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行文的波折

 江山携手 2018-12-15
文似看山喜不平
——文章一波三折的技巧
文似看山喜不平,就是使原本不复杂的情节借助行文技巧变的曲折,引人入胜。行文的波折是文章生动的一项重要技巧
一、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学生作文往往喜欢直抒胸臆而不喜欢绕圈子。也就是说对喜欢之事,直言喜欢,对厌恶之事直抒厌恶,行文不能曲折,情感不能含蓄。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一次为官宦人家的老太太写诗祝寿。“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娘亲。”这诗大起大落,悬念迭生,其妙在打破人们的思维上的定势,做到了:“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种情感的变化,欲扬先抑,似贬实褒的写法使行文波折跌宕,意味无穷。
抑扬就是先作些退让,姑且把人物和事件退到贬抑的地步,然后着力褒扬,即进到让人景仰的高度。扬与抑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抑也没有真正的扬。以“抑”垫“扬”,“扬”就更高、更有力。
扬与抑,褒与贬的技巧往往使人看头不能知尾,产生吸引力,使平凡事物变得神奇。
二、 设悬念技巧
设悬念是记叙文,特别是小说故事中常见的手法。目的于使情节人物先悬托在空中,让读者产生关切和急于求得结果的心情,同样是行文曲折波澜。悬念,是在叙事过程中设下的疑问,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及人物命运等的特殊关切,这种扣人心弦的安排,往往使读者带着紧张的心情期待着后事如何,产生了良好的吸引人的效果。。
这种技巧在运用上有意拖延,搁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情节的反复进退,叙述的间隔断续等手法。
悬念常常采用以下的方法:倒叙,把事情动人的结局或某个动人的环节放在开头写,借以吸引读者;设疑,有意设置疑案,使读者很想看下去;反态,有意将事物作意料之外的描写,却符合情理之中;危境,有意将某种危险局面先写,然后再慢慢理顺。
倒叙型悬念:
例文 旧棉鞋
“这双旧棉鞋你不能穿了,送人吧!”妈妈对我说。我拿起这双棉鞋,仔细看着。藏青色的鞋面上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小碎花,结结实实的白色鞋底是一针一线纳出来的。手伸进去,暖暖和和,舒服极了。我抚摩着这双旧棉鞋,轻轻地。
这双棉鞋是我6岁时奶奶给我做的。那时侯,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工作又忙,我就住在奶奶家里。一到冬天,我的脚就生仓,又疼又痒,好难受。
奶奶忙着找鞋面,缝鞋帮,纳鞋底,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她的眼睛不太好,看东西时间长了就容易花。她的腰也不太好,做长了会腰疼。为了帮我做鞋帮,她做累了就站起来走走,眼睛花了就揉一揉,手里的话却不停下。
经过几天忙碌,新棉鞋做好了。奶奶帮我把新棉鞋穿上,我立即感到暖和极了,舒服极了。奶奶欣慰的笑着说:“以后你不必整天呆在床上了。”望着奶奶脸上的皱纹和那双浑浊的眼睛,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半年后,我回了爸妈身边,仍然带着这双棉鞋。冬天又来了,我又穿上它,脚上穿着它,脑海里却浮现出奶奶在灯下为我纳鞋底的情景。我不禁流泪了。
想到这些,我又小心翼翼的把这双旧棉鞋装进了鞋盒里。
[说明] 本文用倒叙的方法,使本不引人的情节,产生吸引人的效果,并紧扣奶奶灯下做棉鞋的动人形象,结尾以形象的描写朴实的表现出对奶奶的感激之情。
设疑型悬念:
最常见的是将陈述的内容用设问的语气表达出来。如《母爱》“母亲对我的恩重如山,她对我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一个‘严’字上。……”例文《我的一天》
三、 烘托技巧
在写作中,为了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往往需要另外、的事物来陪衬或对照,这种表现手法叫烘云托月,也叫衬托法。它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彼衬此,以宾衬主,使主体形象更加突出。正如红花需要绿叶衬。描写水的清澈,就要描写游鱼的神态。
烘托是正面描写外的侧面描写,从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落笔着眼来加强主要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有场景描写、次要人物的描写,也可通过他人评述观感描写来展示,目的在于对主要情节人物的衬托和铺垫。
四、 层层铺垫法
“文似看山喜不平”,因此,写作文应避免平铺直叙,直来直去。层层铺垫,设置悬念,增强行文的韵致,使其可读性强,耐人寻味。使用层层铺垫法,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使读者更深刻的把握文章的立意,发掘文章的主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例《我终于了解他》我对他的了解是一层层加深的。
五、 误会法
误会,有极大的偶然性。但偶然总是隐藏在必然的东西中,通过它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产生误会的因素很多,因故事情节的推进而产生误会,因人物活动的趋向而产生误会,因时间、地点的搞错而产生误会等。从内容看有钱款误会、实物误会、说话误会等等。
例文《我为妈妈买了花头巾》就是生活中常有的钱款丢失而误会别人偷拿而产生的各种误会性矛盾。
六、 波折法
波折法也叫波折叠起法,它和直叙法在情节安排上有所不同。波折法讲究在行文过程中的要有几波几折的波状曲线。
运用波折起伏法要注意:这种方法所写的故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呈波浪形的;要知道运用波折的目的,是使故事内容曲折动人。
波折法多指行文线索起伏而言,但是有时可用于每个层次的描写。将每一个关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写得曲折多变,变显得具体形象了。例如“关窗”“窗咯吱一声被他关上了”。可是波折法就不是这样,“放学时大雨哗哗地下着。李小华没有伞,只好冲进雨帘跑回去。当他跑到半路,突然想到教室里的门窗未关好,这么大的雨,不关好,窗玻璃肯定要撞碎。他转身就向学校‘飞’去。噔噔跑至三楼教室,果然几扇窗在风雨中砰砰的摇撞着,一块窗玻璃被风击落,蓬……的落到底楼地上。他去关第一扇窗,但窗扇被风顶住,拉也拉不动。正当他用尽全力拉过来想关上时,忽然窗边搭钮啪的一声断裂了,整扇窗就向下倾落,将他整个身体向窗口拉出,多危险啊!幸亏他另一只手紧紧拉住窗框,用尽全力将倾窗扶正,再对准另一扇窗的锲口,砰地一声,终于关上了。”
情节上如何设置起伏:
一,高潮的铺垫。高潮,指在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激烈的阶段,它是矛盾冲突即将获得解决但未解决的阶段。
二,结局的陡转。结局是指矛盾得到解决的阶段。结局在文章结构上一般处在高潮之后,但也有文章,情节发展到高潮就结束,形成异峰突起、情节陡转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常见于使用层层铺垫法的文章
三,波澜的组织。除高潮与结局外应该写得起伏跌宕,其他部分情节也应该组织起一些波澜。
训练题目: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写一篇关于老师的作文题目自拟。要求:(1)所提供材料不必全用,选取较典型、较新颖的,舍弃一般化的、常见的;(2)具体情节可进行合理想象。
1我的班主任名叫杨枫,名字很年轻,却是一个走路踢踢踏踏,脸上爬满皱纹的人。
2杨枫老师讲话很风趣,讲完之后,总是定定的望着我们,嘴角一动,露出温和的笑容,但那爬满皱纹的脸上又总像夹杂一缕淡淡的伤愁。
3第一节课是杨老师的代数课,其貌不扬的老师却写的一手好字,讲课也特别透彻,同学们无处不明白,都对老师心悦诚服。
4星期六下午的班会,老师还没到。同学们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着国内外大小趣事和新闻,当谈论的兴致勃勃时发现老师站在身后。同学们手足无措,老师却不顾身份与同学们对着唠了起来,直到女校长跑来喊道“不得了啦,房盖儿要掀啦”才罢休。
5班级布置教室,老师亲自设计了窗帘,写了漂亮的条幅,画了寓意深远的画,把教室布置的庄重雅致。
6期中考试之前,我患病在家;老师多次到家探望,还带来了药品。我很快康复了,回到学校,老师又利用午休时间给我补课,考试结果,我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7老师从不歧视差生,经常找差生谈心,谈人生,谈理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很多差生有了长足的进步。
8老师经常掏出自己的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交学费、买课本,使他们不至辍学。
9老师因为如何处理犯错误的学生与女校长吵过几次嘴,老师主张开导、批评教育;校长主张处分,甚至开除。
10老师积极探索教学新路子,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但有许多内容与女校长抓升学率的想法不一致,受到女校长的责怪,教学计划常常被迫改动。
11老师一气之下改行了,在新的岗位上很成功。
12不久,老师又到了另一所中学,又当了一名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