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闻诊知识点总汇

 金坛区 2019-06-25

闻 诊

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健康状况,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辨患者的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暖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包括嗅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及病室的气味。人体的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辨别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以判断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诊病、辨证提供依据。

    闻诊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颇受历代医家重视,正如《难经·六十一难》所言:“闻而知之谓之圣。”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根据患者发出的声音来测知内在病变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以五音、五声应五脏的理论;《素问·脉要精微论》以声音、语言、呼吸等来判断疾病过程中正邪盛衰状态。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以患者的语言、咳嗽、喘息、呕吐、呃逆、肠鸣、呻吟等作为闻诊的主要内容。后世医家又将病体气味及病室气味等列入闻诊范围,从而使闻诊从耳听扩展到鼻嗅,使闻诊的内容得以不断丰富。正如清代王秉衡日:“闻字虽从耳,但四诊之闻,不专主于听声也。”

一.听声音

    听声音是指听辨患者语声、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声响,以判断脏腑功能与病变性质的诊病方法。

    声音的发出,大多是肺、喉、会厌、舌、齿、唇、鼻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肺主气,司呼吸,气动则有声,故肺为发声的动力。喉是发声机关,声由喉出,其余部分则对声音起协调作用。此外,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必由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则能发出声音;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神志,言语发声受心神支配等,均与发声有关。而肠鸣之声则与胃的和降及肠的传导相关。因此,听辨声音不仅可以诊察发音器官的病变,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进一步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四诊抉微》曾说:“听声审音,可察盛衰存亡。”并指出:“声应于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即强调了听声音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一、正常声音

    正常声音是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又称“常声”。正常声音具有发声自然,声调和畅,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等特点。此为气血充盈,发音器官和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但是,由于年龄、性别及禀赋之不同,正常人的声音也有差异,一般男性多声低而浊,女性多声高而清,儿童则声音尖利清脆,老年人则声音多浑厚而低沉,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其个性特征。此外,语声的变化亦与情志有关,如喜时发声多欢悦,怒时发声多忿厉而急,悲哀时发声多悲惨而断续,快乐时发声多舒畅而和缓,敬则发声多正直而严肃,爱则发声多温柔等,这些因一时情感触动而发的声音,也属于正常范围,与疾病无关。

二、病变声音

    病变声音是指疾病反映在语声、语言及人体其他声响方面的变化,除正常生理变化和个体差异外的声音,均属病变声音。听病变声音的内容主要包括听辨患者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暖气、太息、喷嚏、肠鸣等。

(一)发声

    主要听患者在病变过程中说话的声音及呻吟、惊呼等异常声响。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判断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发声的辨别要注意语声的有无,语调的高低、强弱、清浊、锐钝,以及有无异常声响,以供辨证参考。一般而言,凡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功能亢奋的表现;语声低微细弱,声音断续而懒言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多由禀赋不足,气血虚损所致。

    1.语声重浊:语声重浊是指发出的声音沉闷而不清晰或似有鼻音,又称声重。多为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鼻窍不利。

    2.音哑与失音:语声嘶哑者为音哑,语而无声者为失音,古称为“喑”。两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前者病轻,后者病重。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气不宣,清肃失司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或肺气不足,津亏肺损,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若久病重病,突现语声嘶哑,多是脏气将绝之危象。暴怒喊叫或持续高声宣讲,耗气伤阴,咽喉失润,亦可导致音哑或失音。妇女妊娠后期出现音哑或失音者,称为妊娠失音,古称“子喑”,多因胞胎阻碍肾之络脉,肾精不能上荣于咽喉所致,一般分娩后即愈。

    此外,应注意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失音是神志清楚而不能发出声音,即“语而无声”;失语为神志清晰,虽能发出声音,但表达障碍而言语难成,或语不成句,即“有声而无语”,多见于中风或脑外伤之后遗症。

    3.惊呼:惊呼是指患者突然发出的惊叫声。其声尖锐,表情惊恐者,多为剧痛或惊恐所致。小儿阵发惊呼,多为受惊。成人发出惊呼,除惊恐外,多属剧痛,或精神失常。

(二)语言

    主要是听辨患者语言的表达与应答能力有无异常、吐字的清晰程度等。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常见有以下几种。

    1.谵语: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即《伤寒论》所言“实则谵语”。见于外感热病,温病邪人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2.郑声:郑声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故《伤寒论》谓“虚则郑声”。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3.独语:独语是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多见于癫病、郁病。

    4.错语:错语是指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说后自知言错。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浊、瘀血、气郁等阻碍心神所致。

    5.狂言:狂言是指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神明所致。多属阳证、实证,多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等。

    6.语謇:语謇是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或吐字不清。因习惯而成者,称为口吃,不属病态。病中语言謇涩,每与舌强并见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三)呼吸

    闻呼吸是诊察患者呼吸的快慢、是否均匀通畅,以及气息的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等。一般有病而呼吸正常,是形病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呼吸气粗,疾出疾入者,多属实证;呼吸气微,徐出徐人者,多属虚证。

    1.: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难以平卧。其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临床有虚实之分。

    发作急骤,呼吸深长,声高息粗,惟以呼出为快,形体强壮,脉实有力者,为实喘。多为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痰饮停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或水气凌心射肺所致。

    发病缓慢,声低气怯,息短不续,动则喘甚,惟以深吸为快,形体赢弱,脉虚无力者,为虚喘。多为肺气不足,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所致。

    2.:哮是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而诱发;也可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等而诱发。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哮喘》说:“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所以常并称为哮喘。

    3.短气:短气是指呼吸气急短促,气短不足以息,数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喉中无痰鸣音。短气有虚实之别,虚证短气,兼有形瘦神疲,声低息微等,多因体质虚弱或元气亏损所致;实证短气,常兼有呼吸声粗,或胸部窒闷,或胸腹胀满等,多因痰饮、胃肠积滞、气滞或瘀阻所致。

    4.少气:少气是指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少气又称气微,主诸虚

劳损,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5.鼻鼾:鼻鼾是指熟睡或昏迷时鼻喉发出的一种声响,是气道不利所发出的异常呼吸声。熟睡有鼾声,但又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多因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所致,老年人及体胖多痰者较常见。若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而鼾声不断者,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四)咳嗽

    咳嗽是指有气上升至喉咙,声道关闭,突然开放发出的一种“咳一咳”声音。多因六淫外邪袭肺、内伤损肺,或有害气体刺激等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多见于肺系疾病,然而其他脏腑病变亦可影响肺而引起。故《素问·咳论》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古人将其分为三种,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临床上首先应分辨咳声和痰的色、量、质变化,以及发病时间、病史及兼症等,以鉴别病证的寒热虚实。

    咳声重浊沉闷,多属实证,多因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所致。

    咳声轻清低微,多属虚证,多因久病耗伤肺气,失于宣降所致。

    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塞不通,多因风寒袭肺,肺失宣降所致。

    咳嗽声高响亮,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多属热证,多因热邪犯肺,灼伤肺津所致。

    咳嗽痰多,易于咯出,多因痰浊阻肺所致。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所致。

    咳呈阵发,连续不断,咳止时常有鸡鸣样回声,称为顿咳。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又称“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喉中有白膜生长,擦破流血,随之复生,是时行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五)呕吐

    呕吐是指饮食物、痰涎等胃内容物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前人以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有物为呕吐。但临床上难以截然分开,故一般统称为呕吐。根据呕吐声音的强弱和吐势的缓急,可判断其寒热虚实。一般暴病多实,久病多虚。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呕吐,应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可做出准确的诊断。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常因脾胃阳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呕吐出黏稠黄水,或酸或苦者,多属实热证。常因邪热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或因脑髓有病等。

    呕吐酸腐味食物,多属伤食。多因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食滞胃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共同进餐者多人发生吐泻,可能为食物中毒。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

    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称为水逆。多因饮邪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六)呃逆

    呃逆是指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呃呃作响,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症状。呃逆俗称“打呃”,唐代以前称“哕”,是胃气上逆的表现。临床上根据呃声的高低强弱、间歇时间的长短不同,来判断病证的虚实寒热性质。

    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实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证。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无力者,属胃气衰败之危候。故《形色外诊简摩》说:“新病闻呃,非火即寒;久病闻呃,胃气欲绝也。”

突发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持续时间短暂,无其他病史及兼症者,多属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多因一时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一般为时短暂,不治自愈。

(七)嗳气

    暖气是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暖气俗称“打饱膈”,古称“噫”,是胃气上逆的表现。临床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可判断虚实寒热。

    暖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因宿食内停,属实证。

    暖气频作而响亮,暖气后脘腹胀减,暖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属实证。

    暖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症减者,多为寒邪犯胃,或为胃阳亏虚。

    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食少纳呆者,为脾胃虚弱,属虚证。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之人。

    饱食或喝碳酸饮料之后,偶有暖气,无其他兼症者,不属病态。

(八)太息

    太息又称叹息,是指患者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多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的表现。

(九)喷嚏

    喷嚏是指肺气上逆于鼻而发出的声响。应注意喷嚏的次数及有无兼症。偶发喷嚏,不属病态。若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多因外感风寒,鼻窍不利之故,属表寒证。若季节变化,反复出现喷嚏,鼻痒,流清涕,多因气虚、阳虚之体,易受风邪袭扰所致。

(十)肠鸣

    肠鸣是指腹中胃肠蠕动所产生的声响。在正常情况下,肠鸣声低弱而和缓,一般难以直接闻及;而当腹中气机不利,导致胃肠中水气相搏发出的声响,则可闻及。

    临床根据肠鸣发生的频率、强度、音调等,结合进食、是否暖气、呕吐与排便等情况加以辨别。

    1.肠鸣增多:脘腹部鸣响如囊裹浆,辘辘有声,行走或推抚脘部时,其声下移者,称为振水声。若是饮水过后出现多属正常;若非饮水而常见此声者,多为水饮留聚于胃,为中焦气机阻遏所致。

    鸣响在脘腹,如饥肠辘辘,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中气不足,胃肠虚寒。故《灵枢·口问》说:“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肠鸣高亢而频急,脘腹痞满,大便泄泻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胃肠气机紊乱所致。若伴有腹痛,便急难忍,腹泻,或水样便,或伴见呕吐者,属饮食不洁。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胸胁满闷不舒者,为肝脾不调。

    2.肠鸣稀少:肠鸣稀少多因肠道传导功能障碍所致。可因实热蕴结肠胃,肠道气机受阻;肝脾不调,气机郁滞,肠道腑气欠通;脾肺气虚,肠道虚弱,传导无力;阴寒凝滞,气机闭阻,肠道不通等所致。

    肠鸣音完全消失,脘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者,多属肠道气滞不通之重证,可见于肠痹或肠结等病。

二.嗅气味

    嗅气味,是指嗅辨患者身体气味与病室气味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在疾病情况下,由于邪气扰,气血运行失常,脏腑机能失调,秽浊排除不利,产生腐浊之气,可表现出体气、口气、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异常。一般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气味偏淡或微有腥臭者,多属寒。因此,嗅气味可以了解病证的寒热虚实。

一、病体之气

    病体之气是指病体散发的各种异常气味,临床上除了医生直接闻及了解以外,还可通过询患者或陪诊者而获知。

(一)口气

    口气是指从口中散发出的异常气味。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散出。

    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便秘及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

    口气酸臭,兼见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者,多属食积胃肠。

    口气臭秽者,多属胃热。

    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者,多是内有溃腐脓疡。

    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

(二)汗气

    汗气是指患者随汗出而散发出的气味。

    汗出腥膻,多见于风温、湿温、热病,是风湿热邪久蕴皮肤,津液受到蒸变或汗后衣物不所致。

    汗出腥臭,多见于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所致。

    腋下随汗散发阵阵臊臭气味者,多为湿热内蕴所致,可见于狐臭。

 (三)痰涕之气

    正常状态下,人体排出少量痰和涕,无异常气味。

    咳吐痰涎清稀量多,无特异气味者,属寒证。

    咳痰黄稠味腥,是肺热壅盛所致。

    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者,多是肺痈,为热毒炽盛所致。

    鼻流浊涕,腥秽如鱼脑,为鼻渊。

    鼻流清涕无气味,多为外感风寒。

(四)呕吐物之气

    呕吐物清稀,无臭味,多属胃寒;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胃热。

    呕吐未消化食物,气味酸腐,为食积。

    呕吐脓血而腥臭,多为内有痈疡。

(五)排泄物之气

    排泄物之气包括二便及妇女经、带等的异常气味,应结合望诊、问诊综合判断。  

    大便臭秽难闻者,多为肠中郁热;大便溏泄而腥者,多属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为伤食。

    小便黄赤混浊,臊臭异常者,多属膀胱湿热;尿液若散发出烂苹果样气味者,多属消渴病后期。

    妇女月经臭秽者,多属热证;经血味腥者,下腥臭而清稀者,多属寒湿。崩漏或带下奇臭,为癌症所致。多属寒证。带下臭秽而黄稠者,多属湿热;带兼见颜色异常者,应进一步检查,以判别是否为癌症所致。

二、病室之气   

    病室之气是由病体本身或排泄物、分泌物散发而形成。气味从病体发展到充斥病室,说明病情危重。临床上通过嗅病室气味,可作为推断病情及诊断特殊疾病的参考。

    病室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类疾病。戴天章《广瘟疫论·辨气》说:“瘟疫气从中蒸达于外,病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

    病室有血腥味,多为失血证。

    病室有腐臭气,多患溃腐疮疡。

    病室尸臭,多为脏腑衰败,病情重笃。

    病室有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

    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重症消渴病。

    病室有蒜臭味,多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

·  本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