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爬虫爱书 2018-12-19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直 译 :

民之饥,(人民之所以饥饿,)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由于上层吸食的税赋太多,)

是以饥。(所以人民才受饥挨饿。)

民之难治,(人民之所以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由于上层强行作为的结果,)

是以难治。(所以人民才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人民之所以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由于上层奢求生活的优厚,)

是以轻死。(所以导致人民轻易死亡。)

夫唯无以生为者,(只要不是为了产生而去作为的,)

是贤于贵生。(那是胜过一切最好的产生。)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之所以轻死,是由于上等阶层求取生活的优厚,所以才导致人民轻易死亡。

从古至今,利益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丰碑,始终屹立在人们生活的首要位置上。尤其对于昏庸无能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更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只要有机可乘,有利可图,他们就会不惜一切手段暴敛横征,用来满足自己穷奢极侈的享乐生活。屈居在生活底层的人民,在统治者的驱使和掠夺之下,理所当然就成了弱肉强食的牺牲品。人为的灾祸,策动的战争,是他们贪婪的面孔原形毕露的佐证。人民只能在统治者丰厚的奉养中,为统治者轻身殉义,草率地付出生命代价。

站上道性的高度来看,这个主导自我的妄心,在物欲的强烈诱惑下不断追求生活的享受,争取获得财物的富足。它要利用这个身体去创建所谓的事业,成就所谓的理想,试图在财富上寄托精神,达成价值的如愿期望。殊不知,操劳费力,历经千辛万苦,甚至冒性命之忧,到了最后可能什么也没得到,白白错失了一生的大好时光。人生命的意义就这样被贪心所断送,似鸿毛轻轻飘落。

享不完的受用到底是什么?找不尽的感觉究竟为何物?除了这一念妄心,再也没有别的!单单为了生活而生存的生命,形同虚设,死不足惜。

只要不是为了产生而去作为的,是胜过一切最好的产生。

这一句里的“生”有两种含意,既能当产生、生出讲,也能解释成生活、生存、生计。它的另一层意思是:只有不是为了生活的优裕而去作为的人,才是胜过任何最好的生活。

所有人几乎都在为了达到优裕的生活条件尽力所为。每个人都想过得更好,实在讲,这一点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拿到任何地方都说得过去。问题是,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什么叫利什么叫害,然后还要知道该怎样去追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如何确保人生的道路不出偏差,不昏头蒙脑栽跟头。

尽管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对错,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真理还是显而易见的。人生就像一条路,有两个正好相反的方向,最后将会走向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求生即是求死,求好就是求坏,求乐即是求苦,求福就是求祸。所求皆苦,无求乃安。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全都具有负阴抱阳的两面性,只要还在所求,必定会落入矛盾中,受到对立的双重逼迫。

不以生为,就无有灭随。人的生活越优裕,累积的苦就越多,将来消起来就越困难。产生时越喜欢,灭去时越悲伤,这些都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深幽理论。由此可以看出,圣人正好揭秘了人们生活的苦心,要求人们,只有不追求胜过任何追求,唯独不产生超出一切产生。

这一句与第七十二章中的“无厌其所生”讲的是同一种道理,但说法正好相反。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本章总结

本章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人的生活现状,并且指出了造成这三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老子也教导人们怎样才是改变这些现象的最好方法,而且还进一步强调了这是高于所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行之法。

说人民饥,并不是真的在指人民饥饿,而是老子用饥来影射人们对财富的贪心如饥似渴,对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仿佛在忍饥挨饿,饱受折磨。由于人们自身的奢求太多,对生活的企盼太高,对金钱的消费太大,对衣食住行的享用太过,从而形成了人生无法满足的饥饿势态。另外,人们饥的不完全是身体,更是空虚的灵魂,欠缺的智慧,流失的性德,以及正在四下乞讨、寻找慰藉的精神。

说人民难治,何曾是专指人难治?实际上说的是抵挡不住的种种诱惑,将人心牵上贼船,使人们在名利的唆使之下,不计种种后果,不惜一切代价,倾其所能去实现自身的奢望,达到贪著的目的。贼船上去容易下来难,人心一旦被套上妄为的枷锁,就会被牢牢地牵制在其中,欲弃不舍,欲罢不能。这时,人的行动就如同染上了顽固的牛皮癣一样,不挠感觉痒,挠了觉得痛。

说人民轻死,也不见得指人真的在轻易死亡,而是指人心长期沦落在沉浮中,心念在不断相续之间一次又一次品味着成功的欢乐,一番又一番饱尝着失落的痛苦。一个希望的诞生就如同一次生命的开始,一个绝望的降临又好比一场命运的结束。人们在求取生活优厚的激励之下,就这样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地永远重复着千古不变的追逐情结。唯一冤枉的是,仅仅为了这一念的愉悦,人们却要付出千生万死的情感,疲于千奇百怪的互动。

作为本身就是一种产生,不为了产生而去作为似乎讲不通,这就需要转换角度、改变方式来认识它。不为了产生的作为,是对一切有可能产生的事物进行的预防,也是对已经出现的事情作出的妥善处理,避免枯木残枝再发新芽。正是因为人还活在欲望的反复当中,所以,这种作为还必须继续坚持下去,直到这颗心彻底风平浪静为止。使其不为,超过所有的作为,令其不生,胜过最好的产生,这就是真正的无为之为,不生之生。人的永恒生命,从这里开始得到初步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