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闲读:“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公元758年夏天,杜甫因为受到朋友房琯的牵连,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这个位置不但不是京官,而且是地方官里的小官,这个官职就是主管一个县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这是真正的底层官员,对于杜甫这样一位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这显然是很大的打击。于是杜甫写了一首标题跟诗的长度只少一个字的诗,仅看标题,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故事,好了,说回这首诗的标题《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标题39个字,全诗是五言律诗,共40个字,看看全诗:

(诗意图)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标题就有得一说了,这样长的标题,简直就是在写小说:至德二载,指唐肃宗至德年号的第二年,这里的“载”,有必要说一下了,前面我们读唐诗,一会“载”,一会“年”,似乎很不统一,有必要把这个当作小知识说一下:

(杜甫读书图)

先秦时代,用以纪年或表示“年岁”意义的字大致有四个:载、岁、祀、年。《尔雅·释天》里说:“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商两代纪年的用字先不说,唐立国以来,一直以“年”标示年岁,到了唐玄宗在天宝三年那一年,他觉得自己的功史功绩实在了不起(他也确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在他即位以后的前30年里,他曾经任用贤相,改革弊政,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使大唐王朝的国力达到了全盛状态),以为自己的丰功伟绩已经超越了历代帝王,只有三代(夏、商、周)以前的上古圣君唐尧、虞舜才能与之相比。于是改“年”为“载”,这个称呼到了肃宗乾元元年又改为“年”,这中间的一段时期,就用“载”。

(金光门)

就是至德二载那一年,杜甫从叛军控制的长安城的金光门逃了出去,沿着小路到凤翔去投奔肃宗,前文我们说过,他见肃宗时,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破落样子,肃宗见到之后,安排他做了左拾遗,这个官职是陪伴天子的官职,虽然品秩不高。

(杜甫塑像)

乾元初,指的是758年,这一年的夏天,杜甫从左拾遗的职位调离,被派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因为有亲友在西门这边住,所以杜甫从金光门出长安。注意,华州在长安东边,如果仅仅是上任告别,他应当从东门出长安才对。可他偏不,他从西边的金光门出去了。并写诗记下了这件事,是不是意味深长。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德二载那一年,我从这条路上去投奔凤翔的肃宗皇帝,长安的西郊胡人(安禄山是胡人)闹得正厉害,繁既指叛军多,又指叛军在西门外来往频繁,间接又道出了他西归凤翔的困难。前面的文章我们说了,他确实困难,他是“间道暂时人”,是随时都可能被抓住杀死的人。

(行吟的杜甫)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到现在我还是那个被吓破胆的人,西归路上的经历,直到如今想起来,仍叫人心惊胆颤,我的魂魄尚未被招回,我依然是诚恐诚惶的那个人。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我得到了在身边陪待皇帝的机会回到了长安,这次被贬难道是皇帝的意思吗?杜甫有自己的局限,他跟过去历史上的所有忠臣一样,从来不怀疑自己的君上,因此,就算肃宗把他派到地方去做小官,他也要给自己的主上开脱,这不是至尊皇帝的意思,一定是下边的小人蒙蔽了君上。

(接近人民的杜甫)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还是算了吧,像我这样的庸才已逐渐衰老,告别长安吧,驻马再看一眼都城的宫殿千门!杜甫爱自己的皇帝,爱自己的国家,当然也爱自己的国都,这一次离开,他想到自己人过中年的年纪,想到自己已经全白的头发想到自己已接近衰朽的身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他知道自己有精力为国效力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所以他是无比眷恋的,事实上,他这次走出长安的城门,终生再也没有回到长安过。最终的这次“驻马望千门”是他对长安城的最后一次回望,如果我们代入自己的感情,这刻的回望,老杜该是无可奈何的满眼泪光了吧。

当然,杜甫当时认为这次去华州对于自己仕途的一次重要打击,所以,他难免还是有怨气的,如果没有怨气,杜甫不会在标题里做那么长的铺垫,像是在讲一个故事,《唐诗归》里钟云说:“此诗不无怨,然不怨不厚。"显然,这种怨气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怨气,杜甫就是不真实的,那就不是杜甫了。

(《杜工部集》)

离开朝廷,他从狭窄的皇城里走了出来,他的诗歌国土扩大了,他由此得到机会,他再次回到了苦难的民众中间,也由此认清了时代的苦难,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吏”“三别”,才有了后来我们掂在手里沉甸甸的《杜工部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