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自理,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木香草堂 2018-12-18
提高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自理,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曾播出过一则《北极熊的故事》,如实地记载了北极熊夺恶劣环境中求生存的经过。开始是北极熊妈妈带着两只出生不久的小熊在冰天雪地中跌、打、滚、爬。由于北极的光照时间特别短,熊妈妈必须在不足四个月的时间内支委会熊孩子生存的本领,包括获好食物、躲避猛兽、抵御风寒、嬉戏游玩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稍大的一只小熊很快学会妈妈所教的全部本领,适应了北极的生活,而另一只体质较弱的小熊却被风雪吞噬了生命。第二年春天,存活下来的小熊已经离开了熊妈妈开始独立生活,它同样只能在不足四个月的时间里继续锻炼生存下来的本领并为冬眠储备足够的食物。当它尝试着像妈妈那样凿开冰层,寻找冰窟中的海狸鼠时,冰层却正在融化、破裂,原本在冰窟中的海狸鼠却随着冰块海浪河流而去。原来,由于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北极的冰融期越来越提前了。这一变化是熊妈妈所无法预见的,但是小熊却并未气馁,只见它跳入寒冷的海水,迅速向另一座冰山游去.......

  《北极熊的故事》给我们人类的教育很多启示。熊妈妈在不足四个月的时间里对小熊的教育是一种成功的生存教育,而熊孩子离开妈妈之后的生活也是一种成功的生活实践,如果套用人类的一句教育术语,这就叫学会生存。

  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多数是封闭式的。对孩子过分地溺爱、娇宠,从头到脚地包办代替,人为地割裂社会性效,孩子就会像北京曾年过的那位到十一岁还不会肃鸡蛋的小皇帝一样,一量离开父母便寸步难行。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他们或退缩躲避,或自信固执,或绝望失常,如若放任自流,其结果就可能像那只被风雪吞噬的小熊一样,被坞的现实所抛弃。

  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开放式的。跗和环境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两大基本因素,而教育和个体控究的相互作用则是影响身心发展的动态因素。跗和探究属内因,而环境和教育属于外因,内因和外因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家庭教育应当积极地鼓励孩子走向社会生活,应当是开放式的。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仍具有相当的引导作用,家长们应当有目的地让孩子们扩大交际范围,拓宽观察视野,投身生活实践,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自主适应能力。

  朱总理曾经指出:现代教育要支委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继续学习,二是会与不同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并作出贡献。这一表述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等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对个体而言,一个最大的矛盾就是适应问题。因为信息的传播手段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最原始的手势语到古代的烽火台,到电报、电话、影视技术直至计算机、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在相对缩小,而个体所随的住处量却在成千百倍地啬。面对如此的巨变,家庭教育如何更新,如何使孩子适应呢?

一、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现代家庭教育,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有强烈的一体感。父母往往把子女的快乐看作自己的快乐,把子女的悲伤看作自己的悲伤,更有其者,把孩子视为命根子和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小学生拿着老师批阅的试卷回家,如果分数低,做父母的就会勃然大怒,指责孩子,仿佛自己被判了低分一样。孩子参加活动,父母往往随同前往,头顶骄阳,焦急不安地在场外等候。从表面上看,父母和子女的一体感是处于等同地位的,而实际上,父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不仅超过了子女的感受,甚至代替子女去感受。过强的父母与子女的一体感进一步导致了家庭中的过分保护教育。

  那么,这种过分地保护教育带来了什么后果呢?

  这种教育下的家长会过分地保持不安全感,随时警惕孩子周围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因而对儿童活动限制过多。孩子趴在地上玩,家长怕他们把手和衣服搞脏;孩子跟伙伴出去玩,怕摔跟头,怕被欺侮......总之是不放心,要么不让参加,要么在后面跟着,做保镖;孩子拿工具干活,怕碰坏了孩子的手脚,不是不许动,就是代替孩子干;当孩子想动一动,如爬桌子,想从高一点的地方往低处跳,不管有没有危险,父母都会声色俱厉地加以罅,把孩子试试看的好奇心和勇敢精神在萌芽状态就压下去了。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儿童养成领带习惯,缺乏自立精神。试问:一个任何行动都受到过分限制的儿童,如何让他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不是儿童学不会,而是家长不给他们机会。现在的家长都应该明白,生活上的过度保护和包办,必然导致儿童向两极发展:怯弱与蛮横。

  孩子需要自理 

  儿童是否具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性的心理倾向呢?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儿童具有独立性。无论儿童年龄多小,也无论儿童对家长怎样依赖,他的自主独立的意识已经开始发展。儿童一面会按照家长的要求、指导去做一些事,一面又表现出活泼好动的特点,愈来愈多地显示出自己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例如主动向家长提出问题,要求教师解答某些问题。每个儿童各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他们表现自己主动、独立的方式各异,有的明显外露,有的外部表现不明显,但内心却同样孕育着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不尽和家长一致,只是有的家长没有敏锐地感觉到而已,儿童有着一个共同的发展倾向,就是越来越不喜欢家长任何事情都手把手地教,而是越来越渴望能够自己独立地做一些事情。

  对于这方面的家庭教育,我们确实远远落后于一些国家。在美国,一对年轻夫妇带小男孩子外出,当他们走在楼门口的时候,那男孩自己跑到门前,双手使劲拉开大门,那男孩的母亲大模大样地穿着高跟鞋,一路向前走过门口,无视小男孩的存在。有人问孩子的父母在美国是小孩子给大人大门吗?小男孩的父亲大声说:“不是的,在美国是女士优先。我的孩子是小男子汉,他要给母亲开门,让母亲先行。要是我和儿子在一起,就不用他开门了。”而在中国,父母过度的爱使一个十岁的男孩柔弱得像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连上厕所都要人陪同,不但没有照顾他人的责任感,而且连最起码的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怎样培养孩子自理

  教育和指导孩子学会自理,是提高孩子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生存和发展能力、做生活主人的基础。

  所谓自理,指的是能够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懂得一般的生活常识,能较好地学到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劳动技能,也包括自我服务和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能力,以及处理班级、小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自理的关键是让孩子在自己动手、动脑筋的过程中,随艰辛和劳苦。遇到苦和累就打退堂鼓,或一味蛮干,都是不能取得进步的。要让孩子学会在家庭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在实践中学会一些服务方法,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料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样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耐心和缌,要有头脑和科学知识。要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自立为荣;领带可耻的独立处方的价格意识。

  人是社会的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和集体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必须教育孩子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家事、他人事、集体事和社会事。如一位全国十佳队员,只有十岁,在照顾全身瘫痪的妈妈,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过程中,培养了自理能力。她不仅将照顾妈妈、做家长事安排得妥妥当当,而且对自己的学习及参加社会活动,也安排得很周到。虽然,她比别的孩子是辛苦了一些,但她很天真,很乐观,活得很好,受到同伴和社会的一致赞扬。这个事例就告诉我们,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家长们必须有意识地给孩子们创造一些自我服务及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服务的实践环境,使他们在种种不同的初中劳动中,逐步提高自理能力。

  孩子的自理能力,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怎样培养他们的处理能力呢?要郑重从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着手。

  要明确在生活上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使孩子生活得舒适,更重要的是在照料中,教给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也就是学会生活自理。换句话说,照料孩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孩子将来不需要父母照料。

  要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既要从严要求,也要量力而行,秩序渐进。这方面,如果能与学校、少先队的要求紧密配合,可能效果更好一点。如要求孩子首先要掌握穿衣载帽、洗刷衣物、整理书包文具、爱护自己的物品等日常基本的自我服务性的生活技能,进而可以让孩子学会擦玻璃、洗碗筷、叠衣服、包书皮、装钉修补书本、购买价廉的食物蔬菜和其他小物品等简单的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参加力所能及劳动的自觉意识,体会自理和成长的关系、意义,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独立生活的自觉性、主动性。

  家长要具体指导、示范,要有耐心、恒心,不要操之过急,要正确对待初学生活自理时孩子出现的失误,更不能有教他做,不如自己一手包省事的思想。万事开头难,何况是孩子呢。为了孩子能够尽快成才,我们一定要一点一滴地从具体生活小事着手,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家庭日常生活的条理性是处理好家庭事务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抓住家庭事务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孩子做事要有条理。

  有一个叫方方的学生,起床穿衣时,发现袜子找不到了,鞋子也少了一只,她急得到处乱翻,好不容易才穿好鞋袜,急忙把散放在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往书包里一塞,赶忙跑到学校。走进教室,同学们已安静地在做考试题,等她坐到自己位子上准备答题时,发现铅笔找不到了,在书包里摸了半天,才找出来;才做半题又找不到橡皮、尺子……就这样找来找去,只做了两题,已经下课,结果考试不及格。方方的父母知道后,就抓住这件事,帮她分析原因道:“你看,都是你乱放东西,用时找不到,耽误了时间,误了事。以后要把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要从小养成这种好的习惯,篚后做事才能有条理。”

  “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是基本的生活规律, 我们现在不少孩子却存在着像方方那样将东西乱放、乱扔的坏抟病。家长们是不是可以从这最基本的生活规律着手,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自理呢?

二、培养孩子学会交往


  培养孩子人际效能力的必要性 


  一位哲人说,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愉快、烦恼、悲伤、爱与恨,都同样与他人的交往和关系息息相关。


  儿童的人际交往受环境的影响。


  民族文化体现不同民族的特色,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让该民族的人民从小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并接受这种习俗。


  社会的大环境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形成一种文化的规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主义劢行,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受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会很大。而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懂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意义。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要经常地通过模范人物对他们进行教育,不要受不良思潮的侵蚀,这无论是对孩子进入学校这个小集体还是社会的大集体都是非常有益的。


  环境对孩子人际交往的影响还表现在家庭中。大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不愉快扔事情,诸如家庭成员间的争执和不和睦,夫妻之间的矛盾,父母同邻居、同事间的矛盾也常常带到家庭中来。由于孩子年龄不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容易随着父母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有点同仇敌忾的气势,但他们不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缺乏理发的分析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常常把矛盾情绪化、持久化,并在心灵上留下阴影。


  孩子终有一天会篚,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是为他们的将来做准备,必须引导孩子逐渐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现在,一些家长有一种想法,认为只要孩子能把功课学好,其他东西不需要花力气去学习,这是不正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生活最初的几年时,在他们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周围的人,心脏丰富的多方面的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将来窨如何发展,向哪方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与什么人接触,从这些人那里学到了些什么,就像中国的老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人际关系交往是孩子学习做人,从自我的人转向社会的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家长花上一定时间给孩子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帮助,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人际交往也是人的政党的情感需要。一般来说,人都有和他人效的愿望,一方面,这样可以克服孤独感,另一方面,在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找到渲汇的途径,这也有利于情感的稳定。


  再者,通过人际效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视野,使他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特别是学习一些书本上所没有,而在实际生活中又确实需要的知识。


  最后,进行人际交往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和其他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许多事情需要通过和其他人的联系,经过多方面协作才能完成。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社会要求未来的人才具备社交能力,我们应当重视孩子人际效能力的培养。


  由此看来,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进行一些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一些发达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美国已经在一些小学里开设了专门讲授人际关系的社交课,由专业人员来给孩子讲课,以便使小学生们及早地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在我国,这种专业性课程还没有设立,这就需要小学生家长配合党校老师,具体指导孩子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了解小学生交往的特点 


  家长要指导孩子进行人际交往,就要了解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小学生不再像幼儿那样依恋父母,而是向往同学和集体,他们喜欢和同学在一起来往和玩耍。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人际交往的特点又各不相同。低年级儿童,即刚进入小学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虽然他们也交朋友,但还谈不上根据什么标准选择朋友,常常由于同用一张书桌,同做一种游戏,或是同住一起的邻居等等偶然因素而成为朋友,同学之间多半是一种玩耍关系。他们关心自己,但是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还不大关心,大多数对此还缺乏清楚的意识和要求。渐渐少先队的活动促进了他们集体意识的发展,他们逐渐认真地按照原则对待同学间的相互关系。中年级即三、四年级的儿童,开始出现少数比较稳定的、自发的友伴群,但规模不大,人数不多,即两三个朋友。多数人的友谊仍处在不稳定状态。高年级的儿童,一般知道了团结友爱,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予帮助,认识到交朋友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但也有不少儿童是单凭兴趣、爱好而交上朋友的。了解这些特点之外,家长还要了解自己孩子交友的具体情况。家长可以要求孩子谈谈朋友之间的交往,孩子的朋友来玩,家长可从旁观察,直接进行了解,还可以到学校听听老师对孩子的介绍。有的家长如能去访一个自己孩子好友的家庭,和对方的家长共商教育大计,那是很有意义的。


  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习朋友的长处。对于人家的缺点,家长应恰当地指出,鼓励孩子帮助朋友改正。同时也防止孩子由于分辨不清是非而学一些坏毛病。如果那些缺点比较严惩,孩子不仅无力去帮助朋友,反而有被那些缺点影响的危险,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中断这种朋友关系。


  到了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孩子交友的基础就不仅仅是些偶然因素,而是有一定的集体原则和道德观念在内,而这些原则和观念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人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他这时在友伴中的表现,或许就是他成人后处世之道的雏型。这时候,家长应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一些交友的基本原则教育。


  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做法 


  要教育孩子慎于择友。孔子早就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就是说,与正直、真诚、有学问的人交朋友,会得益;与谄媚奉承、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会受害。家长可运用我国古代这些有益的训诫教育孩子。家长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标准识别人、衡量人,不要只看人的表面,只看对你好不好,要看裨,看他对各种人;对各种事的态度。这样,孩子心里有了正确的标准,就容易防止交上坏朋友。家长要特别教育孩子划清真正友谊和哥们义气的界限。哥们义气是一种腐蚀剂,有些孩子受它的毒害,不辨是非善恶,以至走上堕落道路。孩子如果沾染了这种腐蚀剂,家长应该加强教育,坚决予以清除。


  教育孩子善于交友。一个人要获得趋势的友谊,就需要用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家长应教育孩子,要互相谦让,在非原则总是上要互相谅解,不能一有不合就翻脸;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办事可行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条,必须身体力行取得朋友信任;要开诚布公,朋友之间不能没有认真的批评和督促,搞一团和气不是真正的友谊,应开展批评,与人为善;要防止骄傲,朋友之间要平等相待,虚心地学习对方的优点,而不能自以为是,要戒除妒嫉,朋友之间要同求进步,要为对方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称赞别人要诚心诚意,妒嫉是友谊的大敌,必须坚决抵制;要竞赛,只有竞赛才有发展,朋友之间应该互相竞赛,共同进步;要讲究文明礼貌,不在背后议论别人,不在众人面前说别人短处;要善于了解朋友,善于区别朋友间的是与非。支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学好样不学坏样,如此等等,让孩子在正确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发展真诚友谊。


  要教育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他人这种思想要从小培养。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帮大人干活,时常想着大人。在关心家长的基础上,进而教育孩子关心老师、同学、邻居,时刻想着别人。同学忘了带橡皮,就要主动借给人家;邻居阿姨病了,家长要带孩子一块去慰问。这样,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学会主动关心人。


  要支持并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集体生活是孩子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家长要支持孩子参加一些他们自发组织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如音乐欣赏;故事会、讲座会等等。


  家长要做表率。家长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夫妻和睦,敬老爱幼,邻里团结,才能培养出待人热情、善与人处的孩子。夫妻整天斗嘴吵架,孩子就会学会和别人针尖对麦芒的。

  总之,人际交往对小学生来说是每天都要接触到的,而且对孩子今后的一生将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做家长的一定要重视。      


  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 


  提高孩子的社会生活能力,还应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具有如下基本素养:


  树立集体主义意识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一些情况:学校组织歌咏比赛,班里某个孩子代表班组参赛,可愉好这个孩子要看电影,在个人与集体之间,这个孩子选择了个人看电影;中队或小队研究决定要开展一个活动,因不合个别同学的意,他就我行我素,甚至不参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原因是这些孩子心目中缺乏集体观念,不知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不能自觉地服从集体利益,结果使自己脱离了集体,离开了伙伴。因为不能服从集体的需要,结果使集体活动爱到了影响。想一想,如果在集体中大家都不能做到个人服从集体的话,集体不就成了一盘散沙,集体的事怎么能做好,集体的事业又怎么能取得成功呢?

三.学会商量办事 


  高年级孩子自主、自理的事情开始多起来,但是他们在商量事情时,往往由于意见不同而发生争吵,或因为有人固执己见而使集体的事情办不成。曾有一个思想十分苦恼的小队干部,原来他当了小队长以后,一心想把小队活动搞好,便兴致勃勃地订了一个计划,哪知道一公布,队员们吵吵嚷嚷不停,都说不同意。可是当他让大家出主意时,他们又各出各的主意,真是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锣,谁也不服从谁。结果小队活动在吵吵嚷嚷中过去了。因为这群孩子也包括这位小队干部,还没有学会如何在集体中商量事情。集体的事要大家商量,不能个人说了算,在商量事情的时候要讲民主。对集体的事情,大家都要关心,大家都要出主意、想办法。既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必须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


  学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一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能没有缺点、错误。有了缺点、错误,别人给你指出,就像医生给你治病一样,即使言辞尖锐一些,态度生硬一些,只要是善意规劝,就应该勇于接受批评,勇于改正缺点、错误,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进步。可是,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明明是自己不对,别人给他提出意见,他还强词夺理,甚至狡辩。他不知讳疾忌医的危害有多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据调查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母有一方平时也不太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养成了不良习惯;二是孩子有了缺点错误以后,父母往往轻则训斥,重则拳脚相加,孩子害怕了,心理扭曲了,因此不敢认错。


  父母道德应该让孩子懂得,一个人的缺点和错误是客观事实,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存在的。聪明的人是不会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的,也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因为讳疾忌医的结果只会使病情加重。人的缺点、错误不改正,就会像病魔一样倪人的思想,使错误越来越严重。父母要告诉孩子,对待缺点、错误的最好方法是欢迎别人指出,不宇航局是谁,只要说得对,就应该接受,并照他的意见去改正,这样才有利于进步。其次,父母应该正确对待孩子身上的缺点、错误,不要一听到孩子有了什么缺点,犯了什么错误,就情绪激动,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这样不会有什么收效的。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应该平心静气地向孩子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加以疏导,鼓励他改正。还有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父母有了缺点、错误,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定要勇于认错,勇于改错,这不仅不会失面子,还会使自己的威信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孩子进行竞争与合作的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社会,通过竞争,优胜劣汰,通过竞争,促使落后赶先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竞争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也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要使我们的孩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就必须使他们从小就具有竞争意识。


  培养竞争意识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竞争呢?先说一个例子:有两个孩子,平时一贯相处很好,他们的成绩也都很好,常常在一起温习功课。要是有一次考数学,他们其中的一个考了100分,另一个只考了91分。考91分的孩子特别不高兴,他不是从自己身上找不足之处,而是生那个考100分的孩子的气,好像人家不该比他考得好。从此以后,他渐渐地疏远了考100分的孩子,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愿问人家,人家问他呢,他不是说不会,就是说不知道,心想等我把你教会了,让你的成绩再比我好,使我难看,让你风光,我才不干呢!很显然,这个孩子对竞争的真谛不理解,不懂得竞争是以比、学、赶、帮、超为特点的,竞争对手之间应该是互相交流经验,互相促进的。还有一个发生在党校的例子:党校开展评选卫生先进班组活动,为了争得这个荣誉,各个班组都住址地打扫卫生,可是当学校卫生检查组下来检查时,刚刚上完科技活动课的五(2)班还没有来得及把垃圾清理掉,于是李平同学想了个办法,他偷偷地把垃圾从窗口倒了出去,落到了六年级一个班的保洁区,结果,自己班得了卫生先进,六年级这个班却挨了批语,李平的问题出在何处呢?显然,李平不知道竞争必须采用正当的手段,不可以损人利己,投机取七。表面上,他为集体争得了荣誉,但裨上他是真正地损害了集体的荣誉。所以,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会竞争的时候,应该抓住以下两点给孩子讲清道理:


  1.竞争要克服妒忌心理。要教育孩子懂得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应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新型关系。并懂得要为别人的进步高兴,对于超过自己的同学,不但不生气,不难过,更不要妒忌。要让孩子知道,妒忌是心灵上的肿瘤,它影响自己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妨碍自己诚恳地帮助别人,对自己、对他人的进步都没有好处。


  2.竞争必须采取正当的手段。竞争,不能靠损害趔,不能靠诺言和欺骗,要靠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那种用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手法搞竞争的人,其行为是不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是不光彩的。


  培养合作精神 


  竞争的关系还应该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孩子学会竞争的同时,也应该支委会孩子学会合作。合作是以开朗、宽容、善解人意为基础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以能先人后己、富有一定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基础,能为他人着想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合作,不只是一种认识,一种意识,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更表现为一种行为和能力,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统一体。培养孩子学会合作的美德,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化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他们成了家里唯一的孩子,因此成了全家人关注的中心人物,他们也自觉身价百倍,从而滋长了一些特殊化的思想、心态和性格,诸如创造性、脾气大、孤僻、不合群、与人合作能力差等。有些家长视孩子为不可多得的明珠珍宝,拿着怕丢了,顶着怕摔了。因此他们对孩子是百般顺从和迁就,结果使孩子只知道自己,很少想到家人、父母和伙伴们,逐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状态。这不仅会使孩子脱离周围的小伙伴和欢乐愉快的生活,而且也影响孩子的进取主,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据对任性、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的学习状态作的调查,这些孩子成绩好的仅占4%,成绩不好的却占16%。有人不曾对有自杀行为的68名孩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有60%的孩子都是心理品质不健全的。


  指导孩子在这个竞争很激烈的社会里学会合作。在家庭中,道德要注意淡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感,不搞特殊化。引导孩子与家庭其他成员、与邻居、与别人家的孩子平等相等,友好相处。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要与人分着吃,道德应该想到让给长辈、大人。家里来了客人,要请客人先吃。使孩子懂得大家为自己服务,自己也要为大家服务。


  要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交朋友。有玩具大家玩,有课外书大家看,有好吃的也分给其他孩子吃。在一起温习功课、做作业时,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让孩子在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中交流感情,啬知识,互相了解。不要怕他们产生矛盾,即使有了矛盾,也要通过引导让他们在朴素交流中去认识、解决矛盾,增长才干。在孩子与伙伴交往中,不应该教育孩子要平等待人,遇事无私,言而有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他人,不可以轻易地怀疑、怨恨、敌视他人。


  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要让孩子懂得自己仅仅是一滴小小的水珠,中有汇入集体的江河之中才会有力量的道理。要经常向孩子了解所在班组、学校的情况,班里搞图书角,让孩子把自己的书拿去支援;班级办生物角,让孩子把自己家的花献出来,使孩子体会到为集体、为同学出力是一种快乐。从与同学、伙伴相处中感受同学、伙伴间的友爱和集体的温暖,从而使孩子心胸变得开阔起来,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精神也振奋起来。以我为中心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和伙伴相处中,可能会出现不顺当;不愉快的现象,但也不要紧,中要经历几次以后,孩子就会意识到在集体中,在与同伴们的相处中,一定要心中有他人,想着他人,从而使他逐步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


  向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会遇到挫折。所谓挫折,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瓜。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小学生由于幼稚,缺乏经验,所受的挫折会更多些。挫折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它一方面给人以教益,磨炼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坚强;另一方面,挫折会引起捻、痉,使某些人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消极的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所以,认识挫折的成因,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孩子随挫折的能力,应该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引起孩子挫折的原因


  小学孩子挫折的形成,有其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由于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孩子的目的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心理挫折。如因学习成绩不好,在班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在家里得不到家长的宠爱,致使孩子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又如家长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或者随便许愿衽物质刺激,结果其要求未达到,许愿未兑现,因而引起孩子的不满情绪。有些孩子引起的挫折,是由于外部条件的突然变化,其原本可以得到满足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如父母离异,突然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产生了孤独感;又如原来担任班干部,后来落选了;原物进三好学生,这次没有被评上;在二年级是班上的优等生,到三年级后成了中等生。原来得到满足的自尊需要,一下子得不到满足,于是产生了烦恼、紧张等心理。不有些孩子由于受到外界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干预,不能达到满足需要的目的而引起挫折。如有的违反课堂纪律,受到老师批评,就是受到外部的积极干预;一个学生正在写作业,由于另一个学生的捣乱,使作业写不下去,就是受到外部的消极干预。


  至于内部因素,很多挫折是受孩子自身条件的限制,使某些目的得不到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有的孩子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人体内部条件的缺陷不能满足需要所引起的挫折,如孩子因身体较胖或矮小,体育活动能力差,产生怕上体育课、怕同学们讥笑的胆怯心理;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受到操作,如跌折了腿,一时好不了,无法到校上课,产生惆怅和无奈的情绪;又如因意外事故,不能参加某项竞赛或表演节目而失去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以致受到挫折。


  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挫折 


  小学孩子一般缺乏认识能力、抵御能力和调节能力,他们受挫折后,往往心里痉不安、后悔、自卑,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对任何事物缺乏热情和信心,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应当经常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及时了解孩子受挫折后的心理活动善,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克服受挫折的心理障碍。这里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1。疏导安慰。当一个人遭受挫折感到痉的时候,最需要别人的屿;理解和劝慰。如有的孩子平时学习用功,但往往考试成绩较差,感到十分苦恼,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孩子一贯表现较好,当上班里干部,但因偶然犯事,后来落选了,使他伤心极了,觉得太丢面子,。这类孩子一般上进心、自尊心都比较强,可是一旦遇到挫折,往往经受不住,产生了受挫折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及时采取疏导抚慰的方法,用温暖的话语加以劝说,首先弄清孩子膑的原因,再从信任和尊重膑都出发,耐心帮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接受教训,树立信心,继续前进。


  情感升华。孩子受到挫折之后,要帮助他把思想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挫折,从而将不良情绪引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升华到有利于社会的高度。有的孩子由于先天缺陷或意外伤残,往往沉浸于痉之中,消极颓废,不能自拔。对此,家长应该倍加关心,用榜样的力量去唤起他们振作向上。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一个战士,受养病摧残后,他正视现实,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精力投入到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他满腔热情地进行文学创伤,终于完成了不配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如张海迪,由于瘫痪,作了高位截肢后,仍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为中华崛起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她被称为轮椅上的英雄,成为鼓舞青少年前进的一面旗帜。


  宣汇郁闷。孩子在产生受挫折心理后,往往情绪紧张,日思夜想,非常苦闷,既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学习,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汇出来,才能使人恢复理智状态。家长在做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时,必须创造一种环境,使受挫者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和内向的孩子尤为重要。比如有的孩子碑是三好学生,这次没被选上,会产生对老师和同学的饣恨,但是又不能说出来。家长知道这个情况后,应主动找孩子谈心,疏通思想,让他说出心中的疙瘩,然后再帮助他澄清是非,弄清真相,消除误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


  目标转换。人的活动都是有目标的,但脱离实际的目标只能使人遭受挫折和失败。采用目标转移法,就是跟遭受挫折、产生受挫折心理的孩子一块儿分析失败的原因,看以前定的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就庆帮助孩子加以高速。如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过人,常会要求他语文、数学考试都能达到100分。而一旦考下来,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使孩子产生受挫心理。这时家长就不应一味现怪孩子不努力,而应帮助俘分析原因,如果期望值太高,就要修订原来的目标,使之更切合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变挫折的压力为动力,旆包袱,轻装前进。


  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家长要充分认识加强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小学生虽然经历沿浅,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一个人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些挫折很有好处,可以催化他更快地成熟。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人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人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居里夫人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与她从小历尽磨难、艰苦打下的知识基础和顽强意志品格紧密相联;高尔基能成为世界著名文坛巨匠,与他童年遭受的挫折是分不开的;华罗庚能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也是在挫折中靠自起步、艰苦奋斗成才的。


  现代社会把我们每个人都推上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世事错综复杂,道路曲折坎坷,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没有遭受挫折的经历,没有经受挫折的磨难,就不可能产生搞御挫折的能力,也就不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素质。因此,我们家长应当更新教育观念,全面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备高度出发,紧密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努力培养孩子随挫折的能力。


  教育和引导孩子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待挫折的态度、瓜以及良好的个性;品德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所以,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榜样,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对挫折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很艰巨的;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政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正确对待挫折,经受得起挫折。


  培养孩子随挫折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运用古今中外名人何去何从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孩子。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正是因为从小家境贫困,没有受教育的好条件,才激励他历经坎坷、磨难和挫折,始终坚持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现代大文学家巴金,著作硕果累累,尤其是《家》、《春》、《秋》这些宏篇巨著,与他童年时代和成长过程丰富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大发明家爱迪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等等,他们在科学实验名有过许多失败,经受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最后才取得巨大成就。仅以爱迪生发明电灯来说,他先后试验了七千多种材料,失败过八千多次,终于获得成功。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具有很强的随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不证明,挫折可以丰富人生的经历,能使人们见多识广,增强实践能力。尤其是童年的苦难经历,挫折和磨难,将使人终生受益。


  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


  现代家长应当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改变那种对孩子过度的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代替的现象。如果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老母鸡翅膀下的小鸡,那么等孩子长大了,他们非但不能成为勇敢的人,反而会养成娇懦的弱点。有这么一个学生,父母从小对他溺爱至极,衣食住行样样包办,他傺干过什么活,也没受过一点挫折,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一次父母外出,知道他不会烧饭,就给他留下钱,让他去饭店吃饭,然而,他竟不会自己找饭店用餐,手里拿着钱挨饿。他考入清华大学,到校后生活上寸步难行,吃、住都不适应衣服也不会洗,不久就坚决要求休学回家。当接到学校要他回校上课的电话后,他悉肠乔结,万念俱来,从自己居住的四楼跳了下。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真实事件。作为父母,应当努力做到: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昼让他们自己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入学的孩子,要让他们从穿衣服、系鞋带、洗手帕等小事做起,逐步学会整理文具、收拾书包,慢慢进步到帮助大人挪、抹桌子、洗碗筷;到中高年级后,还可让他们学会摘菜、洗菜、烧饭等。


  孩子的学习作业,更应该让他们独立完成,即使遇到困难,家长也应教育孩子上课时注意听讲,指点他们从书中的题例去寻找答案;仍然解决不了时,则应帮助孩子分析问题,适当给予占据,而绝不能包办代替。


  在游戏活动中,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我们常见孩子玩拼装玩具,简单的,三两拼装好,几次一玩就没兴趣了;复杂的,拼到难处就丢下来了。家长就要积极引导,鼓励孩子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旦孩子攻下难关,完成拼装图形,肯定非常高兴。


  总之,家长就是要让孩子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克服领带性,从而提高搞挫折的承受力。


  此外,家长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磨难教育活动,比如夏令营、冬令营、远征队以及到实验基地劳动等,有意识地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这地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承受挫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有的老三届家长把孩子带到自己当年插队的农村,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情境的锻炼,也是一种好形式。

http://vivianxu920.blog.163.com/blog/static/9375706320126231144273/

 提高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自理,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