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诊

 彭氏中医馆 2018-12-18

闻诊定义: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疾病的方法。

闻诊的内容:

(1)听声音: 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

(2)嗅气味: 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及病室的气味。

闻诊依据: 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

闻诊历史沿革:

①a.《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以五音、五声应五脏的理论;

b.《素问·脉要精微论》以声音、语言、呼吸等来判断疾病过程中正邪盛衰状态;②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以患者的语言、咳嗽、喘息、呕吐、呃逆、肠鸣、呻吟等作为闻诊的主要内容。

③后世医家又将病体气味及病室气味等列入闻诊范围,从而使闻诊从耳听扩展到鼻嗅,使闻诊的内容得以不断丰富。正如清代王秉衡所说:“闻字虽从耳,但四诊之闻,不专主于听声也。”

听声音

含义: 听声音是指听辨患者语声、语言和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声响,以判断脏腑功能与病变性质的诊病方法。

发音器官: 声音的发出,大多是肺、喉、会厌、舌、齿、唇、鼻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是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①肺主气,司呼吸,气动则有声,故肺为发声的动力。

②喉是发声机关。声由喉出,其余部分则对声起协调作用。

③肾纳气,为气之根,必由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出声音;

④肝疏泄,可调畅气机;

⑤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⑥心主神志,言语发声受心神支配等,均与发声有关。

⑦肠鸣之声则与胃的和降、肠的传导相关。

指导意义: 因此,听辨声音不仅可以诊察发音器官的病变,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进一步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

《四诊抉微》曾说“听声审音,可察盛衰存亡”,并指出“声应于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即强调了听声音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正常声音

定义: 是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又称为“常声”。

特点: 具有发声自然、声调和畅、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等特点。

临床意义: 气血充盈,发音器官和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

个体差异表现:

(1)性别: 一般男性多声低而浊,女性多声高而清,儿童则声音尖利清脆,老年人声音多浑厚而低沉,且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其个性特征。

(2)情志: 如喜时发声多欢悦,怒时发声多忿厉而急,悲哀时发声多悲惨而断续,快乐时发声多舒畅而和缓,敬则发声多正直而严肃,爱则发声多温柔等,这些因一时情感触动而发的声音,也属于正常范围,与疾病无关。


     

     二、病变声音

内容: 主要包括听辨患者的发声、语言、鼻鼾、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

(一)发声

定义: 指患者在病变过程中说话的声音以及呻吟、惊呼等异常声响。

辨证意义: 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判断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注意要点: 语声的辨别要注意语声的有无,语调的高低、强弱、清浊、锐钝,以及有无异常声响,以供辨证参考。

辨证:

①凡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功能亢奋的表现;

②语声低微细弱,声音断续而懒言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多由禀赋不足,气血虚损所致。

分类:

1.语声重浊

表现: 又称为声重,指发出的声音沉闷而不清晰或似有鼻音。

意义: 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所致。

2.音哑与失音

表现: 语声嘶哑者为音哑,语而无声者为失音,古称为“喑”。

鉴别: 两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前者病轻,后者病重。

辨证:

①新病:

证型: 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②久病:

证型: 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

病因病机: 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津亏肺损,或肺气不足,发声无力,致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

③若久病重病:

症状: 突现语声嘶哑,多是脏气将绝之危象。

④妇女妊娠后期:

定义: 出现音哑或失音者,称为妊娠失音,古称子喑。

病因病机: 多因胞胎阻碍肾之络脉,使肾精不能上荣于咽喉所致,一般分娩后即愈。

3.惊呼

表现: 指患者突然发出的惊叫声。

意义:

①其声尖锐,表情惊恐者,多为剧痛或惊恐所致。

②小儿阵发惊呼,多为受惊。

③成人发出惊呼,除惊恐外,多属剧痛,或精神失常。

(二)语言

1.谵语

表现: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称为谵语。

辨证: 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见于外感热病,温病邪人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2.郑声

表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者,称为郑声。

辨证: 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3.独语

表现: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者,称为独语。

辨证: 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4.错语

表现: 患者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说后自知言错者,称为错语。

辨证: 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浊、瘀血、气郁等阻碍心神所致。

5.狂言

表现: 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者,称为狂言。

辨证: 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神明所致。多属阳证、实证,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6.语謇

表现: 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或吐字不清者,称为语謇。

生理: 因习惯而成者,称为口吃,不属病态。

辨证: 病中语言謇涩,每与舌强并见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

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三)呼吸

1.喘

表现: 即气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其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临床有虚实之分。

辨证:

①实喘:

症状: 发作急骤,呼吸深长,声高息粗,唯以呼出为快,形体强壮,脉实有力者,为实喘。

病因病机: 多为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痰饮停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或水气凌心射肺所致。

②虚喘:

症状: 发病缓慢,声低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唯以深吸为快,形体羸弱,脉虚无力者,为虚喘。

病因病机: 是肺气不足,肺肾亏虚,气失摄纳。

2.哮

表现: 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病因: 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而诱发;也可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等而诱发。

鉴别: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所以常并称为哮喘。

3.短气

表现: 指呼吸气急短促,气短不足以息,数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音。

辨证:

①虚证短气:兼有形瘦神疲,声低息微等,多因体质虚弱或元气亏损所致;

②实证短气:常兼有呼吸声粗,或胸部窒闷,或胸腹胀满等,多因痰饮、气滞,或胃肠积滞所致。

4.少气

表现: 又称气微。指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

病因: 主诸虚劳损,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5.鼻鼾

表现: 指熟睡或昏迷时鼻喉发出的一种声响,是气道不利所发出的异常呼吸声。

辨证:

①熟睡有鼾声,但又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多因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所致,老年人及体胖多痰者较常见。

②若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而鼾声不断者,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四)咳嗽

定义: 指有气上升至喉咙,声道关闭,突然开放发出的一种“咳、咳”声音。

病因: 多因六淫外邪袭肺、内伤损肺,或有害气体刺激等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道所致。咳嗽多见于肺系疾病,然而其他脏腑病亦可影响到肺而伴见有咳嗽。故《素间·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分类: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辨证要点: 临床上首先应分辨咳声和痰的色、量、质的变化,以及发病时间、病史及兼症等,以鉴别病证的寒热虚实。

表现及意义:

(1)咳声:

①咳声重浊沉闷,多属实证,是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所致。

②咳声轻清低微,多属虚证,多因久病耗伤肺气,失于宣降所致。

③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塞不通,多因风寒袭肺,肺失宣降所致。

④咳嗽声高响亮,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多属热证,多因热邪犯肺,灼伤肺津所致。

(2)咳痰

①咳嗽痰多,易于咯出,多属痰浊阻肺所致。

②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所致。

③顿咳:咳呈阵发连续不断,咳止时常有鸡鸣样回声,称为顿咳。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又称“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④白喉: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撕哑,吸气困难,喉中有白膜生长,擦破流血,随之复生,是时行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五)呕吐

定义: 指饮食物、痰涎等胃内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前人以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有物为呕吐。但临床上难以截然分开,故一般统称为呕吐。

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临床意义: 根据呕吐声音的强弱和吐势的缓急,可判断证的寒热虚实属性。一般暴病多实,久病多虚。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呕吐,应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可作出准确的诊断。

表现及意义:

①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常因脾胃阳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②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呕吐出黏稠黄水,或酸或苦者,属实热证 ——因邪热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③呕吐呈喷射状,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或脑髓有病等。

④呕吐酸腐味食物,多属伤食——多因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食滞胃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⑤共同进餐者多人发生吐泻——食物中毒。

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

⑦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称为水逆——因饮邪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六)呃逆

定义: 指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呃呃作响,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症状。俗称“打呃”。唐代以前称“哕”。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临床意义: 根据呃声的高低强弱、间歇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病证的虚实寒热性质。

表现及意义:

①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实证。

②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证。

③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④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无力,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⑤突发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持续时间短暂,无其他病史及兼症。多属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属一时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一般为时短暂,不治自愈。

(七)嗳气

定义: 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俗称“打饱膈”,古称“噫”。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临床意义: 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可判断虚实寒热。

表现及意义:

①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多因宿食内停,属于实证。

②嗳气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多为肝气犯胃,属于实证。

③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症减者——多为寒邪犯胃,或为胃阳亏虚。

④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食少纳呆者——为脾胃虚弱,属虚证。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之人。

(八)太息

定义: 太息又称叹息,指患者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

意义: 常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的表现。

(九)喷嚏

定义: 指肺气上逆于鼻而发出的声响。

表现及意义:

①若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多因外感风寒,鼻窍不利之故,属表寒证。

②若季节变化,反复出现喷嚏,鼻痒,流清涕——多属于气虚、阳虚之体,易受风邪袭扰所致。

(十)肠鸣

定义: 指腹中胃肠蠕动所产生的声响。在正常情况下,肠鸣声低弱而和缓,一般难以直接闻及。而当腹中气机不利,导致胃肠中水气相搏发出的声响,则可闻及。

临床意义: 临床根据肠鸣发生的频率、强度、音调等,结合进食、是否暖气、呕吐与排便等情况加以辨别。当肠道传导失常或阻塞不通时,则肠鸣声高亢而频急,或肠鸣音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1.肠鸣增多

表现及意义:

①振水声:

定义: 脘腹部鸣响如囊裹浆,漉漉有声者,行走或推抚脘部时,其声下移者,称为振水声。

意义: 若是饮水过后出现多属正常,若非饮水而常闻及此声者,多为水饮留聚于胃,为中焦气机阻遏所致。

②鸣响在脘腹,如饥肠辘辘,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为中气不足,胃肠虚寒。

③肠鸣高亢而频急,脘腹痞满,大便泄泻——多为感受风寒湿邪,胃肠气机紊乱所致。

④若伴有腹痛,便急难忍,腹泻,或水样便,或伴见呕吐者——属饮食不洁。

⑤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胸胁满闷不舒者——为肝脾不调。

2.肠鸣稀少

病因病机: 肠鸣稀少多因肠道传导功能障碍所致。可因实热蕴结肠胃,肠道气机受阻;肝脾不调,气机郁滞,肠道腑气欠通;脾肺气虚,肠道虚弱,传导无力;阴寒凝滞,气机闭阻,肠道不通等所致。

表现: 肠鸣音完全消失,脘腹部胀满疼痛拒按。

意义: 属肠道气滞不通之重证,可见于肠痹或肠结等病。



      一、病体之气

嗅气味

定义: 嗅气味,是指嗅辨患者身体气味与病室气味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病机: 由于邪气侵扰,气血运行失常,脏腑机能失调,秽浊排除不利,产生腐浊之气。

意义: 体气、口气、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异常、一般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气味偏淡或微有腥臭者,多属虚寒。故嗅气味可以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

病体之气

(一)口气

定义: 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便秘及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

表现及意义:

①口气酸臭,兼见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者——多属食积胃肠。

②口气臭秽者——多属胃热。

③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者——多是内有溃腐脓疡。

④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

(二)汗气

定义: 患者随汗出而散发出的气味。

表现及意义:

①汗出腥膻,多见于风温、湿温、热病——是风湿热邪久蕴皮肤,津液受到蒸变或汗后衣物不洁所致。

②汗出腥臭,多见于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所致。

③腋下随汗散发阵阵臊臭气味者——是湿热内蕴所致,可见于狐臭。

(三)痰涕之气

生理: 人体排出少量痰和涕,无异常气味。

表现及意义:

①咳吐痰涎清稀量多,无特异气味——属寒证。

②咳痰黄稠味腥者——是肺热壅盛所致。

③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者,多属肺痈——为热毒炽盛所致。

④鼻流浊涕腥秽如鱼脑者——为鼻渊。

⑤鼻流清涕无气味者——为外感风寒。

(四)呕吐物之气

表现及意义:

①呕吐物清稀无臭味者——多属胃寒。

②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胃热。

③呕吐未消化食物,气味酸腐者——食积。

④呕吐脓血而腥臭者——内有痈疡。

(五)排泄物之气

内容: 包括二便及妇女经、带等的异常气味。

表现及意义:

①大便臭秽难闻者——多为肠中郁热。

②大便溏泄而腥者——多属脾胃虚寒。

③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伤食。

④小便黄赤混浊,臊臭异常者——多属膀胱湿热。

⑤尿液若散发出烂苹果样气味者——多属消渴病后期。

⑥妇女月经臭秽者——多属热证。

⑦经血味腥者——多属寒证。

⑧带下臭秽而黄稠者——多属湿热。

⑨带下腥臭而清稀者——多属寒湿。

⑩崩漏或带下奇臭,兼见颜色异常者,应进一步检查,以判别是否为癌症所致。



     二、病室之气

表现及意义:

①病室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类疾病。

②病室有血腥味——多患失血证。

③病室有腐臭气——多患溃腐疮疡。

④病室尸臭——多为脏腑衰败,病情重笃。

⑤病室有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患者。

⑥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重症消渴病患者。

⑦病室有蒜臭味——多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





     一、问诊的意义

定义: 问诊是医患之间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的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在疾病诊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难经·六十一难》称之为“问而知之谓之工”。

意义:

1.获取的病情资料比较全面

2.有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断

3.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



二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问诊的方法

1.抓住重点,全面询问

2.边问边辨,问辨结合

(二)问诊的注意事项

1.诊室安静适宜

2.态度和蔼认真

3.语言通俗易懂

4.避免诱导或暗示

5.分清主次缓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