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杨沫的女儿马徐然曾经在新疆当老师,多年后,学生这样评价她

 wuday8 2018-12-18

记得是十几年前,我在报社当副刊编辑。有一位基层电视台的记者,不时地给副刊投稿。作者叫张绍山,年龄比我略大两三岁。有一天,他来报社,请我等几位编辑吃饭。其间,他讲了自己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马徐然。

他说,马徐然老师,是著名的作家杨沫的女儿。说到杨沫,我自然知道,青年时代还读过她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至于她的女儿,我却一无所知。

绍山描述了当时读“农中”时,与马徐然老师在一起的一些细节——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地处新疆玛纳斯北郊的新湖农场,还是一片盐碱戈壁滩,到处是芦苇和红柳在飘荡。那时,农场没有中学。场里按照国家“半农半读”之办学方针,决定在场里办一所农业中学。农场先从玛纳斯各地招收了80多名小学应届毕业生,然后在场部附近的荒地上选好校址,学生和民工一起开始建校劳动。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和泥巴,打土块,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便建起了一所简易校舍,新湖农场的农业中学就这样诞生了。

1965年金秋时节,学校正式开课。此时,马徐然老师来到了“农中”。


作家杨沫的女儿马徐然曾经在新疆当老师,多年后,学生这样评价她


当时,马徐然老师大约有二十七八的样子,她身材苗条,皮肤白净,衣着整洁得体,说话时一口京腔,清脆而柔和。她的脸上时常带着微笑,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光泽,透露出其活泼聪慧的性格。她的举止神情,和当地人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同学们听说她是从北京来的,都怀着好奇的心情,纷纷前去她的宿舍探望。

马徐然老师教的是“农中”班的语文课。绍山是“农中”班的班长,自然和马老师接触得机会就多一些。

首先留在绍山记忆里的是:马老师在业余时间,常在她宿舍、在校园树林里拉手风琴。马老师最喜欢拉的是《小路》。绍山特别喜欢听马老师拉这首曲子,绍山和马老师熟悉后,才得知那首曲子是苏联歌曲。他请求马老师把那首歌曲教给“农中”班的学生,可马老师摇摇头说:“不能教。因为苏联与中国关系正紧张呢。”

绍山同学又请求说:“能不能教给我唱!”

马老师想了想,说:“教给你可以,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歌词。无人时,只能一人唱唱。”

绍山使劲点点头,答应了马老师的条件。于是,马老师教会了绍山唱苏联歌曲《小路》:

在那一片宽广银色的原野上,

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我的小路伸向远方。

请你带领我吧,我的小路啊,

跟着爱人到遥远的边疆。

……

马老师拉琴时,全神贯注,手指灵活跳跃,熟练的演奏技艺、优美的音乐旋律,常常吸引绍山同学默立于近前,悄然听她拉琴。有时,马老师拉琴,绍山同学便在心里默唱着《小路》。不知为什么,马老师一拉这首歌曲,总是泪光闪闪。

每当夜深人静时,马老师的手风琴曲在校园、在荒寒的夜空、在绍山的心头,不断地回荡着,回荡着,是那样地深入人心。

一位京城才女啊,你为何千里迢迢来到边陲的穷乡僻壤教书呢?

这件事让绍山同学不得其解。不过,绍山同学还是从马老师那里得到了一星半点的关于马老师的身世。一次学校放寒假时,马老师要回北京探亲。临走前,她把绍山同学叫到她的宿舍,让他帮她看家。她一边整理东西,一边和绍山同学唠家常。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绍山同学已经赢得了马老师的信任,她非常喜欢这位小班长憨厚、纯朴的品质。当绍山同学问起她为何来这里教书时,她淡淡地笑了笑,从抽屉拿出一张《人民日报》,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对他说:“这是我母亲,她叫杨沫。这张照片,是她参加亚非作家会议时拍照的。”然后,她有点自豪地补充了一句:“我母亲是一位作家。”


作家杨沫的女儿马徐然曾经在新疆当老师,多年后,学生这样评价她


说着,她从书架上拿出一本《青春之歌》的小说给绍山同学看。她还说,她是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才到最艰苦的地方来锻炼的。

听着马老师那轻声细语的话语时,绍山同学的心头涌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涩情感。从那天起,绍山同学对马老师更加尊敬了。

绍山同学回忆说,马老师课讲得好。每当讲到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可歌可泣事迹时,她慷慨陈词,常常使同学们激动得泪流满面。当她讲到《白杨礼赞》、《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名篇,尤其是讲到《背影》时,她在叙述朱自清描写父亲的那一段句子——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青布棉袍,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攀上月台,为他去买桔子的背影时,马老师的眼泪顿然止不住地扑漱漱流了下来。

马老师给同学们辅导作文时,总是强调要仔细观察事物,要捕捉逼真的人物形象,要抒发诚挚的情感,惟有如此,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这些恳切的指导,始终回荡在绍山同学的心中。从那时起,文学的种子已经在绍山同学的理想中悄然萌发。

那时,在学农基地,马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拔草间苗。戈壁的风吹拂着她白皙的肌肤,她的汗珠一滴一滴落进黑色的泥土。她顶着烈日,边劳动边和同学们聊这说那。劳动归来,同学们恋恋不舍地跟马老师挥手告别。

受了马老师语文课的感染,绍山和许多同学都偏科语文。

一次,绍山同学还跟几位喜欢写作的同学,拿着各自写的作文稿,恭恭敬敬地走进马老师的办公室。马老师坐在粗糙的木板凳上,一面满脸笑容地招呼他们,一面拿起他们递上来的作文本,匆匆阅读起来。全部看完之后,马老师挨个儿跟他们讨论,指出哪一段写得好,哪些句子还需要斟酌。末了还十分谦虚地询问同学,能否接受她提出的建议?这样的情景,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当绍山回顾起来,还历历在目,依旧那么亲切动人。

“老师”这个职业,对于马老师来说,是神圣的,她时刻在维护着老师的尊严。“文革”中,她被打成小资产阶级的“臭老九”,遭受了批判。红卫兵让她揭发问题,她沉默着一言不发。逼急了,她便说:“我是人民教师。我不能损伤教师的尊严。教师是不能信口开河胡说的。”

她坚贞正直的品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绍山同学考入地区师范。他听说在粉碎“四人帮”的那年,马老师离开新湖农场农业中学,回到了北京。

……

前不久,绍山带来了他的散文打印稿,请我帮助他修改润色一下,他准备出版。

我修改时,发现他写了回忆马徐然老师的文章。在此之前,我翻遍了《玛纳斯文史》等资料,从未看到过任何人写马徐然老师的文章。加之我对马徐然这个人也毫不知晓,这时,我不得不打开电脑搜索,或许网上有马徐然老师在玛纳斯新湖农场“农中”呆过的记载。

打开网,输入检索文字,首篇便是“马徐然简介”。先看到了马徐然的两幅半身照片:第一幅是她青年时代的玉照,梳着两条长辫,穿着那个时代流行的列宁服,脸上还留有青涩、倔强和执拗的表情;第二幅大概是50岁左右照的,这时的马徐然目光炯炯,神情豁达,表现出洞悉世事的成熟与超然。从脸部看,她的身体似乎很结实,人也很开朗的样子。读“简介”时,果然看到一句:“1965年,(马徐然)被分配到新疆玛纳斯某国营农场任中学教员。”

再看全文,于是,对马徐然便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简介说,马徐然,女,笔名徐然,作家,副编审。祖籍河北省深泽县,1936年11月8日出生。父亲马健民,母亲杨沫。

马徐然出生在北平一个地下党的家庭。“七七”事变后,母亲带着她前往上海,投奔妹妹白杨家。上海陷落前夕,母亲又带她北上,寻找赴冀中抗日前线的父亲。途中,经历了日本飞机对南京的大轰炸,母女俩混在溃兵和难民中,历尽艰险。年底辗转抵达冀中,母亲将她托付给在农村的祖父母抚养,自己奔赴抗日前线。从此,她许多年都不知父母之音信。直到1944年春,母亲才将她接到冀中抗日根据地。

1945年,她又随父母返回到张家口。

此后几年,她在父母工作过的《晋察冀日报》驻地——河北省阜平县的城南庄干部子弟小学、槐树庄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井陉县华北育才小学上学。1949年夏随校进入北平,成为北京育才小学的学生。1951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大女附中。

1954年参军,后成为华北军区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内蒙古歌舞团演员。1961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第二年转入新疆大学中文系。1965年被分配到新疆玛纳斯县新湖国营农场任中学教员。1970年随铁道兵干部——爱人纪时炎到贵州都匀的电子部083基地工作。1980年调回北京,先后在北京市文联的《北国风》、《北京艺术》等期刊编辑部任编辑。

马徐然从20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创作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其中报告文学《红军留下的儿子》、《爱魂》曾获报告文学一等奖、北京文学奖;《三个被判死缓的女囚》、《圆内的点线》、《情是何物》、《两位将军的生死约》等作品曾获多种文学奖项;《红军留下的儿子》又改编为同名电影。母亲杨沫也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作家杨沫的女儿马徐然曾经在新疆当老师,多年后,学生这样评价她


1995年退休后,马徐然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与母亲合作的《青蓝园——杨沫母女共写家事和女性世界》、《爱也温柔,爱也冷酷——<青春之歌>背后的杨沫》等著作。2005年出版了马徐然中短篇作品集《深雪》。

这样看来,马徐然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她从黑龙江大学辗转到新疆大学,然后到偏僻的玛纳斯新湖农场去教学,其中必有复杂的政治原因。此外,马徐然在新湖农场任教时,可能当地人并不知道她是《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的女儿。这样一来,绍山在花甲之年,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写出了马徐然在新湖农场任教时的一段生活经历,这对今人研究杨沫母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受马徐然老师的影响,绍山后来也走上了文学之路。绍山写的散文,就像他本人一样,简洁明了,朴实无华。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碧小家,本名白福成,中国作协会员,新疆昌吉州作协副主席,北庭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曾于《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近百万字,完成丝路北道文学、文化作品130余部,已出版《逃跑的麦子》等作品30余部,有作品获中国散文学会“新视野”散文一等奖,及《人民文学》《天涯》等杂志举办的文学奖20余次。

作品入选《初一现代文阅读》教材、全国各类初高中语文试卷,以及《中国西部散文精选》《中外散文精品选》《华夏散文精选》《散文百家选》《世纪末散文随笔选》等文本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