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

 墨香笙樵 2018-12-17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第五十四集

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沙湾镇——礼乐传家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322《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五十四集)

 

每天清晨,韩继基都会早早起床忙碌起来,给竹笛贴膜,为扬琴调音,乐社聚会的准备工作虽然繁杂,他却处理得井然有序,三三两两的好友拿着乐器如约而来,简单的寒暄过后,一场小型的音乐会拉开了序幕。轻柔曼妙的广东音乐,悠扬婉转的粤剧,就这样吵醒了沙湾的早晨。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沙湾镇位于广州市的番禺区,因为古时曾有一片半月形的沙滩而得名。当地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曾是珠三角地区农牧业重地。如今的古镇,依旧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韵。一条条老街纵横交错,古老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老屋上精美的砖雕和彩画,造型多样,色泽艳丽,记载着古镇过往的繁盛与辉煌。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者徐俐:“在人的印象当中,广东人的生活非常休闲安逸,他们的一天往往是从一顿早茶开始的。但是在沙湾古镇,人们一早起来却是纠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或者是弱琵琶,或者是拉高胡,或者是再唱上几段粤剧,而这样的生活在当地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现在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音乐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曼妙的音乐和古老典雅的岭南建筑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情调,也不禁让人对古镇人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800多年前,沙湾一带还是一片滩涂,南宋年间,何氏先祖何德明辞官回家,一天,他受朋友之邀来到沙湾。当时正赶上退潮,当地渔民在滩涂上围海造田,从水塘里收获各种鱼鲜,无数白鹤穿梭其中,寻找食物。富足安宁的田园生活让何德明羡慕不已。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沙湾何氏宗亲联络处何孔:“我的太公就认为,它有山可樵,有水可渔,有草可牧,有田可耕,一个这样的风水宝地。”

这片“鱼游鹤立”之地,正是何德明苦苦寻找的世外桃源。他拿出全部家当,在沙湾购买了两千亩滩涂,迁居而来,何氏族人向当地渔民学习围海造田技术,用石块和牡蛎壳埋入沙滩中,围成一块块的小水塘,随潮水冲击而来的泥沙,在退潮时会留在水塘中,日积月累形成一块块肥沃的沙田。

沙湾何氏宗亲联络处何孔:“我们祖先来的时候,只有两千多亩地,经过围垦开荒,年年这样积累下来。所以呢,最后积累了五万六千几亩。”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历经沧海桑田,何氏家族在滩涂上开垦出几万亩良田。家族兴旺起来的何德明建起了何氏宗祠,把新开辟的土地全部作为公田,放在公祠的名下。每年的收成除了家族的开销,都用以奖励子孙读书学习。如今,何氏宗祠已经成为沙湾最吸引人的建筑。高大雄伟的牌楼,栩栩如生的木雕、砖雕,让人在惊叹工艺精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沙湾何氏家族曾经的富足。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者徐俐:“那它为什么叫‘留耕堂’?”沙湾镇居民何润霖:“来自这副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这是我们祖先希望我们做子孙的,一代一代地把这种家风继承下来,耕读传家,礼义传家。”“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何氏家族富庶起来后,最看重的是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耕读传家,崇德尚礼,成为何氏家族的家风祖训。尤其是一系列家族礼制,不仅规定了族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规定了如何把事情做到和谐美妙。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者徐俐:“‘留耕堂’对于沙湾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这里不仅是他们祭祀祖先的地方,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的家园。透过这些高高悬挂的牌匾,依旧可以看到当年的辉煌。而从元代开始,先祖们为了规避仕途的风险,在明礼重教的基础之上,就教育后人,只登科场,不入官场。于是那些家境富裕,饱读读书的年轻人,就聚在一起,潜心地研究音乐和艺术,这样也就形成了沙湾的一道特殊的风景。”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在沙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粮食造就了何氏家族的音乐文化,音乐成为了何氏家族的精神食粮”。何氏宗祠大殿正中央的一块“大宗伯”牌匾,记录下了这个家族与音乐结缘的故事。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广州市番禺区文联顾问梁谋:“他姓何,叫何起龙,是朝廷主管礼乐的一个官员,相当于礼部尚书,何起龙本人对音乐也很有研究。古时候,礼乐是中国文化要求很高的一个东西,音乐音乐可以修为人的品格,所以沙湾人就很注重礼乐,所以沙湾后来就成为我们广东音乐的发源地。”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南宋未年,沙湾人何起龙担任太常寺正卿,主管朝廷的祭祀和礼乐。在中国传统社会,礼乐等级分明,皇帝用编钟、乐舞,士大夫用琴,牧童有竹笛,擅长韵律的何起龙,把礼乐、南昆、粤曲及渔樵之音加以融合,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备受推崇。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说的是要想陶冶情操,改变民风习俗,音乐是最好的方式。要想安定民心,规范制度,就一定要注重礼法。何起龙延续前人崇德尚礼的传承,把音乐带入了何氏家族,带入了沙湾古镇。

由于何氏家族不愿让后世子孙踏进官场,为了防止那些饱读诗书的年轻人无所事事,就组织他们学习音乐,欣赏艺术,希望后世子孙通过音乐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修养,美化自己的行为,进而达到道德上的自省自律。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者徐俐:“学音乐,学礼教,在当地兴盛到什么程度?”广州市番禺文联顾问梁谋:“有文字记载的‘私伙局’,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来玩音乐,在我们珠三角,沙湾是最早的。因为他一家影响了一家人,有一帮的年轻人都是很喜欢研究音乐。”在何氏家族的影响下,当成立了许多“私伙局”,这是一种民间音乐组织。广东音乐的爱好者们自发地聚在一起,在家中演奏着乐曲,吟唱着粤剧,自娱自乐间感受着音乐的魅力。作为广东音乐的发祥地,直到现在,沙湾古镇还保留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私伙局”。音乐成为古镇人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音乐一起,它是个旋律,我们知道旋律是从物质中出现的一种和谐的声音,它是自然界一种灵魂性的东西,而我们也是自然界的一员,它会引起一种共振,本身它就是熏陶作用。像在《礼记》里就说,典礼的时候,我们有年龄的差别,有地位的差别,但是我们都在一个旋律当中,我们有一种共同感,它造就这个民族的统一性。”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千百年来,悠扬的乐曲融入沙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陶冶出古镇人谦和有礼,沉稳踏实的性格,也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陶艺作坊中,制壶师傅和泥拉坯,仿佛是流动的音符在陶泥上汇聚,一把把精致的砂壶跃然而出。古色古香的茶室里,人们品茗谈心,尽享惬意人生。

岭南风格的木雕、砖雕,刻画出“荔枝芭蕉”、“凤凰蝙蝠”等,寓意好运吉祥的图案。而被称为“凝固音符”的建筑,更是美轮美奂,不仅彰显着沙湾人的艺术修养,更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广州大学教授汤国华:“它壁画都有很多故事的,你看到有人物,有山水。这些故事就是教化人们,我们怎么样去读书,还有怎么样孝敬父母。”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以耕读兴业,以礼乐传家,沙湾的音乐从元代兴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清代达到鼎盛。当时,有个叫何博众的沙湾人,自幼练习乐器,十几岁的时候,琵琶演奏的水平就已经十分高超,为了提高技艺,他特意到广州,拜一位著名的七弦琴艺人为师,并邀请他到沙湾来授课。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广州市番禺区文联顾问梁谋:“从广州来沙湾,大约小船要坐五个小时左右,他就在船上叫那个师傅,你能不能弹一首给我听一听,那个师傅说没问题啊。弹起来了,弹了几次,他就问那个师傅,师傅,你给我弹一弹行不行,师傅说可以啊。于是他就接过七弦琴弹起来,一弹,那个师傅说,你有没有搞错,你这戏弄我,是不是啊,你弹得这么好。”记者徐俐:“听师傅弹了那几个小时,何博众就学会了?”梁谋:“因为他有琵琶的基础,他这个人的悟性很强,这人师傅就说这个人真是一个天才,了不起。”

因为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琵琶功底,何博众赢得了名师的认可,船到了沙湾后,老艺人主何博众自己上岸,并对他说:“我的东西你已经学尽了,我无法做你的师傅。”之后,调转船头回广州去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何博众遍访名师,潜心于音乐的世界。他独创了十指琵琶技艺,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谱写的《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曲目,成为广东音乐的经典。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有一年的端午节,何博众前去观看龙舟赛,锣鼓喧天,你追我赶的磅礴气势,让他产生了灵感,回到家乡后便创作了一首反映划龙舟的乐曲,并把这首曲子命名为《群舟漾渡》,何柳堂是何博众的孙子,他十分喜爱祖父留下的这首乐曲,但是,在一次次演奏中,何柳堂总觉得乐曲还有改进的空间。那段时间,他只要一听到哪里有赛龙舟,就会赶过去观看。:“他很认真,后来就请他的堂弟何与年又研究,又出了一稿,就是初稿的《赛龙夺锦》。但是还不理想,他就请沙湾很有名的一个民间艺人陈鉴,更加生动地将我们岭南水乡赛龙夺锦的场景,用乐符表现出来,两条龙船,最后夺锦的时候,就把锦旗夺回来了!”记者徐俐:“非常形象!”梁谋:“所以这首曲听起来是振奋人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英勇向上那个精神风貌。”

先后用了近百年的时间,经过三代沙湾音乐人的不断修改,《赛龙夺锦》终于完成了。这首节奏轻快,大气磅礴的乐曲,把赛龙舟时刚劲雄浑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完成的时候正是抗战时期作为一首鼓舞人心的作品。《赛龙夺锦》在广东各地的音乐厅陆续上演,成为弘扬民族精神,鼓舞抗战土气,经常选用的乐曲。

受到启发的何与年,从中看到了音乐的力量,他马上投入到了新的创作中。梁谋:“他当时创作了一首《午夜遥闻铁马声》,它就反映我们中华民族,怎么团结起来对抗日本。”徐俐:“用音乐来鼓舞民族抗战的斗志!”梁谋:“是。”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用音乐来凝聚人心,用音乐来鼓舞斗志,抗战期间,沙湾音乐人用音乐书写着民族的尊严。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更被后世誉为“何氏三杰”,他们的事迹和乐曲,也对很多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著名音乐家冼星海。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出生在番禺的冼星海,从小就受到沙湾音乐的影响。在他的作品《民族解放》交响曲、《中国狂想曲》中,都可以看到沙湾音乐的影子,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记者徐俐:“沙湾的先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万顷良田,丰富多彩的民俗和建筑,还有一曲曲美妙动听的广东音乐。然而,时过境迁,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沙湾古镇,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正在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来说,不管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人们对家乡音乐的热爱始终不变。”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34岁的张锦威是沙湾一家乐社的创始人,让人难以想象的是,20年前,他曾是一个性格自闭的孩子,是音乐改变了他的一生。沙湾镇居民张锦威:“在初中那个阶段吧,感觉自己好像性格到了叛逆期。”记者徐俐:“青春期叛逆到什么程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张锦威:“放学回到家里了就不爱跟爸妈交流,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好,反正一回家都是满脸不开心。一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整个晚上不出来了。”那段时间,张锦威每天把自己闷在屋子里,不愿和人交流。父亲看到他的样子十分担心。为了让沉默寡言的儿子树立信心,他特意把“私伙局”的好友叫到家中。每天晚上,《雨打芭蕉》、《双凤朝阳》,一曲曲婉转悠扬的音乐,就在张锦威家中响起,仿佛是音乐施了魔法,半个月的时间里,父亲和朋友演奏乐曲的时候,张锦威都会打开房门静静倾听。张锦威:“我就听着,慢慢就很多曲目的旋律,音符都进脑袋了,然后就好像蛮快乐的。”悠扬的音乐让张锦威的性格慢慢发生了变化,他一天比一天感到快乐。看到儿子对音乐的那份迷恋,父亲十分开心,开始教他学习扬琴和高胡,沉浸在乐曲声中的张锦威,变得愿意和人交流了,对音乐也更加喜爱。张锦威:“学校那里有什么演出的话,班主任就叫我出来表演。表演过以后,受到很多同学或者是老师的认可。”音乐给了张锦威自信,让他的性格逐渐开朗,也让他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初三的时候,张锦威就跟着父亲到沙湾的小学去义务教孩子练习乐器,工作之后,他依然没有停下练习音乐的脚步,在他看来,音乐已经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2015年,张锦威找到几个热爱广东音乐的年轻人,成立了一家乐坊,他们当中有的是公务员,有的在外企工作,还有的自己创业,虽然工作都很忙,但是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他们都会准时出现在现场。音乐带给他们的不单单是快乐,还有作为沙注人的自豪和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按照中国说,‘大乐与天地同和’,也就是说音乐这种东西,它是发布天地的基本精神,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音乐改变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和深刻的。它可以让摆脱烦忧,所以为什么孔夫子老是追求礼乐,它要求在整体中,每一个部分都是活的,每一个部分在整体中能找到自己的家园,这就是礼乐文明,在今天不失魅力。”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者徐俐:“这里是沙湾古镇中心的三稔厅,当年何博众就是在这里苦练他的琵琶技艺,而在练琴之余,他在这里种下了一棵树,叫‘三稔树’,‘三稔厅’也因这棵树而得名。也许何博众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此后的100多年间,无数的沙湾音乐人,也追随他的脚步来到这里,在这里谱曲、练琴,把广东音乐发扬光大,而这棵树就好比一个历史的见证人,目睹了无数沙湾音乐人在追随音乐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百年风云。”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如今,沙湾古镇上的三稔厅里,依旧乐声不断,每天下午,古镇上的音乐爱好者都会聚集在这里,演奏上几段,自娱自乐。70岁的何滋浦是土生土长的沙湾人,他在古镇办了一个音乐研习社,每到周末,他会带着学生们在这里排练。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是何滋浦依旧活力十足。在他看来,音乐就是他最好的伙伴,从小就陪在身边,一直没有离开。上中学的时候,他曾经担任学校广播站的广播员,那时,下课铃一响,何滋浦就飞奔到广播站,打开唱片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在学校上空响起。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沙湾镇——礼乐传家

记者徐俐:“您那时候都常放的什么音乐啊?”沙湾镇居民何滋浦:“早上是《赛龙夺锦》,晚上是《平湖秋月》,听得很多很多的,自己也想学,没钱就最便宜的,买了个笛子,吹到初中二年级,吹着自己把自己吹哭了。”徐俐:“吹一首什么曲子啊?”何滋浦:“《双生恨》,很有感触,所以下决心把音乐当成自己的一种爱好,让心灵有个寄托。”也就是从那时起,何滋浦把音乐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几十年来,无论做什么工作,他从没有放下手中的乐器。如今的何滋浦收集了上百篇散落在民间的乐谱,先后出版了几十首广东音乐。为了让沙湾音乐后继有人,他还义务到学校去传授音乐知识,让沙湾的孩子们能继承先辈留下的艺术。何滋浦:“到他们长大了,能把传承广东音乐作为一种自己的责任,这是最难得的。”徐俐:“您觉得把广东音乐传承下去这件事,对您很重要吗?”何滋浦:“不是对很重要,对整个沙湾很重要,对整个国家也重要。传承广东音乐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沙湾,像何滋浦这样的人还有很多,镇上的学校都开设有音乐兴趣班。当地音乐人义务传授技艺,几十年来,上千名孩子受到他们的影响,走上了音乐的道路。传统的乐曲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依旧在古镇中回响,演绎着一代代古镇人家宁静而优美的生活。

 

 

【《记住乡愁》片尾曲(第三季51-55集)】  

 

《乡音》

作词:崔恕 作曲:崔恕 演唱:徐千雅

 

谁的声音那么轻

仿佛妈妈的叮咛

晨光唤起黄鹂鸟

晚风吹动下课铃

谁的声音那么大

千里外也听得清

蟋蟀唱起摇篮曲

满池荷花侧耳听

相聚时 分离时 都抱紧

咫尺远 天涯近 故土亲

翻阅了四季 拨动着心琴

忧是夏意 愁是秋心

离家路 归乡路

无止境

岁月长 情怀老

思念新

改变了模样

斑白了双鬓

不改乡音

不忘初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