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逝去的家园之十八——“南方传统乡村的活化石”: 龙家大院

 行走古村的无边 2024-03-19 发布于湖南


龙家大院三面环山,前有池塘,现存古民居60余栋,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成。房屋古朴大方,宽敞适用,不事豪华,很少装饰,街巷整齐规整,巷道内不见污水垃圾。最有特色的是建筑门壁上的对联,字体娟秀飘逸,含义追求恬淡自然,返朴归真。其中一联颇能反映主人高雅志趣。该联曰“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靖节先生即陶渊明,陶的居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零陵太守龙伯高“敦厚周慎”等“八德”一直在龙氏家族中传承,这些房屋的主人——龙吟(龙启葆)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村里2口古井,已经不做饮用水了,都装了自来水

龙家大院百姓自以东汉零陵太守龙伯高后裔的身份迁居过来,恪守“重谱牒,敬祖宗,敦孝友,亲师友,肃闺门,睦乡邻,急输将,戒游惰”的家训,数百年来,重农耕,轻商贾,并没有在商界、政界、文艺界出多少有影响的人物。只是在民国到解放后这一段时间,一个叫龙吟的,在新田很有名气。

龙吟,又名龙启葆。他是新田县的第一慈善家,一生不做官,不参加任何党派。龙吟先后在武汉美专和上海美专就读,擅画梅竹,为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学生。自1929年以来,一直担任县救济院院长,并捐出500石租谷的良田作为救济院的开支费用。还捐款和倡导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龙山学校;是全县有名的开明绅士。解放后,开始还作为“开明绅士”被县政府委任为土改委员会委员及政协委员,后因家里拥有良田近8000亩,在土改时被划为大地主,被遣送回家,后不堪受辱,自尽而死。随着龙吟的去世,龙家大院建村的巨额财富的来历,也成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无人能解了!

院墙上的瞭望射击孔

据《龙氏宗谱》记载,龙家大院的村民都是东汉刘秀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龙自修作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至今有900多年的历史。由于龙氏祖先崇尚恬淡自然,返朴归真农家生活,数百年在这里平静地过着农耕生活,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直到清道光年间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村里传说,曾得一巧遇,开始发家,在龙家大院大兴土木,基本建成龙家大院现今的规模。后龙云沧的三个儿子长大并分家,其中大儿子龙达渊分得中厅数房,二儿子龙达沛分得大院左厅数房,三儿子龙达澍分得右厅数房。从此龙家大院建筑格局基本定型。

龙家大院古建筑布局整齐划一,功能区分合理,三厅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明清建筑如同迷宫,每座房屋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融合。每栋房屋都由门房、堂屋、厢房组成,之间由天井、屏门、鼓壁相隔。房屋均马头墙高耸。

置身龙家大院,仿佛立于耕读传家的乡村文化的展览馆,质朴的文化气息时时扑面而来家家门首都留有先辈们手书的遒劲有力,与日常生活情趣息息相关,对仗工整,词字质朴的对联。“日射风平第、星交龙字长”,“月行疑读画、花坐当熏衣”不正是龙家大院如画风景的真实写照?“耕晋龙子地、读课马援书”,“人得其门孝第忠信、出由是户元享利贞”,“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难道不是龙氏人家世代相勉,刻苦向上的教诲。“烟火数家桑麻共话、云霞三径松菊长存”,“数橡安隙地、三稚待良朋”正是农家生活的和睦、恬静的真实描写。据有关资料统计,全村共有书写在民居大门左右两侧高墙上的古对联120幅,这在同类古民居中实不多见。徜佯村中,一幅一幅细心读之,不觉身临其境,感受到先辈们甘守宁静的志向,敦厚的家风,豁达的内心境界,让人顿觉远离尘嚣。

其实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就在这家传、家教、家风之中。龙家大院就是“中国南方传统乡村的活化石” 。

这些照片是本人2012年拍的,那时院子里住的人不多,只是些老人、孩子,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大部分房门挂锁,无法入内。听说现在也在做旅游,进村要买门票了。有机会还想去看看。

出村上大路,往县城方向路边有古井,出水丰沛,水质清冽,井畔古柏参天

古柏遒劲,盘根错节,树龄应不下两百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