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种三阴三阳之说<二>

 金星jⅹ 2018-12-23


各种三阴三阳之说<二>


转载各家关于三阴三阳之说汇总,便于参阅学习。





刘力红——《思考中医二十九》三阴三阳


汇聚隆


三阴三阳


《易》这个系统在讨论两仪四象以后,就跳到八卦这个层面,当然,八卦也有三阴三阳,但是,阐述的角度显然与医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医系统的三阴三阳应该说是很独特的。


我们看《素问》,在《素问》的前几篇里,只讲二阴二阳,特别是《四气调神大论》,它只提少阳少阴,太阳太阴,直到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才明确提出三阴三阳。厥阴、阳明的引入是中医阴阳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二阴二阳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厥阴,一个阳明。阴阳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在用它,但是,像厥阴、阳明这样一对概念,则几乎只限于医家之用。可见这两个概念对中医的关系很大。


阳明、厥阴的重要性。什么叫阳明?什么叫厥阴呢?《素问》里面有专门的定义: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而其他的二阴二阳,《素问》里没有专门的定义。这就说明了厥阴阳明的引入,对于中医理论的构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中医有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或者说最基本的特点,这个观念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这样一个观念,实际上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儒家的学问,道家的学问,都是秉承这样一个基本的东西。可以说,这个观念是整个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前面我们讨论伤寒的时候,引述了许多《四气调神大论》的观点,实际上都是说的这个观念。


天人合一的真实意义。前章已经说过,春夏为什么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春为什么要养生?夏为什么要养长?为的是与天地同步。天地生你也生,天地怎么变化,你也怎么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这就是整体观念,这就是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从原始自然的意义讲,就是说的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要跟上天地的变化,首先必须知道天地怎样变化。天地变化的最明显的单位,或者说最明显的层次就是年。每一年天地都要作一个很大的变化,比如今年庚辰年,变到明年就是辛巳年。庚辰年是金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而辛巳年就变成了水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一个金运、一个水运,一个太过,一个不及,这个变化太大了。在年这样一个大变化的框架里,还有一个更基本、更细小的变化单位,这就是气。


气这个概念我们在第一章里已经讨论过,它本来是岐伯保密的东西,但是,在黄帝的追问下,不得不说出来。一年由二十四个气组成,在年这个框架里,气就是最基本的变化单位,天地便是按照这样一个单位在不断地变化。由小雪到大雪,由小寒到大寒。人要与天地相应,就必须得跟上这个变化。天地交换到另一个气的时候,你也要跟上来,还停在原来的这个气上,这就叫做“不及”。如果天地还没有跨越到另外一个气上,你先走了,这叫“太过”。太过与不及都没有与天地保持一致,没有与天地相应。那么,在气这个层次上,人体靠什么来与天地自然保持一致呢?就靠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六节藏象论》讲“肺者,治节出焉”,“肺者,气之本”。实际上就是揭示肺的这个功能。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一章已专门地分析过,肺在运气里,在《阴阳大论》里,它属于阳明。阳明燥金,主肺与大肠。所以,阳明这个概念的引入,对于在气这个层次上建立天人合一的专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阳明为着沟通气这个层次的天人关系,那么,厥阴呢?厥阴为风木,主肝胆。《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罢极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前人的很多说法,包括现代《中基》教材的说法,都认为这个罢极是当“疲极”讲,疲劳到了极限,这个说法我们认为不符合逻辑。为什么呢?因为《六节藏象论》这一篇都是探讨藏府的正常功能,一个生之本,一个封藏之本,一个气之本,一个仓廪之本,这四个本都是谈的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问题,怎么到了“罢极之本”突然讨论起疲劳的问题呢?这显然有悖逻辑。那么,这个罢极究竟谈的什么?首先我们还是看“极”,“极”是什么?前面说了,七首为一极,就是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到了极点这个时候,要发生“生数皆终,万物复始”的变化。可是谁能看到这个变化呢?谁能够活到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呢?彭祖也不过八百岁。所以,要真实地看到这个极的变化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没关系,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它。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内经》的另一个思想武器来认识这个问题,这就是象。在《灵枢》经里,专门有一篇“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它本是年周期里的四个时间单位,可是在《灵枢》的这一篇中,却把它放到了一天里面,认为一天里面也有春夏秋冬,为什么呢?这个就叫做“同象原理”。“象之所包广矣!六艺莫不兼之。”从象的角度看,春夏秋冬是怎么一回事呢?春夏秋冬就是生、长、收、藏,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当然,在年这个周期里面,有生长收藏,但是,在日这个周期里有没有生长收藏呢?同样也有生长收藏。所以,岐伯曰:“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年周期与日周期在时间长度上这个差别很大,但是,从象上而言,也就是从阴阳变化的角度而言,却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呢?因为朝则阳生,日中则阳长,日入则阳收,夜半则阳藏也。


周期长度不同,但是,阴阳变化的这个象相同,这就是我们说的同象原理。以春生为例,在年周期里面,这个春生的长度是三个月,而在日周期里,春生的长度只有三个时辰,这就是它们的差别。


同象原理建立以后,问题就好办了。我们知道在极这个周期里,存在一个“生数皆终,万物复始”的象变,那么,年的周期呢?我们看一看冬三月与春三月,冬三月,此谓闭藏,特别在北方,我们看到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物凋零,生数皆终。而一旦度过了严冬,春天到来,则又是一派万物复始的发陈景象。这个闭藏的生数皆终与这个发陈的万物复始,不就是一个极变吗?所以,在年这个周期上,同样存在一个极的象变。年与年之间交替,实际上也是极与极之间的交替,这与一日之中亦见四时是一个道理。我们之所以能从这一年跨越到另一年,必须是作为这一年的这个“极”终结,罢了,另外一个“极”才能开始。所以,“罢极”的意义就在这里,它是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变换,也可以说是极与极之间交替变换的一个关键因素。如庚辰年转到辛巳年,马上就由金运太过转到了水运不及,这个跨越太大了。作为人体,我们怎么样保证在这个大跨度上与天地的变化保持一致,这就要靠厥阴,这就要靠肝,这就要靠这个“罢极之本”。


在岁与岁这个层次上与天地沟通,这个要靠“罢极之本”,要靠厥阴;在气与气这个层次上与天地沟通则要靠“气之本”,要靠阳明。就像我们现在的收音机,收音机收到节目的一个前提,就是要使接收的频率与发射的频率相一致,这就需要频率调节器。通常调节器有两个,一个是粗调,一个是微调。厥阴是粗调,阳明是微调。有了粗,有了微,这就在多层次、全方位上与天地建立了相应关系。有这样一些专门的机制,有这样一些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人与四时相应就有了保证。可见中医理论的建立,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过程,她很严密,有理论,有实证,不是想当然。


阴阳的开合枢


(1)三阳之开合枢


上面我们提到开合枢的协调对于门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先来看三阳这个门。在阳门里,太阳的作用是负责开,“太阳为开”指的就是这层意思。随着太阳主开功能的启动,阳门打开了,阳气得以逐渐地升发释放出来。这个在自然界就表现为春夏,万物逐渐地发陈、蕃秀,而在人体呢?阳气方方面面的作用,就得到充分地发挥。但是,太阳老是这样开,阳气老是处于这个升发释放的状态,就像我们人,老是工作不睡觉成不成呢?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作了讨论,知道它绝对不行。所以,开到一定的时候,就有一个关闭的机制,将阳门逐渐关闭,使上述这个蒸蒸日上,升发释放的过程减弱下来,这个就是阳明的合,“阳明为合”指的就是这层功用。前面我们讲过,一个开,一个合,它靠什么来转动呢?靠枢机来转动。所以,太阳的开,阳明的合,就要靠少阳枢机的作用,“少阳为枢”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2)三阴之开合枢


三阳的作用清楚以后,我们接下来看三阴。阳气的升发释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要靠阳明的作用,使这个过程逐渐衰减下来。这个时候阳气要回头,要从升发转到收降,从出转到入,从浮转到沉。这个时候收藏的门要打开,不能将阳气拒之门外,而这个过程就要落实到“太阴为开”的功能上。所以,太阴开机启动后,阳气就真正进入到收藏状态。与三阳的道理一样,阳气能不能老是呆在收藏状态呢?就像我们老是睡觉不起床,这成何体统?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这个状态就要慢慢地减下来。收藏的门户要慢慢的关闭,这个关闭作用就要落实到厥阴的合上。太阴开,厥阴合,少阴的作用是枢转开合,这是三阴的关系。


(3)协同作用


从以上这两个方面,我们应该能够看到,阴与阴,阳与阳,阴与阳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太阳主开,开机启动,阳气释放,当释放到一定程度后,释放要终止,开机要关闭,这个作用要依赖阳明,在这个过程,太阳与阳明的开合要适时。释放衰减以后,要转入收藏,这个时候阴门要打开,否则,光终止释放,不转入收藏,这个升降的衔接就会出问题。所以,在这个关键环节上,阳明与太阴的配合非常重要。一个阴,一个阳,一个开,一个合,只有两者默契,释放才能转入收藏。另外一方面就是,收藏到一定程度后,这个过程也要逐渐终止,开机也要关闭,这个作用当然要依赖厥阴。而太阳与厥阴的开合也要适时,在厥阴终止收藏的这个过程,阳门要逐渐打开,否则光终止收藏,不转入释放,这个升降的衔接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在这个关键环节上,厥阴与太阳的配合十分重要。这里也是一个阴一个阳,一个开一个合,只有两者默契,入降才能转到升出。


这样一个过程,阴阳确实在互相帮助。太阳的开需要厥阴来帮助,太阴的开需要阳明来帮助。阴阳之间的配合,在开合枢中体现得很充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素问》的这个说法,将它改一改:诸治阳而不愈者,当求之于阴;诸治阴而不愈者,当求之于阳。比如我们治太阳,这个病看上去明明就是一个太阳病,可是怎么弄它都不好,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太阳开的过程还有另外一个合的机制在协助它,是不是这个合出了问题,这时我们应当“求之于阴”考虑治治厥阴。反过来,太阴的病我们看得很明确,但是,按照太阴的治法就是解决不了,这个时候,我们也应当“求之于阳”,考虑从阳明来协助治疗。


一个“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一个“诸治阳而不愈者求之阴,治阴而不愈者求之阳”,加上下一章要谈的五行隔治法,这些方法掌握了,对于解决疑难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开合枢病变


开合枢的正常功用我们讨论过了,这些功用失常就会产生病变。所以,六经病变说实在的,就是开合枢的失调,就是开合枢的病变。


(1)太阳开机的病变


太阳主开,负责阳门的开启,太阳的开机为什么会发生异常呢?这个原因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或兼而有之。外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典型,如我们常见的伤寒、中风,就是因为外邪侵袭,障碍、束缚了这个开机,使阳气的开发受限,于是太阳病就发生了。除了外因,内在有哪些因素呢?有阳气虚,本身的力量不足,太阳这个开的作用会成问题,或者由于水饮、湿等因素障碍了阳气的外出,太阳的开机也会出现问题。


总而言之,太阳开机的功能是帮助阳气外出,帮助阳气发挥作用。而阳气的作用前面讨论过,有宣发,有卫外,有气化等等,如果太阳开机出现障碍,阳气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太阳病的发生就与这些影响直接相关。如太阳篇见得最多的是表病,表病就是因为阳不卫外,遭受外邪侵袭所致。另外,阳不化气,水液的代谢就会失调,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相关的疾病。我们看看整个太阳篇,表证、水气、痰饮、蓄水占了绝大多数,这些都是与阳用障碍有关,都与太阳开机不利有关。因此,从太阳开机不利的角度去理解太阳病,就抓住了它的纲领。


(2)阳明合机病变


太阳的开是要使阳气升发,阳明的合是使阳气收降。阳气收降以后,天气变燥、变凉,所以阳明与秋天相应。现在阳明的合机发生障碍,阳气该收不收,该降不降,就会出现热,就会有不降的情况。所以,阳明病最大的特征就是两个,一个是热,一个是不降。热表现在经证里,不降表现在腑证里。当然热与不降,经证与腑证都可以相互影响。我们看阳明的经证用白虎汤,这就很有意思。白虎是什么?白虎是西方的神,主宰西方变化的东西就叫白虎。西方的变化是什么?主要是阳气的收与降。所以,从阳明病用白虎汤,就说明阳气的收降出了问题。


(3)少阳枢病


少阳主枢,负责调节开合,如果开合没有问题,你很难发现枢机的毛病。我们看一看三阳篇,太阳篇占179条,阳明的篇幅也不少,而少阳则仅仅十来条。是不是少阳不重要呢?绝对不是!少阳主枢,关乎太阳、阳明的开合,怎么会不重要呢?这个篇幅上的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少阳枢机的病变很多都体现在太阳和阳明篇里面。比如小柴胡汤大家都公认它是少阳病的主方,可是小柴胡汤在少阳病篇的运用只有一次,而其他大量的运用是在太阳和阳明病篇。枢机主管开合,因而枢机的病变往往也要从开合上看。这是枢机病变的一个特色。


前面讲伤寒和杂病概念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世间上的疾病,如果从发热与非发热这个角度去划分,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伤寒,一类就是杂病。那么,现在我们从开合的角度讲,世间的疾病也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开的问题,一个是合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体的生理主要就靠这个阴阳的升降出入。升降出入正常,一切都正常;而一旦升降出入异常,一切相关的疾病就会发生。那么,升降出入靠什么把持呢?就靠这个开合。开合统百病。所以,从这个层面去思维,我们把天下的疾病分开合两类,应该是如理如法的。


依着上面的这个思路再深入一步,我们又发现,开合的作用是由枢机的转动来维系的。因此,调节枢机便能调节开合,调节开合便能调节升降出入。所以,枢机对于整个机体来说,真可谓触一发而动万机。历史上有许多医家善用柴胡剂,一个是小柴胡调阳枢,一个是四逆散调阴枢。利用柴胡剂加减化裁,通治临床各科的疾病。比如北京中医学院已故元老陈慎吾先生,现尚健在的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都是善用柴胡剂者。历史上往往将这些善用柴胡剂的医家称为柴胡派,善用一个方,就能成就一个派,这真是不简单的事。这个现象很值得思考。为什么柴胡剂的化裁能够治疗这么多的疾病?根本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对枢机的特别作用。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少阳篇只有十条条文,就以为它不重要,应该考虑到枢机的特殊性。枢机影响到开的一面它的病变就表现在太阳里,枢机影响到合的一面,它的病变就表现在阳明里。所以,临床上见到许多太阳、阳明的病变,你从本经去治,效果不理想,这个时候如果调一调枢,往往就迎刃而解。


(4)太阴开机病变


接下来是太阴,太阴也主开,这个开是使阴门开启(收藏之门),阳气内入转入收藏。如果太阴开机产生障碍,就会影响到阳气的内入。阳气内入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为了阳气本身休养生息;另一方面是内入的阳气可以温养脏腑。所以,阳气内入障碍以后就有两方面的不妥,一是阳气得不到休养,二是脏腑得不到温养。脏失温养就会产生太阴病。因此,整个太阴病的主导,就像太阴病提纲条文所说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都是由于脏失温养的缘故,都是由于脏塞的缘故。就如227条所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些都说明了,脏腑失去温养是太阴病的主导。如果太阴开机失调,阳气得不到很好的休养,人体的能量得不到贮养、蓄积,阳气就会真正衰少,这个时候情况就会严重,就会转入少阴病。我们从太阴病治疗主要用温养的方法,如四逆辈等,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太阴属脾土,土是主养藏的。藏什么呢?就是藏阳气。土能生养万物,它靠什么来生养,靠的就是所藏的这个阳气。所以,土之所以能生养这些形形色色的万物,与它的这个“开”,与它的这个“藏”是分不开的。如果开机有障碍,接下来的藏,接下来的生养就会有问题。


(5)少阴枢病


少阴也主枢,它的作用也是或影响开,或影响合。少阴枢机的重要性比少阳枢又进了一步,它主导水与火的枢转。少阴是水火之脏,这个枢就对水火的调节起作用。水火并非不相容,它们需要相互接触、相互依转、相互调和。如果枢机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水火的调和,或者就会出现水太过,水太过必寒;或者会出现火太过,火太过必热。所以,少阴篇的核心,就是一个寒化与热化的问题。


少阴这一经真正关系到阳的体,我们说三阴为体,三阳为用,体阴用阳。三阳的病变主要是阳用发生障碍,用有障碍了,这个问题还不太大,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这还是功能性病变的阶段。所以,三阳的病很少死人。而病变到了三阴,这就危及到“体”了,按西医的说法就是器质性的损害。体与用,一个讲器质,一个讲功用。少阳的枢只是对用的枢转,而少阴的枢则是对体的枢转。体能不能得到真正的蓄养,这就要看少阴枢的功能。所以,少阴的枢转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为什么少阴病死证这么多?就是因为少阴不好,阳之体就没有办法保养。


(6)厥阴合机病变


前面讲过厥阴是主合的,当阳气蓄养到一定的时候,这个合机就要启动,从而结束这个蓄养状态,开始一个新的状态。所以,厥阴又是罢极之本,罢极就是使这个藏的状态结束,进入生的状态,进而生长收藏。前面的太阴、少阴都在收藏,到了厥阴就要结束这个过程,使阳气转入到升发的状态,出的状态。如果这个过程障碍了,那会出现什么结果?阳气当出不出,就会产生热。但,这个热与阳明的热不同,阳明的热是阳气在外,当降不降产生热;厥阴的热是阳气在里,当出不出而热。所以,阳明热与厥阴热的区别,一个是外热,一个是内热;一个是气热,一个是血热。那么,什么原因最容易引起这个厥阴合机的障碍呢?也就是说上述这个收藏状态结束转为升发状态的过程,或者说阳出的过程最容易受什么因素影响?


是什么因素能跟这个过程相对?当然是寒,寒主收引,因此,最容易引起这个障碍。大家看到,厥阴篇的大量篇幅都在讨论寒热错杂,用药方面,既有大苦大寒的川连、黄柏,又有大辛大热的川椒、细辛、附子、桂枝、干姜。看上去很矛盾,但,实际上厥阴的本身就是这个情况,就是寒热错杂。过去都认为厥阴篇是《伤寒论》最头痛的一篇,可是,你从合机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现厥阴篇并不困难。


以上我们从开合枢来谈了三阴三阳,谈了六经病,这虽然是一个比较粗略的勾画,但是,六经病的脉络已然非常明晰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大家应该认识到,从这个角度,从这个层面去学习《伤寒论》,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法门。





杏林春语:三阴三阳是如何形成的?


原创:马纯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一、三阴三阳的基础是二阴二阳


《易传》系词说“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而这里所谓的两仪就是我们占卜经常用到的太少阴阳,太少阴阳与六、七、八、九四个数相互对应,用来判断卜筮出来的爻需不需要变,所以太少阴阳是在汉代形成的。


《白虎通义》云:“少阳见寅,寅者,演也,律中大蔟,律之言率,所以率气令生也;卯者,茂也,律中夹钟;衰于辰,辰震也,律中姑洗”、“太阳见于巳,巳者物必起,律中仲吕;壮盛于午,午物满长,律中蕤宾;衰于未,未味也,律中林钟”、“少阴见于申,申者,身也,律中夷则;壮于酉,酉者,老物收敛,律中南吕;衰于戌,戌者,灭也,律中无射,无射者,无声也”、“太阴见于亥,亥者,仰也,律中应钟;壮于子,于子者,孳也,律中黄钟;衰于丑,丑者,纽也,律中大吕”,这是太少阴阳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也分别与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相对于,唯独土例外,所以说“ 土为中宫。其日戊己,戊者,茂也;己抑屈起。其音宫,宫者,中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在东汉的观念之中,还没有形成阳明与厥阴的观念。《白虎通义》中的五行观念还与六经病欲解时有一定的关系。最后土无所归,怎么安排土,是一个问题。


二、厥阴与阳明的提出


《伤寒论》中云: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由此可见,在仲景的观念之中,阳明其实是属于“土”的。也就是说,阳明之所以是阳明,是因为阳明属于土。又“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这个刚好是少阴金所处的时间点。


又《伤寒论》厥阴篇:“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迟,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历来医家解释这条都是按照五行生克观念来解释,其实都是错误的。首先,负的本意是报的意思,如《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说文解字》云:“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为什么“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属金,如果少阴可以依赖趺阳,也就是说土能生金,则是顺的。如果土不能生金就不是顺的了。


另外“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丑至卯是太阴与少阳的分界限。而且这个时候是阴气最重、最冷的时候。


三、厥阴与阳明的含义


《黄帝内经》记载: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说文解字》云:幽,隱也。


为什么《黄帝内经》说幽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则是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不是说的一天内的十二个时辰,而是一年中的十二个月。阳明指的是太阳出来了,完全暴露,而厥阴指的是太阳隐藏起来了,因此阳明与厥阴之间的差别也可以按照“寒暑”的差别来理解。


《白虎通义》云:木在东方。东方者,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火在南方,南方者,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土在中央者,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何知东方生?《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地,土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职也。《元命苞》曰:“土之为位而道在,故大不预化,人主不任部职。”


所以汉代的观念,土与其他四行是有差别的,不言阴阳。


又说:“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从革;土者最大,苞含物,将生者出,将归者归,不嫌清浊为万物。”


“两阳合明”,《说文解字》云:“合口也。从亼从口。”又“亼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其实阳明就是阳进入某个地方,藏起来了,藏于何处?藏于土中。


“两阴交尽”,《说文解字》云:“尽,器中空也。”厥阴就是阴都进入了“器”中。


而阳明与厥阴刚好对应土,阳明处于太阳与少阴之间,厥阴处于太阴少阳之间,阳明是“将生者出,将归者归,不嫌清浊为万物”中的阳归之处,而厥阴则是阴归之处。






论人体三阴三阳之演绎规律(上)


原创:陈怀民 庆余阁


一、三阴三阳理论问题的提出


三阴三阳体系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三阴三阳是研究中医学最简单而又最全面的方法。


那么何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如何来的?为何不是二阴二阳抑或四阴四阳?


1.1阴阳学说的演绎规律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阴阳之数是无穷无尽的,数的多少在于我们研究问题的繁简,研究对象的多寡,道理演绎的深浅,比如一天,研究昼夜规律,则一阴一阳足矣;研究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则二阴二阳足矣;研究十二个时辰的规律,亦或是二十四个小时的规律,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划分的阴阳数量越来越多,所以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演绎天地万物的道理,几无遁形。


1.2经典中的疑问


对于以天地人合一的中医学说,其理论学说亦逃不出阴阳演绎的窠臼。故在经典医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体阴阳属性归属的内容,甚至出现归属不一致的情况,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而《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阴中之太阴,肾也。”同为太阴,阳中之太阴与阴中之太阴是不同的,可以理解,那后世又为何出现脾为太阴等说法?


抑或不能说其错,只是研究问题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是,对于人体这个对象来说,理论上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划分呢?如何划分的?按照上面的逻辑,有无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太阳呢?分别为何?


如果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同对于肺的论述,确变成了“阳中之少阴”,如此可以看出,这不是一套标准,那么我们是不是在研究人体时可以随便更换藏府的阴阳属性呢?


更进一步讲,以整体观念自居的中医理论是不是可以把同为五藏的肺和肾,以至于脾都定义为太阴呢?如果可以,那么就违背了阴阳的对立属性,如果不可以,那么如何定义才是正确的?


抑或理论抄写传承出错,抑或非一人一时之作,那么经过漫长的时间传承,为何没有人来提出或质疑这个问题呢?如果说肺与肾的争议不大,那么肾与脾同在于腹部,又如何都为太阴呢?如果说肾为少阴,脾为太阴,抑或脾为至阴,肺为太阴,那么把脾与肺同作为太阴,在伤寒领域又为什么比比皆是呢?


抑或说脾肺同为太阴,说的是脾经脉与肺经脉,非脾藏、肺藏之谓,那么藏府和经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如果说没有联系?那为何叫脾经脉、肺经脉呢?如果说有联系,那经脉和藏府何为源头?何为支流?经脉的属性和藏府的阴阳属性是相同还是不同?


如果相同,那么五脏六腑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五脏和六腑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还是从属关系?


从整体角度看,如果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是一对阴阳对待关系,那么进一步划分五藏或六腑的时候,那么必然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那么五脏中何为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六腑中何为阳中之阴,阳中之阳?


根据经典内容来看,五脏再次划分阴阳关系时,是以背和腹为阴阳前提划分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那按背阳与腹阴的阴阳逻辑,那么六腑的属性如何进一步划分呢?


如此推论下来,我们几乎可以得出中医经典中的理论自相矛盾,各师各法,难道中医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在自圆其说?如果一个中医研究者自己都搞不清其中的来龙去脉,就无怪非专业人士对中医的否定了,那么中医体系的阴阳情况到底是如何划分的,又是如何演绎,根据什么规律演绎的?且听笔者之拙见。



二、从周易画卦的哲学思辨角度演绎人体阴阳属性


2.1一阴一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为阳,地为阴,此一阴一阳也,在人体自身来看,《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有“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的言论,《灵枢·经水》中有“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的说法,按天枢穴在肚脐旁两寸,与腰平齐,在形体上腰似乎成为了人体阴阳的分割位置,但实质上天地之气作用于人,参与人体的气化作用,人身的阴阳是以膈肌为分界线的,膈肌以上为背所主,膈肌以下为腹所主,故《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膈者,《说文解字》说从塞也,塞者,边塞也,如边塞之长城阻隔四夷也,是以筑土磊高以隔离也,人世间常说阴阳两隔,谓人死之后不能与生人交流也,故人体膈肌,亦有此意,乃人身阴阳交接地带,故膈以上阳气主之,膈以下阴气主之,背阳腹阴在此范围内,此人身之一阴一阳之划分。

从脉诊高骨定关的角度分析,关之高骨与膈肌相对应,为阴阳出入的关口,亦为膈肌为阴阳的分界的佐证。


2.2二阴二阳


阴阳两仪,继而划分四象,阳演变为太阳、少阴,阴演变为太阴、少阳(见下图),犹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划分,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人身与之对应的藏府,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由一阴一阳的阳继续演变,演变出太阳、少阴,而心肺居上,因心应夏而为太阳,肺应秋而为少阴。同理,横膈以下的腹阴,进一步演绎出太阴、少阳,而腹部藏以肝肾为主,而肝应春,配之以少阳,肾应冬,配之以太阴。然而脾却单独孤立出来了,成了至阴,由此可以看出二阴二阳对分析五脏六腑来说是不够用的。


2.3三阴三阳


按照阴阳的演绎,二阴二阳不能很好的阐述研究的问题时,四象将进一步演绎成八卦,即四阴四阳,但是五脏只有五个因子,算上心包络,也只有六个因子,四阴四阳明显多了,而三阴三阳则刚刚好,那么三阴三阳是如何演绎出来的呢?


2.3.1一二三与一二四八的数理逻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三而尽矣。在数理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易经》中演绎的模式,即倍数法,一、二、四、八……简称易经模式;二是《太玄经》中演绎的模式,一、三、九、二十七……简称玄经模式。两种模式在洛书中可见一斑,然而在数理发展过程中,易经模式更被人类所熟知与运用,而玄经模式几乎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对于天地之道的研究,其基数也相应的分为2和3!《易经》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用阴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三候为一气,三十天为一月,三个月一个季度。三,倍之,则为六,六位,六爻,六气;再倍之,则为十二,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月,十二经脉;再倍之则为二十四,如二十四节气。可见在时间演绎上是以3为基数,以易经模式演绎的。而地理方位,则以2为基数,二倍之,为四方,加中宫则与五行对应,再倍之,四正四维,加中宫则与九宫八卦对应,再三之,则与二十四山对应;或四三之,则为十二地支,再倍之则为二十四山,可见在空间演绎上是以2为基数,以易经模式和玄经模式联合演绎的。


2.3.2人身阴阳的演绎


2.3.2.1五脏与三阴三阳


人与天地相参,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身表现为以2和3为基数的杂合体,以易经模式演绎的,但实际上又是以3为基数的残缺体,残缺与否在于心包络是否为藏,抑或右肾非肾,而为命门,故《难经》有府五藏六的说法。但笔者认为,第六藏为心包络,而非右肾之命门,但两者有密切的关系。


横膈为人身阴阳的分隔线,膈以上应天气,膈以下应地气,膈肌应乎中气,倍之,则膈上天之气化出心肺,膈下地之气化出肝肾,膈之中气化出脾与心包络,分居膈之上下。膈与心包络的对应关系虽缺少理论依据,但从厥阴经之内关穴可治疗呃逆可以隐约看出其间的印迹。


如此根据五脏与四时之气相通的情况及其自身的生理功能,可将其与三阴三阳一一对应,则心应夏之气与太阳相配,肺应秋之气与阳明相配,心包络应长夏之暑气与少阳相配,此三阳同居膈上,为阳之主。脾应长夏之湿气与太阴相配,肾应冬之气与少阴相配,肝应春之气与厥阴相配,此三阴同居膈下,为阴之主。如此则完成了五脏与三阴三阳的匹配,后文会结合脏腑经络详细解说如此匹配的原因。


2.3.2.2六腑与五脏关系


在研究人体这个对象时,脏腑关系和五脏与六腑关系的提法所代表的意义要区别对待,对于一藏一府来讲,比如脾胃,他们是阴阳表里雌雄对待关系,也就说脾胃就是一对夫妻关系,但是五脏和六腑就不是夫妻关系,不是阴阳对待的关系,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内容:“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这是总结性的语言,从人身之脏腑这个前提下来说的,五藏皆为阴,六腑皆为阳,并不是五脏就正好和六腑是一对对应关系,就犹如女人属阴,雌虎属阴,凰为阴,我们可以说女人、雌虎、凰皆阴,不能说女人、雌虎、凰和男人、雄虎、凤是阴阳对待关系。那么五脏和六腑是什么关系呢?


六腑属于五脏,六腑是为五脏服务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难经·三十五难》说:“五脏各有所府……小肠者,心之府,大肠者,肺之府,胆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肾之府。”从中医经典的论述和历代医学的发展来看,基本都是以五脏为中心来论述的,所以六腑的阴阳属性和与其表里的五脏是一致的。


2.3.2.3六腑与三阴三阳


故心与小肠同属于太阳,肺与大肠同属于阳明,心包络与三焦同属于少阳,脾胃同属于太阴,肾与膀胱同属于少阴,肝胆同属于厥阴,故在太阳系统中,心与小肠是相互对应的雌雄关系,犹如裸虫之长的男与女,羽虫之长的凤与凰。


2.3.2.4经脉与脏腑关系


经脉从属于脏腑,这是毋庸置疑的,“肺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此类论述几乎贯穿了《灵枢·经脉》全篇,《灵枢·经水》则总结性的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然而如此简单的结论在伤寒界却莫衷一是了,原因在于“肺手太阴之脉”出现了“肺”与“太阴”字眼,甚至推出肺属于太阴的结论,而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出现“太阴不收,肺气焦满”的内容,《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也似乎支持此观点,按照前文论述的内容,如果此观点成立,那么脾肺皆为太阴,违背阴阳对立的观点,对于阴阳的划分显然不合理!然而按照笔者观点肺属于阳明,似乎又与“肺手太阴之脉”矛盾,其实是没有弄明白经脉的气化理论与定义。


2.3.2.5经脉之三阴三阳


肺手太阴之脉,这句话说的是联通肺与手的经脉,这条经脉里面的经脉属性是太阴之气!“肺”字在首,说明这条经脉是属于肺的,那么为什么属于阳明肺的、联系肺与手的经脉却流通着太阴的气血呢?而不是属于肺的阳明气血呢?这不是亲生的么!?对!这不是亲生的,《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手太阴之脉的源头是中焦,中焦是脾胃,脾胃为太阴之气,故这条经脉就充满了太阴之气!

但这条经脉为什么不属于脾胃而属肺?这里涉及到了人体气血的气化演变。

人体系统是以3为基数的,《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经中明文说手太阴、阳明,金也!由此也可看出,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各是一对表里雌雄关系,如此形成脉之三部!太阴阳明是金土相生的气化系统,少阳厥阴是木火相值的气化系统,太阳少阴是水火相济的气化系统。


太阴为脾胃主,阳明为肺与大肠主,脾、胃、肺与大肠是靠太阴经脉与阳明经脉来联络的。


脾为太阴之极点,大肠为阳明之极点,故脾与脾经同为太阴之气,大肠与大肠之经同为阳明之气。


太阴极点脾到阳明极点大肠不可骤变,故有肺为转化点,故肺手太阴经行太阴之气,以交阳明肺,肺以阳明之藏,交太阴之气,故经脉有太阴之化。

阳明肺藏到阳明大肠府,为阴阳表里雌雄之对应,有经脉相络,而其神一也。


阳明极点大肠到太阴极点脾亦不可骤变,故有胃为转化点,故胃足阳明经脉行阳明之气,以交太阴胃,胃以太阴之府,交阳明之气,故经脉有阳明之化。


太阴胃府到太阴脾藏,为阴阳表里雌雄之对应,有经脉相络,而其功一也。

这就是造化的气化之妙,大肠为阳明之腑,肺为阳明之藏,若还是与阳明经脉与太阴脏腑相连,就形成类似虚虚实实的错误,即寒者愈寒,热者愈热,寒热不能相互交流,成否卦天地相离之象,是不符合气化规律的,是病态的。


由此可以看出阳明太阴是以2为基数,以易经模式演化的四象气化模式。


同理,心手少阴起于心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起于胸中,太阳少阴,少阳厥阴,亦以此模式气化演绎,不再详述。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为从属,以经脉为联络的三阴三阳气化体系。


三、太阳寒水


太阳寒水,太阳为标,寒水为本,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时为夏,在位为南,在人为心,为小肠,为太阳经脉,为背,为血脉,为水谷。


夏季,其气炎散,向上向外,草木蕃茂,日在北而其位在南,得其时未得其位也,故从标从本。太阳为标,寒水为本,寒应冬,其气寒,收藏凝涩,河水结冰,最耗阳气,故寒水赖太阳温化,太阳藉寒水温凊。身赖阳气之化,阳气亦赖肾水之蛰藏,肾水不足则阳气孤越,阳气虚乏则不温寒水,则阳气内虚,若又遇寒邪,两虚相感,大病乃成。


心为太阳之藏,而血液最多,血者,阴也,以太阳之地,阳气旺盛,须阴血与之平衡,否则心热过旺,更伤血脉,此太阳寒水之本意。阳旺则水多,如地球南部,多是汪洋。民以食为天,受地之五味,方能生长壮老,小肠为太阳之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阴之五味,入胃而传于小肠,赖小肠吸收传化也,五味至阴,更胜于血,《素问·脉要精微论》:“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是以小肠为太阳之腑,化物而传心肺,通太阳之经,心传阴血,血类少阴而通少阴之经,盖膀胱通太阳之经者,以膀胱化水,水亦是阴物,属北方之地气,是以赖太阳之气温化,而通太阳之经。头为诸阳之会,背之督脉为阳脉之海,正是头为髓海而赖诸阳温煦,背不向阳而藉阳气之温,小肠阳腑而居腹阴之地,阴阳相反相成,成制衡之势,此太阳脏腑经气也。


故心主血脉,散气血于周身,所谓心布于表,心虽与小肠相去甚远,然血脉相连,气至亦速;小肠如锅炉,水谷多赖于此,火气之蒸腾,散水谷精微于周身,心与小肠,一散气血温煦周身,一化水谷以奉周身,应夏之象,所谓太阳主开也。


寒邪之所以能伤人,缘身之阳气虚。以脏言,心为太阳,肺为阳明,心包络为少阳;以府言,小肠为太阳之府;以经言,少阳、阳明、太阳皆为阳,诸经之阳统于督脉;以部位言,外为阳,背为阳,头为阳。心布于表,主血脉,肺统气,主皮毛,心肺同居上焦,所谓“燥热在上”,“燥热相邻”是也,寒气入侵,必是阳气渐虚,阳气之所以虚,或是生发不足,或是失于敛藏,生发不足则供长者少,敛藏不足则消耗者多,厥阴风木主生发,其生发者全赖少阳之火,肝木不生心火,则太阳之气血少,阴血少则阳气亦衰,二者相互持衡也;阳明燥金主敛降,肾主封藏,阳火不藏,则火反克肺,肺失敛降之政,则肌表不束,谷道不收。谷道不收,则水谷不聚,水谷不聚则小肠无有气化之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矣,则气血乏源,阳虚于内。肌表不束则阳气散失,津液流泄,表皮失润,风邪鼓动,更助其虐,营卫失和,表不固矣,表不固则风寒时犯,风来则卫不守而汗出,寒邪乘玄府而入客,营气凝涩不通,风寒邪客皮毛,肺气郁则鼻鸣上气;寒伤经脉,则太阳、阳明、少阳、督脉诸经受邪,经脉所过,必有所感,腰部,头项多有疼痛,《素问·痹论篇》:“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故仲景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伤血脉,则凝泣而痛,甚者瘀阻而痹;寒伤筋则拘挛不伸;寒伤骨则骨寒加衣被而寒不减;寒伤阳则津液不化,成水饮,入膈则为结,寒入肠胃则胀,寒入肠胃之募原则成积,寒客小肠则饮食不消,奉土者少,肝木疏泄无源,无力供奉心肺,则寒日多而阳日少,寒客膀胱则水源不化,小便清长,寒入五脏则有五脏之积,故寒气致病者,不可胜论,故仲景首论伤寒,且论述颇多,缘寒邪致病如此故耳。


太阳病寒者故多,其病热者亦有之,然热者多为标,发病之源不在太阳,故不论之。


故以病理言,则太阳为标,寒邪为本,寒邪为致太阳病之本。以人身生理言,则太阳体系是以心脏为主导,以小肠为极点,以太阳经脉为通路的气化体系,《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言:“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故太阳系统是以开来主导人身气化过程的。




论人体三阴三阳之演绎规律(中)


原创:陈怀民 庆余阁


上篇回顾:


人体三阴三阳法天地人三才之道,横膈为人体阴阳分界线,膈上为天,太阳心,阳明肺,为主,膈以下为地,少阴肾,厥阴肝为主,膈中为人,少阳心包,太阴脾为主;少阳心包络亲上,与太阳心,阳明肺合为三阳,统御膈上;太阴脾亲下,与少阴肾,厥阴肝为三阴之主导,统帅膈下。


六腑属五脏,经脉归脏腑,形成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为从属,以经脉为联络的三阴三阳气化体系。


一、藏器(体)法位的哲学演绎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理解中医学的钥匙,《易·系辞》有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


藏器法位,亦从天地定位开始,膈以上为天,故配乾卦,膈以下为地,故配坤卦,此天地定位也,天气下交,地气上承,此为地天泰也,否则,天气上腾,地气下流,则成天地否也。


天地交,则阴求阳,阳求阴,故:


震一索而得男,是谓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是谓长女,故天地初爻交而成震巽;

坎再索而得男,是谓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是谓中女,故天地中爻交而成坎离;

艮三索而得男,是谓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是谓少女,故天地上爻交而成兑艮。

天地定而六子成,震、坎、艮三男卦依附于坤母以居下,巽、离、兑三女卦依附于乾父以居上。



二、藏器应六爻


经云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土在中,火游行其间。


故人体藏器(体)法位,其应六爻如下,


初爻厥阴以应肝,二爻少阴以应肾,三爻太阴以应脾,四爻少阳以应心包,五爻太阳以应心,上爻阳明以应肺,故两阳合明阳明者,上爻合四五爻也,两阴交尽厥阴者,初爻为二三之尽也。



乾为天以应首,坤为地以应腹,天气下交,地气上腾,三女居上,三男居下,上窍二孔而成偶,下窍一孔以为奇,故天地交而万物生,成泰卦之象,反之则为否,此天地定位否泰反类也;


天地既定,则六子主事,兑为泽以应肺,艮为山以应脾,兑肺若雾露之溉,敛火热于下以生肾水,艮脾为仓廪之地,水谷之海,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兑艮相交,成泽山咸卦,咸者,感也,山上有泽,渐渐润通澈状,反之山泽损,损下以益上,脾气下行是谓清气下则生泄泻,兑气上行而不收敛,则浊气上逆,火热犯脑,下愈寒而上愈热,此山泽通气损咸见义也;


离为火以应心,坎为水以应肾,离心一阴下以交坎,坎肾一阳上以交离,此水火既济,反之,离火上则上克兑,坎水下则阳气无以藏,则成未济,此水火相射既济未济也;


巽为风以应心包,震为雷以应肝,震中一阳以动,实为命门相火之用,是肝体阴而用阳也,巽中一阴以入下,实是相火之源也,故在体则风雷互益,在用则雷风为恒,此雷风相薄恒益起意也。


三、脉应藏府


天地之位,与脉相应,高骨定关,关以上为天,关以下为地,故坤初爻交,为震,应少阳相火之气配于右尺,坤中爻交,为坎,应少阴肾之气配于左尺,坤上爻交,为艮,应太阴脾之气配于右关,乾初爻交,为巽,应厥阴肝之气配于左关,乾中爻交,为离,为太阳心之气配于左寸,乾上爻交,为兑,应阳明肺之气配于右寸,此三阴三阳脏腑卦气应于寸口脉也。



四、藏府表里经脉气化


缘何少阳配于右尺而厥阴应于左关?


缘初四相应,雷风相薄,此少阳厥阴相应为表里,风木之动在于少阳火,命门之火成于心包之降,少阳火气与震相应,厥阴风气与巽相和,故少阳脉号于右尺,而厥阴肝脉号于左关,少阳厥阴表里相维系也。


少阳为心包三焦主,厥阴为肝胆主,肝胆心包络与三焦是靠少阳经脉与厥阴经脉来联络的。


肝为厥阴之极点,三焦为少阳之极点,故肝与肝经同为厥阴之气,三焦与三焦之经同为少阳之气。


厥阴极点肝到少阳极点三焦不可骤变,故有心包络为转化点,故心主手厥阴经行厥阴之气,以交少阳心包络,心包络以少阳之藏,交厥阴之气,故经脉有厥阴之化。


少阳心包络到少阳三焦府,为阴阳表里雌雄之对应,有经脉相络,而其神一也。


少阳极点三焦到厥阴极点肝亦不可骤变,故有胆为转化点,故胆足少阳经脉行少阳之气,以交厥阴胆,胆以厥阴之府,交少阳之气,故经脉有少阳之化。


厥阴胆府到厥阴肝藏,为阴阳表里雌雄之对应,有经脉相络,而其功一也。

故二五相应,此少阴与太阳相应为表里,太阳心应夏之用而气腾于天,少阴肾应冬藏之令而气凝于下,故左尺以候肾,左寸以候心,此太阳少阴表里相维系也。


少阴为肾膀胱主,太阳为心与小肠主,肾、膀胱、心与小肠是靠太阳经脉与少阴经脉来联络的。


肾为少阴之极点,小肠为太阳之极点,故肾与肾经同为少阴阴之气,小肠与小肠之经同为太阳之气。


少阴极点肾到太阳极点小肠不可骤变,故有心为转化点,故心手少阴经行少阴之气,以交太阳心,心以太阳之藏,交少阴之气,故经脉有少阴之化。


太阳心藏到太阳小肠府,为阴阳表里雌雄之对应,有经脉相络,而其神一也。


太阳极点小肠到少阴极点肾亦不可骤变,故有膀胱为转化点,故膀胱足太阳经脉行太阳之气,以交少阴膀胱,膀胱以少阴之府,交太阳之气,故经脉有太阳之化。


少阴膀胱府到少阴肾藏,为阴阳表里雌雄之对应,有经脉相络,而其功一也。


故三六相应,此太阴阳明相应为表里,阳明主阖,主敛降,故应右寸以收,太阴主土,而脉号于右关,此太阴阳明表里相维系也


太阴为脾胃主,阳明为肺与大肠主,脾、胃、肺与大肠是靠太阴经脉与阳明经脉来联络的。


脾为太阴之极点,大肠为阳明之极点,故脾与脾经同为太阴之气,大肠与大肠之经同为阳明之气。


太阴极点脾到阳明极点大肠不可骤变,故有肺为转化点,故肺手太阴经行太阴之气,以交阳明肺,肺以阳明之藏,交太阴之气,故经脉有太阴之化。


阳明肺藏到阳明大肠府,为阴阳表里雌雄之对应,有经脉相络,而其神一也。


阳明极点大肠到太阴极点脾亦不可骤变,故有胃为转化点,故胃足阳明经脉行阳明之气,以交太阴胃,胃以太阴之府,交阳明之气,故经脉有阳明之化。


太阴胃府到太阴脾藏,为阴阳表里雌雄之对应,有经脉相络,而其功一也。


故《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经中明文说手太阴、阳明,金也!由此也可看出,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各是一对表里雌雄关系,如此形成脉之三部!太阴阳明是土金相生山泽通气的气化系统,少阳厥阴是木火相值雷风相薄的气化系统,太阳少阴是水火相济水火相射的气化系统。


五、三阴三阳与天之六气



藏器法位,藏气法时,人之藏府以位应,天之六气以时布,按内经理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甲在寅卯之间而亲东方木气,故甲临于卯,子本于子;故天之司天在卯,地之在泉气必在子,司天在午,在泉必在卯;司天在酉,在泉必在午;司天在子,在泉必在酉。故天在子午司天,在泉必在卯酉,天在卯酉司天,在泉必在子午,子午施少阴之气,卯酉布阳明之政,故少阴司天在子午,阳明必在泉于卯酉;阳明司天于卯酉,少阴必在泉于子午,此所谓燥热相邻也。


同理:


太阳司天于辰戌,太阴必在泉于丑未,太阴司天于丑未,太阳必在泉于辰戌,此所谓寒湿相遘也。


少阳司天于寅申,厥阴必在泉于巳亥,厥阴司天于巳亥,少阳必在泉于寅申,此所谓风火相值也。


丁酉立春日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