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病机: 寒热进退 (2)

 中医药方便 2018-12-19

寒热统一在阴阳之中,若想判断疾病的阴阳性质,就要首先辨析寒热,对寒热的判断就可以定位疾病的阴阳属性。


《伤寒论》: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比对发热与恶寒,若发热并见恶寒,则病为阳,恶寒而不发热,则病为阴,这是判断有寒热表现的疾病阴阳性质的总纲。


寒热的变化又是阴阳盛衰的具体表现,阴阳之性,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往有余从之。


在系统内,阴阳是相对平衡的,阳多则阴少,阴多则阳少,相互对立统一又相互制约。


《灵枢·刺节真邪》:

“阳盛者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所以,热可以因为阳盛,也可因为阴虚,寒可以为阴盛,也可以因为阳虚。


《素问·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此来概括寒热病机所产生的症候,此处阴阳所指各有不同,阴阳的虚是指正气虚,阴阳的盛是指邪气盛,则寒热的虚实也不尽同,有虚寒、虚热,有寒实、实热之异。感受外来的阳邪,或感受外来的阴邪而化热、或五志化火也就使机能亢进则为阳盛,相对的正气的阴气就要病了,会导致津液或阴精的不足,口渴喜饮,便干尿赤等都是。


◆阳邪导致热性的病变,则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而脉数大。


◆外感阴邪,或正阳不足即可为寒,机能低下则为阴盛,阴盛则阳气不足而脘腹冷痛、尿清便溏,恶寒、喜暖、口润不渴,舌淡苔白而脉紧弦。


◆阴虚、阳虚为正气之虚,阴虚阳虚的寒热变化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出现阴阳俱虚甚至亡阴亡阳的病机。


◆阴损及阳,则可兼见虚寒的症候,阳损及阴,亦可出现虚热的症候,阴阳俱虚可发生阴竭阳脱,阴竭阳无所附而飞越,则出现大汗淋漓,汗出而冷,面赤如妆,脉大无根或脉细欲绝的症候。


◆阳虚则阴无以生化而源泉枯竭,出现汗出如油而粘,肌肤热,手足温,脉细而数或数大无根的症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危亡立现。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