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EJM论文背后的故事:跟踪40年,终于发现这种家族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8-12-18

汤楚伊

Emergency Department, Zealand University Hospital, Denmark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心脏科医生都能阅读一下11月我们刚刚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这篇文章。或许你们都会回想起以前遇到过有相同心电图曲线的患者,并思考你的特殊患者是不是患有这项新发现的心脏病。”

——Henning Bundgaard博士


19世纪后半叶以来,医生通过识别特定的心电图曲线模式,已经确定了几种典型的心脏遗传疾病,比如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BrS)、早复极综合征(ERS)、短QT综合征(SQTS)等。自2000年发现短QT综合征以来,一直未再发现新的心脏病。直到2018年,由Henning Bundgaard博士领导的丹麦团队发现了家族性ST段压低综合征。


Henning Bundgaard博士,丹麦国家医院遗传性心脏病组负责人


Bundgaard等通过对来自三个不同国家的五个不相关家族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成人家族性ST段压低综合征。其临床特征表现出相当一致性的心电图改变,即伴有显著的、持续的、非缺血性ST段压低(见图1),甚至可以发展为心房纤颤和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在老年人中)某种程度的左心室功能障碍。目前研究人员对这种新疾病的了解仍然有限,在未找到致病基因之前,Henning医生所在的丹麦国家医院心脏科使用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规手段来治疗该病患者,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植入ICD或消融治疗。他强调目前的治疗方法效果尚可,但并不能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图一:罹患家族性ST段压低综合征的家系A中原发病患的心电图特征

在家系A中,原发病患的12导联心电图,记录在63岁,显示心房节律;I、II、aVL、aVF和V2至V6导联中向上凹陷的ST段压低;aVR导联中的ST段抬高。在ST段的上升部分观察到切迹。

来源:N Engl J Med 2018; 379:1983-5


Bundgaard团队提出了这种新型成人家族性ST段压低综合征 * 的建议诊断标准:

  1. 在J点之后80 ms,至少7个导联中出现不明原因 ¤ 的向上凹陷的ST段压低≥0.1 mV #;

  2. aVR中ST段抬高≥0.1 mV;

  3. 心电图不会恢复正常模式,且持续保持其异常改变 §;

  4.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存在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晕厥、 心源性猝死后幸存(aborted sudden cardiac death)或者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 已排除ST段压低的已知病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受累的疾病包括心肌病、心肌肥厚、心肌劳损、心肌炎、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体温过低或药物(包括地高辛)反应。受影响的个体可能存在轻度左心室功能降低。

# 可能存在ST段上升部分的切迹。

§ 运动期间可能发生ST段压低的加重。


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故事开始于40年前……

(原文以丹麦语首发于)

https:///krop-sundhed/dansk-laege-opdager-hidtil-ukendt-arvelig-hjertesygdom


一名患者的口述

患者,Knud Sandager,现年75岁


“40年前,我那时没有任何症状。机缘巧合之下,接受了心电图检查,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心电图。当时那位心脏科医生看着结果略微迟疑了一下。然后他又多拉了几张心电图,但仍然看不出我的问题在哪里。”


“几天后,医生打电话告诉我心电图机器有问题,让我再做一次。检查完成后,他终于发现不是机器的问题,而是我的心脏有问题。”


“虽然他知道我的心电图异于常人,却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异常的波浪线。”


“之后的几年,我定期回去复诊,那位医生诊断我为轻微心肌梗死。即便如此,他常常对着我的心电图报告一脸茫然,好像他对自己的诊断缺乏信心。”


“有一次他下定决心,将我转给另一位心脏科医生,征询‘第二诊疗意见’,并做了心电图。不幸的是,第二位心脏科医生也无法读懂我的心电图,即便当时我没有任何症状,但是他认为我处于一种相当棘手的状况中。”


“之后,我的心电图报告被转发给第三、四、五……位心脏科医生,显然没有一位能解释心电图上发生了什么,他们给出的诊断是’心脏结构异常’。”


“55岁之后,我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单单因为心脏电除颤就住院13次!更糟糕的是,我还被查出房颤。”


“直到2006年,我因为心脏骤停被送往哥本哈根国家医院,遇到了那儿的心脏病专家Henning Bundgaard博士。”


心脏科医生的口述

Henning Bundgaard,医学博士,丹麦国家医院的教授兼心脏科医师,丹麦国家医院遗传性心脏病组负责人


“当我第一次看到Sandager先生的心电图时,就好像发现了一片新大陆。”


“他心电图上的图形看起来非常奇特,与我们之前的任何疾病都不匹配,我的直觉告诉我,不能放过它!我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我们突发奇想,邀请Sandager的家人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几位家人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心电图模式!我们高度怀疑这可能是某种遗传性的心脏病。”


“我带着这几份心电图参加了一些国际会议,希望能够借机向其他同行咨询他们的意见。让人失望的是,没有一位心脏病专家见过这样的图形。”


“可是很快,不断有好消息从其他国家传来。先是一位来自荷兰的医生致电我们,然后是一位来自牛津大学的医生,他们也都发现了几个家族的若干成员有相似的心电图改变。当看到这些来自荷兰和英国患者们的心电图时,我十分确信,他们的问题与Sandager的相同。”


“这些心电图不具备由其他心脏病引起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看到的模式,然而,他们的临床症状却相似。所以这种新的心脏病无法单凭临床症状区分于其他心脏病,唯独患者的心电图模式完全不同。”


“我们由此大胆预测,这是一种新型家族性心脏病的心电图特征,并且此前从未有人对它进行过描述。”


“我与来自丹麦国家医院、Herlev医院、DTU和哥本哈根大学的同事,以及牛津和阿姆斯特丹的研究人员一起进行了此项研究,并确定了这种最新疾病的诊断标准。这让我们非常兴奋!”


“唯一遗憾的是,即便我们非常努力试图利用Computerome(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数据超级计算机之一)找到这项新型心脏病的致病基因。但是,一无所获。”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心脏科医生都能阅读一下11月1日我们刚刚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这篇文章。或许你们都会回想起以前遇到过有相同心电图曲线的患者,并思考你的特殊患者是不是患有这个新疾病。”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在三个不同国家发现了五个患病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疾病很罕见 。刚开始它可能完全没有临床症状或表现轻微,但是它也可能迅速进展甚至危及生命,这是相当凶险的。”


“如果我们能发现更多患者,就能更多地了解这种疾病,以便进行后续研究,推动对致病基因的搜寻。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开发出治疗方法,来预防该病及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对那些年轻患者来说,这尤为重要,我们希望他们能避免终身药物治疗和反复进行心脏除颤。”


后记

这项疾病的发现意义非凡,它可以帮助解释一些原因未明的心脏性猝死病例


心脏性猝死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之一。201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丹麦人1至49岁年龄组中有7849人死亡,893例死亡原因是突发性心脏病(占比11%)[1] 。通常医生都无法找到导致死亡的致命病因,新的家族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发现可以为那些原因未明的心脏性猝死提供更多的启示。


此项新的家族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最令人不安的是,起初患者可能会完全没有临床症状,但是疾病进展相当险恶。从此研究中五个家庭的病例可见,一旦出现心房颤动、心律紊乱、心脏泵减少和心脏骤停,会产生致命的后果。而目前为止,只能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性变化才能发现该病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Risgaard B., Winkel B.G., Jabbari R., et al. Burde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ersons aged 1 to 49 years: nationwide study in Denmark.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4;7:205–11.

版权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