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九:要提高辨析信息的能力

 江山携手 2018-12-22

                                        要提高辨析信息的能力

·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九

·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写作能使人获得愉快,也能让人变得聪明。作文的过程必然是思维的过程。如果作文没有了问题意识,没有了来自思维的灵感,没有了自我表达的激情,那的确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以议论文为例,立论和论证,无一不靠积极思维,需要理智和聪慧。对一则材料或是一个问题,如果能不断地问出“为什么”,不仅有可能产生有价值的思想,也能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积累可贵的人生经验。

    20多年前一次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材料来自当时的两则新闻报道,编成文题时作了压缩。

    ╳╳市消防支队全体官兵学英雄,见行动。他们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利益出生入死,在所不辞。一年来,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他们紧急出动800多次……受到群众的好评。

    ╳╳市公安局民警╳╳╳在多年的反扒工作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仅去年一年时间,他就在公共汽车上抓到4400名小偷。

    对此你有什么见解?你将发表什么样的观点?

    那次考试,约有一半学生文章的立意是“向英雄学习”、“学英雄,见行动”,骑驴下坡,观点现成,就事论事,流于一般;虽然作为考试作文降低难度,当时也并不影响评分,虽然过于简单的判断也让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敏锐地发现“材料有问题”,这些学生并不因为材料来自“新闻报道”而全盘接受(20多年前,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刊的正面宣传),他们质疑:“消防,应以‘防’为主,而不是焦头烂额地灭火;这个城市的消防部门是该表扬,还是该批评?”“一个城市的小偷竟然会有那么多!这个城市的治安有问题。”——学生对世事敏感,能以独立的视角全面地观察事物,这样的立论和论述体现了分析思考问题的深度,从这里能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

    那次考试结束后,有教师说:“你们出作文题真大胆,打中写作教学的软肋了。”学生则说:“以后不能顺竿子爬,要多动脑筋了。”说“大胆”,指的是注意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从新闻材料中辨析真伪,说真话,说实话;让他们辨析“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的思维模式,看到了好大喜功顾此失彼的宣传病。说“多动脑筋”,可能还在于启发学生懂得独立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提高辨别能力,引导他们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道挑战传统思维模式的作文题,引发了学生对以往作文经验的反思。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这次写作经历,也能开启他的思维。此后我们常在作文中看到学生用新闻例证来说明问题,如新闻中列举某某社区清洁环境卫生,“一次就清理垃圾一百多吨,拉了30多卡车”;又如,对“某市扫黄打非战果辉煌”,以及“终于铲除了这个为害一方十多年的犯罪团伙”,等等,学生就能比较理性客观地作出分析。

    经常地用这样的材料让他们去辨析,启发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学会“深入地思考问题”,而不是浅尝辄止;让他们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让自己的思维习惯地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上。——这样的启发和引导,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含量,使之看问题既有深度,也有高度,而不是人云亦云,只会简单地复制演绎他人的观点。机械模仿,简单复制,是“大脑印刷术”,不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以那种模式复制出来的作文是没有价值的。

    20多年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宣传报道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可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新闻仍然大量地出现在生活中,一些错误的宣传观念也没有得到纠正,学生生活在社会,错误的信息不经大脑过滤,全盘接受,积久必定会形成错误的思维,而到他的思维定型的时期,想要纠正已经很困难。

    我们可以在班集体中看到这样的现象:从学科考试得分看,一些学生并没有优势,然而这些学生读书多,善于思考,逻辑推理的能力强,能够根据逻辑分析,根据经验,推断出事物可能的发展,从而作出有价值的判断。我在教学中多次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和判断能力远远超过一些教师。比如,有教师说起“我国银行人均储蓄达到××万元”,学生立刻就能直接指出这个数字根本不可能,是因为“中国还有七八亿农村人口”,“部分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他们对有关“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医疗保险”的相关数据很关注,因为他很想作出判断。他们还能从事物的本源上去分析原因。前年关于“中学能否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北京有位主张分科的高一学生寄来一篇作文,她毫不留情地批评专家的观点,立论有据,结尾是这样一段话:

    我也赞成给文科学生增设“理综”常识课程,给理科学生增设“文综”常识课程,从兴趣入手,从简单入手,从使用入手。用这样的方法提高综合素质,我个人认为比取消文理分科好得多。还有一点,近年来,学科间综合的趋势确实在增加,有些学科跨文理,有些学科边缘化,更有像地理这样的,明明高考算“文”,大学里又算“理”,搞得想学地理的学生很痛苦。面对这种具体问题,取消文理分科不是办法。我认为,可以考虑应在高中除文、理以外再分出一个综合科来,或是让学生从理、化、生、史、地、政中任选三门对自己今后发展有用的或感兴趣的,这样那些以后准备考跨学科的学生们痛苦会少一些。

    我看了这段议论有些惊讶,一位高一学生已能这样自然地说出“我认为”,这样的素质来自她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她坦诚地宣布自己的观点,从这里也看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学会辨析信息,正确地判断,文章的思维含量高了,就不会满足于去简单地证明诸如“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知足常乐”和“不知足者常乐”之类的常识,他需要有些挑战,他有了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多的发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绝大多数表现在思维方面。经常地能关注外部,了解事物发展动态,可以更多地激活思维,启迪智慧;而固守书本,固守课堂,不关注社会,不接触外部事物,学生的思维很难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