动脑筋”,有的说“做不出来,我会想到底”……)

师: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学生有的说“邱老师”,有的说“邱学华”,有的说“不知道”)

师:你怎么知道我是邱学华的?

生:我是听老师说的。

生:我是从大屏幕上面看出了你的名字(他指着大屏幕),我还知道是你是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研究院的院长。

师:你观察仔细,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猜猜老师有多大年龄?

(这一下,课堂上热闹了。有的说“五十多岁”,有的说“六十几岁”,有的说“七十几岁”,有的说“我听老师说,您已经83岁了”……)

师:你说得没错,我今年83岁,我还要给同学们上一节课。现在我们就开始上课吧。

【即时感悟】邱老师通过课前谈话了解班上哪些孩子学数学“厉害”的,是在向全体同学透露一个信息:要想数学学习“厉害”,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比如那个同学就是“算得特别快”,也许有人是方法十分好,有的是特别刻苦,有的是特别感兴趣等等。另外通过猜名字、猜多大年龄,一下子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和蔼的话语、谆谆的教诲、智慧的激励如一股暖流,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 第一段 基本训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上课了,我们先来练一练)。

基本训练内容(口算10题):

3545           7536           3×92          7×65         6×5

9947           48÷67        30÷58        8×58            7×458        

师:做好吗?我们一起来对得数……全对的请举手,做对8题以上的请举手,做对6题以上的请举手!

【即时感悟】

邱老师一再强调“基本训练”的重要性。基本训练是把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天天练,如百以内的口算、常用的数量关系以及公式进率等。每堂课花五分钟训练,采用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的办法。因为“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通过坚持不懈地基本训练,一定会让学生的“双基”更加扎实,这为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攻克更难习题,直至“创新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第二段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今天学什么?再出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生:分数的初步认识(齐读一下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问题呢?谁能提出问题,谁来试一下?

生:分数是什么?分数是啥啊?

师:鼓掌!他提的这个问题很好!

生:初步认识是什么意思?

师:鼓掌!是啊,为什么是初步认识呢?

生: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认识。

师:对!鼓掌,这个问题回答得好!因为是第一次认识,我们叫“初步”。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先初步认识一下,到了五年级还要继续学习分数。所以,刚才同学们的两个问题都提得很好——什么是分数,为什么是初步认识,学习分数有什么用。这也是我们这一堂课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即时感悟】

导入新课的作用在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欲望。邱老师导入新课办法开门见山,特别精彩、特别有创意,采用的是“渗透”式引入,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当前不少老师出示教学目标比较生硬,一般都是直接写在小黑板上或课件上,然后让学生读一遍。我们发现学生对很多带有“教学术语”的教学目标,没有领会,只是照本宣科。但邱老师通过“今天学习什么”、“你有什么问题”两个诱导性提问,引导学生自己了说了出来,而且巧妙地把“教学目标”悄悄地转换成了“学习目标”。学生已经在不经意中知道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初步认识什么是分数;二是知道分数有什么用。


◆ 第三段 进行新课

(一)自学课本,初识分数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谁来试一试?)。

师:针对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的话,应该大胆去尝试,自已解决。    

先来看看课本。因为是暑假里,你们还没上三年级,没有课本,所以复印给大家几页课本。

师:大家一起来看,课本中的插图,同学们在干什么?

(学生有的说在吃蛋糕,有的说在分蛋糕,有的说在分烧饼或月饼)

师:是的,图中有月饼、烧饼、蛋糕,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都是把一个东西分平均成了几块。比如,月饼被平均分成了2块,烧饼被平均分成了4块,蛋糕被平均分成了8块。

师:这里在分的时候,都平均分的。当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不能用整数表示,于是就出现了分数。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为苹果写数:

    

师:第一排有几个苹果?(6个)第二排呢?(3个)第三排呢?(1个)

师:上面的631都是整数。现在如果再把一个苹果平均一切二了,就不一样了,是不是一个苹果了?(不是了)是几个苹果?谁能大胆说出来?(半个)

师:半个是对的。但是,“半个”不是数学的名字,如果用数学的名字叫什么?谁来试一试?

生:二分之一。(老师写出了,在上图中)

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就要学习的分数。我们课本中的分月饼也是同样的道理,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就是——()。也就是说整数不够用了,1个东西分下去,就比1再小一点,就没法用整数表示了,我们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生:分数)。

师:我们一起来看后面的“你知道吗?”分数是怎么来的?下面的这些话就告诉了。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学生读出:“在古代,人们分东西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

师:这是特别强调一下,一定要是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呢?(如果不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了)

师:在这个分数中(老师指着这个分数),2表示什么?(平均分成2份)1表示什么?(取了其中的1份)呢?(4表示平均分成4份,1表示其中的1份)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巧妙地通过“数苹果”的例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来源:即当人们在分东西时出现不是整数的情况下产生了分数。同时,又把课本中的“你知道吗”这一内容前置,更加强化了产生分数的价值。

(二)比较辨别,再识分数

师:除了上面的物品可以用分数表示外,下面的正方形中也藏着分数呢(直接用课件中的题目)。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个条形啊?(4个条形)请同学们来说说,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

师:其他几个图形是几分之几呢?

生:都是

师:为什么同样的正方形,划分的形状不同,却都是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出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四分之一。)

(在小组里让学生对着四个图形,分别进行了叙说)

师:下面的图中,如果把一个蛋糕看作一个长方形纸,把它平均8份,每份是几分之几?3份是几分之几?


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八分之一,用表示;3份就是它的八分之三,用表示。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科学地把课本内容与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巧妙的优化整合,这样更加便于学习拾阶而上,步步为营,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与辨析,更加理解分数的初步意义与表示方法。

(四)总结归纳,理解意义

师:通过上面的许多例子的学习理解,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分数了吗?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这些图形例子(出示如下)。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图,都是平均分成几份?(2份),那个彩色的取了它的几份呢?(1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大家一起说。();再来(指着第二组图),都是平均分成几份?(4份),取了其中的几份?(1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再来(指着第三组图)都是平均分成几份?(8份),取了其中的几份?(3份),用什么数来表示?()。

师:太聪明了!什么叫做分数,有点清楚了吗?它不是一个整体,它要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书,书上也有一个说法,现在一起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看书读出: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师:为什么这里要用省略号呢?在小组里先试着说一说

生:因为这样的分数很多很多,写不完。

师:是的,你写一天写得完吗?(写不完)写两天写得完吗?(写不完)是的,这样的分数太多太多了,你写100年也写不完(学生有惊呼声),所以这里要用省略号来表示。

(接下来,邱老师组织同学们做课中操,分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大家做,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好。)

师:好,现在结束课中操!我们来看刚才的这些分数……它们分为几部分呢?(三个部分)哪三个部分呢?(不少学生都能说出分子、分母、分数线)

师:对!大家看,我们写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先写什么?(学生不确定)我们首先要写分数线,再写分母,然后再写什么(分子)。(老师边说边示范写)

师:同学们来看,数学家们给它们取得的名字很有趣了。为什么要取名叫“分母”啊?(它是分数的妈妈)是的,要先写出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才生出“儿子”,也就是(分子),它表示取了几份。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并不满足于书上给出的“像……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一“描述”定义,而是通过三组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许多种情形都可以用同一分数来表示”,在这种“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彰显了数学概念的概括性与独特魅力。同时,对关键句中省略号“……”进行追问,渗透“无限”思想,说明邱老师对课本的透彻的解读和深厚的数学功底。

(五)写写说说,加深理解

师: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认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写几个分数,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先让大家一起写了一个分数,接着又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到黑板来写出了。当老师报出时,同学们又发出轻轻的疑惑的声音)

师:刚刚报了一个分数,邱老师说得对不对啊?(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疑惑不解)

师:我告诉同学们吧,对的!在分数这个大家庭中,“儿子”比“母亲”大的也会有的,这个我们今后继续学习。

师:清楚了吗,会写了吧。先写什么?(分数线)后写什么?(分母)最后写什么?(分子)

师:我们已经写了不少的分数了,写得完吗?(写不完)

师:分数虽然很多,但分子分母的意义却是一样的。请同学们一起来想一想: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师:分母都在下面,8份也好,4份也好,10份也好,它们都表示什么呢?

生:平均分成了几份。

师:分子都在上面,它又表示什么呢?

生:取了其中的几份(取了这样的几份)。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看似不经意的报出一个“,实属有意为之!这一小小举动,激发了孩子们“好奇心”,为孩子“存疑”并由此产生“悬念心理”,也为后继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 第四段 延伸尝试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再来试一试!

师:现在,邱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了,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周围事物中能够找到可以用分数表示的例子?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课件出示:同学们,生活中不缺少分数,而是缺少发现分数的眼睛!擦亮眼睛找找它们吧!)。

(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等待1分钟之后)找到了没有?

生:我看到上面的灯,可以用分数表示。(但是没有说清楚)

生:我在帮她说,有七盏灯,每盏灯就是

生:我看到了那边有4块窗帘,表示每块窗帘就是

生:会场有两个门,表示其中一扇门就是

生:我来说文具盒,每一半就是(老师进行了纠正两边不一样多,不是

生:我想说桌子,舞台上一共有12张桌子,表示一张桌子就是

师:(追问)两张桌子是几分之几?(

师:还有吗?比如我们有几个小组?表示一个小组是几分之几?

生:一共有24个人,一个大组有8个人,就是

师:我再来考考大家,现在会场上有300人,每排坐了7个人,这一排的人数是整个会场人数的几分之几呢?

生:老师,我知道,是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都有了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把“举例子”的主权交给孩子,让他们举例叙说,又不时智慧追问、不经意补充与延展,体现了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


◆ 第五段 当堂检测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这堂课你学得怎么样,查一查,好吗?

师:为了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我要来考考你们。考题用课本中的练习题。,看看一共有5道题,每道题20分,一共是100分。给你们8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它做完,开始!(习题略,参见青岛版课本第五册第95页)

(学生独立尝试检测题。老师在巡视中提示,做完的人认真检查,可以悄悄看看旁边的人,但不要提示他。等大家都做完了,就请同学们互相批改,一道题是4个空格的,每个空格是5分。全对的打100分。如果有错误就改正,同学可以帮助他订正。如果订正对了,也可以打100分。)

师:(2分钟之后)现在没有改动过的、100分的举手,很好!订正后得到100分的人举手,也不错!

【即时感悟】

这一环节原名“课堂作业”,现在在升级版中改为“当堂检测”。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既规定了当堂检测的大致时间,也规定了当堂检测的分值,还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四当堂”: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

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这种当堂检测、当堂发现错误,当堂订正错误的学习方式,学生进步最快——因为它符合人类认知学习的反馈矫正原理和脑神经活动的规律。


◆ 第六段 课堂总结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课件出示:这堂课快要结束了,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学到了什么,再说出来让大家听听。)现在,请同学们真的闭上眼睛想哟……

师:好,现在睁开眼睛,说一说。这里有话筒,可以抢着说。

生:我们学习了分数。现在是初步认识。

师:好,鼓掌!

生:我们学了一半怎样表示?

生:我们学了分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

师:我也来说一说。我们学了分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就是说,分数是在用整数无法表示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

师:最后,请考了100分的再举手给我看一看(同学们自信地举起了手)。很好!现在大家都考100分了,我们可以下课了!

【即时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同时自己穿针引线,把自己想要总结的关键也巧妙穿插其中。一句“都考100分了,我们可以下课了!”生动、通俗、精辟的揭示了当堂检测的重要性和作用,业已成为邱老师经典新语录,也是这堂课的最大的亮点!


【全课总评】

邱老的这节示范课,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尝试教育的魅力、高超课堂教学艺术!从邱老师本次授课中,我们不难看出邱老理论思考不止步,尝试教育理论在不断发展,在操作尝试教学法上有新的改进与完善,在整个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课结束后,邱老师作了长达40分钟的自评,把为什么要这样上课的道理,如何操作的方法,毫无保留和盘托出,使我们这些后辈们豁然开朗,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下面重点介绍他说的三条,作为全课总评。

一、把“学习流程”明明白白白告诉学生

细心的老师已经发现,邱老师在这堂课中,把尝试教学法的“六段式教学结构”以“第×段+要求+童趣化提示语”的形式出现了,这让我们不少听课老师产生迷惑:课堂讲究不留痕迹,润物无声,怎能这样直接了当呢?。

邱老师说,这是他故意而为之。把六个学习(教学)阶段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做到“师生心中均有数”,而不是“老师清楚故玄乎,学生模糊晕头转”。现在一些老师上课,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上了10多分钟,学生还不知道今天老师要上什么内容,下面一步要干什么。如果我们把教学流程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长此以往,老师学生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就能更加配合默契,在“基本训练”中显力,在“导入新课”中用力,在“进行新课”中发力,在“延伸尝试”中使力,在“当堂检测”中给力,在“课堂总结”中尽力。

二、把“当堂检测”清清楚楚进行厘定

邱学华在《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6月发表文章《六段式课堂教学结构“升级版”》,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作业”改为“当堂检测”。“课堂作业”课堂上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也可以不做。但是“当堂检测”却不可或缺,是“尝试教学法”的必备环节,而且一定要有评分标准,当堂批分。一份好的“当堂检测”最能体现老师的备课水平与专业功底;一份好的“当堂检测”应该是“以新带旧、循环递进”的,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

这些都在启迪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当堂检测,将其科学的融入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并做精准、精细、精致,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邱老师在这堂课中,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清清楚楚地告诉老师们:这一环节一定不能丢,如果出现教学设计有误,时间确实不够,也只能“保两头,压中间”。“保两头”就是保证“基本训练”与“当堂检测”的时间,“压中间”就是压缩“进行新课”或“延伸尝试”的时间。邱老师还给学校课堂管理提出了“在课结束前10分钟设置提示铃声”的建议,想以此来强调“当堂检测”的重要性。

三、把“尝试文化”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尝试教育理论的核心词是“尝试”,这在这堂课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基本训练、到导入新课,从进行新课到延伸尝试,从当堂检测到课堂总结,无一让学生先尝试,先行动。老师总是居于后台,当学生有困难、有疑惑时才站出来为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与点拨。

邱老师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不要悄悄地“尝试”,而要学生明确地大胆地去“尝试”,要把“尝试”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文化,一种教学语言,一种学习精神。我们要把下面这样教学语言时时挂在嘴上:

“你们敢不敢尝试?!”

“这样行不行呢,尝试一下就知道了!”

“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

“你们尝试得怎么样了?”

“你终于尝试成功了!”……

写到这儿,我也被邱老师的不断改革锐意创新的行为打动,即席赋诗一首:

课堂诚可贵,儿童价更高。

若要能创新,尝试少不了。

总之,“尝试教学法”具有灵活性、高效性、易操作性,代表着“大气、简约、高效”的课堂改革方向,这是由其内在的规律性、科学性所决定的。细细品味这堂课,它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顿精神的大餐,一桌思想的盛宴!

1980年至今,“尝试教学”已经不经意走过了38个年头,使80万教师、3000万学生受益。尝试教育教学思想,犹如陈年佳酿,能够历久弥新散发深厚醇香,这与邱老师一以贯之、孜孜以求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辨是分不开的,我们为此油然而生崇高的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