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在求索的过程中,即使穷尽所有道路,也无法找到灵魂的极限:逻各斯就是如此之深。”

 阿里山图书馆 2018-12-22

              

“生出的东西都趋向于消失”
为了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箴言,我们必须试着弄明白三个词。首先,这种包含着“爱”(philein)一词的句子经常出现在赫拉克利特自己的作品中,也出现在悲剧作家们或希罗多德(Hérodote)的作品中。在这里“爱”(philein)这个词并非指情感,而是指一种自然的或习惯性的趋向,或一种必然发生或经常发生的过程。

那么,据说它“有一种隐藏的趋向”或者说“习惯于隐藏”,这讨论的究竟是什么主题呢?该主题就是phusis,这个词在赫拉克利特的时代有非常丰富的含义,但肯定不是指整个自然或者现象的原理。在当时,它主要由两种含义:一方面,它可能指每一个事物的组成或本性,另一方面,它可能指一个事物的实现过程、创生过程、显现过程或发展过程。

第一种含义可见于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比如他宣称自己的方法是依照每一个事物的本性来划分事物。从赫拉克利特的学说来看,这可能意指在划分每一个事物的同时,揭示其内部固有的那些对立面的一致。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phusis,我们可能会推测“隐藏”指的是难以发现每一个事物的固有本性。在赫拉克利特那里,kruptein或kruptesthai可能有“瞒着不被认识”之意。因此,这句箴言很可能有以下含义:“自然(在某一事物的固有组成、固有力量或生命的意义上)爱隐藏,或者说不爱显明。”这种解释可以作两种具有细微差别的理解:一是说事物的本性难以理解,二是说事物的本性需要被隐藏起来,即智者必须将其隐藏起来。

        

恩培多克勒
然而,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是否不应该用第二种含义来理解这里的phusis,也就是将其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成一个或多个事物的显现或出生。这种含义在赫拉克利特的时代是存在的,最好的例子可见于恩培多克勒(Empédocle)的著作:“对于一切有死的事物而言,绝对没有出生[phusis],也没有终结,即令人憎恶的死亡,而只有混合以及混合物的区分,这就是人们所谓的phusis。”恩培多克勒的意思是,如果人们认为phusis一词指的是使某一事物开始存在的过程,那就错了:phusis是业已存在的事物的一种混合和区分过程。无论恩培多克勒提出的这个问题应当如何解决,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phusis这个词指的是使事物得以出现的过程。于是,赫拉克利特的箴言可能意指“出生和形成的过程趋向于自我隐藏”。我们仍然处在知识难题的语域之内,不妨将这一箴言与赫拉克利特的另一则箴言进行比较:“你在求索的过程中,即使穷尽所有道路,也无法找到灵魂的极限:逻各斯就是如此之深。”由这两句箴言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断,phusis等同于逻各斯,即等同于将对立面统一起来的话语。

尽管如此,我们似乎还得从一种完全不同的意义上来解释kruptesthai(掩埋)一词。曾经扣留奥德修斯(Odysseus)的著名山泽女神卡里普索(Calypso)便是“掩藏的女子”,亦即死亡女神。这种含义同时对应于掩埋尸体的泥土以及覆盖死者头部的面纱。比如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Hippolyte)中,正在为狂热的激情而惊骇不已的菲德拉(Phedre)请求奶妈掩藏起她的头。奶妈照办了,但接着又说:“我给你蒙上了面纱,但死亡何时会覆盖我的身体?”于是,死亡在这里显示为面纱、黑暗或阴云。我们已经看到,phusis可以指出生,而kruptesthai则可能引起消失或死亡。于是,我们有了生与死、出现与消失之间的对立,这句话可以完全符合赫拉克利特的整体精神,表现出一种对立的特点。

这里,我们再次有了两种可能的对立形式。首先,我们可以从一种主动的含义上去理解phusis和kruptesthai。由此可得出如下含义:“引起出生的东西也趋向于引起消失。”换句话说,使事物出生和使事物消失的是同一种力量。但我们也可以让这两个词取被动含义。正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phusis可以指形成过程的结果,从而可以指形成过程的最后出现的那种形态。于是我们箴言的意思是,“源于出生过程的东西都趋向于消失”,或者“凡出现的形态都趋向于消失”。

现在,我已经就这句神秘的箴言提出了五种可能的解释——这也说明理解赫拉克利特是多么困难:

每一事物的组成都趋向于隐藏(即难以认识)。
每一事物的组成都想被隐藏(即不想被揭示)。
起源趋向于隐藏自身(即事物的起源很难被认识)。
使事物出现的东西也趋向于使事物消失(即引起出生的东西也趋向于引起死亡)。
形态(或出现的东西)趋向于消失(即生出的东西想要死亡)。

最后两种译法可能最接近于赫拉克利特的原意,因为它们具有赫拉克利特思想典型的对立特征。现实即是如此,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彼此摧毁对方。例如,死即生,生即死:“朽即不朽,不朽即朽,此生于彼之死,彼死与此之生。”“他们一旦出生,就期待着活下去,从而注定会死,他们留下子女,造成更多死亡的命运。”“弓的名字是生(biós = bíos),它的作用却是死。”

这则箴言表达了面对变化的奥秘以及生与死的深刻同一性时的震惊。为何事物形成就是为了消失呢?每一个事物产生的过程不可避免也是毁灭的过程,生的运动也是死的运动,消失似乎必然蕴含在出现之中,或者蕴含在事物的产生过程之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马库斯·奥勒留(Marc Aurèle)说:“获得一种方法来沉思事物是如何相互转化的。观察每一个事物,想象它正处于溶解和转化的过程之中,正处于腐坏和被摧毁的过程之中。”许多事人后来重复了这种观点,比如里尔克(Rilke)歌颂“祝愿变化”,或者比贝斯科(Bibesco)公主,她在凝视一束紫罗兰时默想到死亡。蒙田也曾对这一奥秘做过惊人的表述:

你出生的第一天,在赋予你生活的同时,就把你一步步引向死亡。……你的生命不断营造的就是死亡。你活着时就在死亡之中了。……你活着时就是个要死的人。
 

选自《伊西斯的面纱》(法)皮埃尔·阿多 著 张卜天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题页设计原稿:德谟克利特与赫拉克利特》,1623黑色粉笔、黑色炭笔,11 X16.5cm,扬·凡·戈因(无界艺术Boundless Arts Collection藏)
     
《题页设计原稿:德谟克利特与赫拉克利特》是戈因众多作品中比较独特的一幅,创作于1623年,画家用极为简单的炭笔粗线条地呈现了类似鲁本斯画中的两个形象,德谟克利特与赫拉克利特,以全身像方式出现在画面中,他们立于桌台两端,以两种相反的方式审视处于画面中心的地球。

古罗马著名戏剧家琉善(Lucianus Samosatensis,约125-180年)在讽刺对话《拍卖哲学》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宙斯与赫尔墨斯要拍卖,最后决定出售两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of Abdera)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of Ephesus),前者不停地笑,而后者又不停地哭泣,买家无法抉择,拍卖终于流产。其后,笑的德谟克利特与哭的赫拉克利特的形象,渐渐流传后世,常出现在文人纸上,画家笔端。

秉持“万物流动”的赫拉克利特与坚信“原子论”的德谟克利特,一者悲观,一者乐观,形象对比极为鲜明。戈因同时代的著名巴洛克画家鲁本斯曾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这两个形象(《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1602,鲁本斯
 
赫拉克利特坚信运动及其秩序——时间,手持三角尺的他正以某种方式触及地球,触及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逻各斯。相对地,德谟克利特则凝神静观,似乎已经透过各种现象直抵那构成万物的永恒原子。
 
与两位哲学家背对着的,分别是一座人形雕像和一只猫头鹰。如果说一只栖息着的、正待“黄昏起飞”的猫头鹰,一只属于罗马神话中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猫头鹰,象征着哲学的“反思”“认识”世界的潜能;那么人形雕像则某种程度上则将观察者的视野重新拉到了人自身。
 
与上述独特的形象和元素不同,占据整幅画作下部的,是一副风格鲜明的、戈因式的风景画。某种程度上,这里出现的风景画,是戈因所有风景画的宣言。它是置于其上的地球的一个切面,同时容纳了自然世界和人,一方面展现出对世界的“认识”,一方面体现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对自然和人之间稳定关系的勾勒,正是在戈因风景画中重复出现的主题。这幅画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它一种更加明晰的、充满哲思的方式展现了画家某种自我总结的努力。
 
同时,在画面的正上方, 画家用棕色墨水铭写了“I. V. Goien A o 1623 den.24. September”这样一个极为明显的签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