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佾篇第三·一七(5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钱穆译】子贡欲把每月在庙告朔所宰的那头腥羊也去了。先生说:“赐呀!你爱惜那一羊,我爱惜那一礼呀。” 【杨伯峻译】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道:“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傅佩荣译】子贡想要废除告朔之礼所供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不舍得那只羊,我不舍得那种礼。” “告朔”,周礼的一种,“饩羊”祭祀用的杀好的羊,了解了这二个名词,这句话就很好解释了。 那么子贡为什么要想去掉“饩羊”呢?他作为孔子的学生,应该很明白礼的要求,他有此想法,可能是那时“告朔”之礼已经废除,而负责祭祀的官员依然供“饩羊”,子贡觉得可惜才有此想法。 那么孔子为何会反对子贡的想法?因为孔子对礼的要求已经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他认为,即使“告朔”之礼已不行,我们不要因为一只羊而忘了该礼仪的存在。如果没有了供羊,那么这个礼仪就真正不存在了,那比损失一只羊更让人觉得可惜。 从古到今,好多的礼仪已不复存在,因为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人觉得繁琐,有人觉得铺张,有人觉得无意义,总之,它消亡自有消亡的道理。但沿袭下来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并发扬好,令人沉痛的却是,有些继续在消亡,有些被西方文化所侵蚀。 礼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文化,如果一个民族自有的文明、自有的文化在逐渐消失,那么这个民族的凝聚力也会逐渐消失,这样下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八佾篇第三·十八(5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钱穆译】先生说:“事君能尽礼的,世人反说他是谄。” 【杨伯峻译】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礼节做去,别人却以为他在谄媚哩。” 【傅佩荣译】孔子说:“服侍君主完全遵照礼制的规定,别人却以为他是在谄媚讨好。” 本篇意思很直白,是说按照礼仪的一切来服侍君主,别人却说是谄媚。孔子痛恨僭礼越权,同时又痛心礼坏乐崩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正常的礼制,孔子是严格遵守的,并且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严谨行礼。但当时鲁国三桓当权,公室却羸弱,如果有人对君主尽其礼,马上就有人说这是谄媚。 在这样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孔子恪守并宣贯他的礼仪之道,希冀能达到“礼之用,和为贵”的目的。然而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他不得不一次次对那些违背礼仪的做法进行批判。 |
|
来自: 背后国文 > 《《人生路上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