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旭(1767~1847年),字晓林,号念堂,庆云人。崔氏为庆云望族,历代为官。崔旭之祖崔机,是清康熙年间武举人,官至江淮领运都司;其父崔大本,考至诸生;弟崔旸,靠中举人,官至甘肃安化知县。 崔旭性颖悟,自少好学,尢喜诗歌。清嘉庆五年(1800年)八月,张船山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取中崔旭、梅成栋、姚元之等人,崔、梅、姚合称“张门三才子”[1]。张船山极其赏识崔旭,以王渔洋门下崔不雕(黄叶)相比,一时传为佳话。 清道光六年(1826年),崔旭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蒲县处万山之中,水枯地瘠,城垣倒塌,监狱倾圯,书院久废,又常患旱灾霜害,民不聊生,盗匪四起。崔旭赴任后,削减供给,废除陋规,采取一系列措施,聚集财力,雇用民工,诸废俱举。他断案,详细了解案情,辨别真伪,婉言相谕,不乱加笞责,使被告原告双方心折气平。后兼理大宁县事,他不辞劳苦,勘察灾情,为民解忧,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病引退归里。崔旭生平尤致力于诗词,诗作沈雄隽永,富有农厚的生活气息。著有《念堂诗集》,选《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畿辅诗传》等。嘉庆十四年(1809年)、咸丰四年(1854年)两次编纂《庆云县志》,体例完善,去取谨严,考据认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崔旭还热心教育,掌教古棣书院分校,培养了不少在文章、政事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人才。 崔旭热心教育,晚年掌教于古棣书院分校,培养了不少人才。崔旭四子:长子光第,举人,官河南嘉县知县;仲子光典,举人,官河北故城县教谕;季子光簏,武举人,官陕西漳关厅巡检;四子光笏,27岁中进士,官江苏镇江知府、云南按察使。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崔旭卒于故里。 崔旭曾作《庆云八景》诗,在庆云县流传甚广。 棣城烟雨 昔时无棣县,烟雨古城荒。 春色寒青草,人家隐绿杨。 冷云空杳霭,故址但苍茫。 水墨遥堪写,凭谁画擅场。 鬲河夜泊 瞑色孤城下,河流如此清。 苍黄人竞渡,鸦轧夜闻声。 渔火依沙白,芦花隔岸明。 堤边才捩舵,已打县楼更。 龙冈晴岚 蜿蜒卧龙冈,坡陀水一方。 河流通马谷,岚气压虹梁。 草积烟深碧,沙晴日淡黄。 谁怀经世业,早晚起南阳。 雁滩渔歌 好是渔歌起,西风落雁滩。 何人独唱晚,几处正惊寒。 远水秋声接,荒芦夕照残。 闲情堪领略,拟把钓鱼竿。 东岳晨钟 镗嗒钟音发,晨光入望迷。 清霜犹水外,残月忽城西。 响间征车铎,声连野店鸡。 古槐门尚闭,渐有曙乌啼。 西山暮笛 暮色苍然至,西山望转深。 萧条吹断笛,缥缈有清音。 远客家千里,微风月半林。 上方秋夜静,更听水龙吟。 杏岸晓云 幕历云犹冻,微寒杏著花。 一堤隔春水,十里映朝霞。 白舫乘荫宿,青帘露影斜。 晨鸡深树里,时见酒人家。 月沽春涨 滚滚桃花水,月沽春淼茫。 三篙添雨色,一鉴泻天光。 深没鱼椿短,晴飞柳絮香。 小船堪载酒,兴到广寒长。 西桥牧笛 钱塘费而奇写 杨柳风来笛韻清, 两桥牛背一枝横; 牧人新得维鱼梦, 吹出丰年雅乐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