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万三为建南京贡献巨大《明史》为何没给他立传?原来是个假典型

 老黄说史 2018-12-19

朱元璋称帝前沈万三就已去世,万三蹄的传说为什么仍有人相信?沈万三为建南京城贡献巨大《明史》为何没给他立传?原来是假典型。

在民间传说中,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沈万三是个富可敌国的大富商,甚至还有“聚宝盆”相伴左右,被后世之人奉为活财神。并且,有关史料中还记载了他曾出巨资帮助朱元璋兴建南京城,后来因为一句要“出资劳军”的马屁拍歪了,最终落得个家产被抄、发配云南、老死异乡的凄惨下场。甚至在朱沈二人的交往过程中,机智的沈万三为了避祸,还发明了一道流传至今的江浙名菜“万三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历史存在吗?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时人又称三秀。相传,朱元璋定都南京(当时为应天府)时,对原有城池进行了重修,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沈万三出巨资资助朱元璋,负责修筑聚宝门至水西门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相关工程。他不仅延请一流的营造匠师,还整天在工地上督促进度,检查质量。施工过程中,虽然受到来自官方监理人员的干扰与揩油,沈万三依然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长城任务。

沈万三的这一功劳,只见诸《明史·列传第一 后妃一》:“吴兴富民沈秀(即沈万三)者,助筑都城三之一。”《明史》给沈万三加上这一戏码的目的,在于紧接其后的命运,因为他为了讨好朱元璋,竟然提出要出资犒军,这下把朱元璋给惹恼了,直接要杀了他,最后还是马皇后出马,才救了沈万三一条小命。

沈万三帮助朱元璋修城后,“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明史·列传第一 后妃一》)。”

这就是正史中沈万三的登场与谢幕。真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个故事中,沈万三只是个背景,《明史》的作者其实想传达的是另一个目的,那就是透过马皇后的善谏来凸显朱元璋的嗜杀。因为,这样的故事,在马皇后传中并不是孤例,《明史》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好几件: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
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
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

这一系列事件中,都表现了朱无璋冲动好杀之性,正是因为有了马皇后的规劝,朱元璋才少犯了许多任性而为的过错。这一切看似是为了“褒马抑朱”,其本义是让后世看清朱元璋的本性。因为,《明史》是清人修的,带着观点作文,是很大正常的。

上文中的李文忠、宋濂等人,《明史》都有传,为南京城的重建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沈万三,《明史》为何没有给他立传?因为,沈万三筑城之举并不存在,朱元璋称帝前,他就已经去世了,《明史》作者不会傻到去为一个“假典型”立传的。

传说当不得真,正史说的,也并不见得就一定正确。《明史》为清人编撰,出于政治目的抹黑明朝的文字随处可见。其实,依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沈万三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于元朝,死于元朝。

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里说,“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编纂者的史料来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写的《吴江志》。莫家和沈家是儿女亲家,莫旦说的话,《吴江县志》的编纂者不能不信。

莫旦是成化乙酉年(1465年)举人,卒业太学,后为浙江新昌训导。成化九年(1473年)迁南京国子监学正。不久,要求归乡,平生著作甚多,著有《鲈乡集》、《贞孝录》、《松陵志》。他考据掌故,搜集旧闻,积30年纂成《吴江志》,于弘治元年(1488年)刊行。另外还编写《吴江续志》、《新昌志》、《嘉鱼志》、《石湖志》及《学业须知》等,是当时有名的方志专家。

虽然有亲戚的证言,但钦定的正史已经出版发行,《吴江县志》的编纂者们也不敢随便推翻,为了尊重史实,他们也打了个擦边球,在沈万三的事迹后面加上一段注释:“莫旦说张士诚占领吴会的时候沈万三早已经死了,但《明史》里又说沈万三帮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请求犒劳军队,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谁对谁错,我们也搞不清楚。”

一个在朱元璋称帝前就去世的商人,是不可能与朱元璋同桌聚餐的,所谓的“万三蹄”只不过电视与商家的演义之词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