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时,百姓为何欢呼雀跃?鲁迅一语戳中痛处!

 Renky 2018-12-17

清朝入关后,从反清复明到戊戌六君子,汉人想要反抗夺回属于汉族的江山的想法就没有停止过,有识之士有抱负的汉族优秀人才也始终在呼吁大家将异族赶走。戊戌六君子被大清官方渲染成了十恶不赦,意图颠覆国家政权,陷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逆贼,这些麻木不仁的顺民们看到逆贼被抓,心中被大清树立的所谓的正义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时,百姓为何欢呼雀跃?鲁迅一语戳中痛处!

清末的戊戌六君子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推进中国的新思想潮流,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原本的公车上书,只是以前文官的变法,没想到后来为了让慈禧太后屈服,几个人竟然想出了逼宫太后的念头,最后被慈禧制服。光绪皇帝,囚禁瀛台,其他一干人等被追杀流亡。“戊戌六君子”在现在的教科书中那可都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但是在当时大义赴死的时候可没有被人钦佩。

在我们脑海里,通常对于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时的画面,是这样的:几个人被押上了刑场,周围的百姓心疼的看着他们,可是却无力援助,为首的谭嗣同大笑三声,并作诗一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副很悲壮的场景。“戊戌六君子”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是想要打着新时代的外衣去剥夺属于他们的安详和和平,所以,在普通大众的眼里,这些人和那些想要复明的叛乱分子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都是叛国的叛徒,都是死不足惜的。所以,大家对他们被砍头的下场简直是觉得大快人心。

但是这样一个用自己献血去唤醒百姓和国家的人,却没有受到百姓相应的对待。百姓在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时,没有悲伤,有的只是欢呼声与掌声以及被扔到台上的烂菜叶子。其实,要说老百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这还是要说与清朝的统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知道,清朝当时实行的可是高压统治,也一直都给汉族的老百姓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这种办法虽说是能够镇得住人们慢慢的不叛乱了,但是这并不利于清朝统治。

难怪鲁迅先生的文学小说中不少都是借清朝的画风来抨击和批判现实,这个“超级喷子”的鼻祖人物当真是用一大愤青的笔触来描绘清末民众的愚昧无知和可笑。戊戌六君子的死是悲壮的,可是在当时的人文环境之下,却变成了人人愤慨,争相唾弃,基于此事,鲁迅先生也曾感叹道:“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真是一语戳中痛处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