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气功者用新视角谈论中医千古之谜“左肝右肺”

 文海取珠 2018-12-24

我是一位气功爱好者,一生有两个爱好:爱读古医书《黄帝内经》,“就像老鼠爱大米”;爱练传统导引功,“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

通过读书和练功,加深了我对人体器官组织的认识,更好地养生保健。《黄帝内经》在“金匮真言论”、“阴阳应大论”、“灵枢脉度篇”等多篇文章中反复提示:肝开窍于眼,心开窍于舌和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下身前后两阴。这是为什么呢?我经过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那是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的主通道,关系到人的新陈代谢和后代的繁殖延续。这条主通路对人体内外环境、心理、生理信息能量的传递、交换,比人体经络穴位来的更直接,更强烈,更多样化,使人更容易掌握运用。人要健康长寿,不可忽视开窍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着手改进传统导引功的一些老套路,将五脏分别与相关的九窍联系起来,沿着人体脊柱S型曲线,或者说人体前后任督二脉上下运动,吐故纳新。在练功过程中,还把与五脏相关联的方位(东、西、南、北、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音(宫、商、角、徵、羽——相当简谱1、2、3、5、6),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因素都考虑进去。改进导引功最简易的核心要旨是面对东方,意念双眼与肝脏相通,发音3(迷),带动鼻一呼一吸;面对南方,意念舌头与心脏相通,发音5(梭),带动鼻一呼一吸;面对北方,意念耳朵与肾脏和两阴相通,发音6(呐),带动鼻一呼一吸;在以上四方中心位置站立,意念口腔与脾脏相通,发音1(多),带动鼻一呼一吸。改进的导引功与过去的老套路相比有着不同凡响之处,一个料想不到的心理感应出现了:肝明明长在人的右边,一股气流不知怎么搞的,从左腰下端章门穴朝左胸乳方向上升;肺明明长在心脏两旁,一股气流奇怪的从人右胸乳窜出,向右腰下端章门穴处下降;其他三脏的气感最敏感点,也与实际的解剖位置发生了偏移。心在胸部上偏左一点,而气感却进入胸部中央表面的膻中穴位上;脾实际的位置在左腹上,与右边的肝脏大致同高,而气感最敏感点却到肚脐眼上,中医叫“神厥”穴;两肾在人体腰背后,通俗叫法“腰子”,但它的气感跑到了人的小腹的关元穴位上,按道教气功的说法,叫“下丹田”。当时,我怕这种感应会消逝,赶快记录下来,并绘出简图:(注明:图以对面人体位置为准)

第一张图,表示肝气反应在人的左侧,肺气反应在人的右侧。第二张图,表示心气反应在人的胸上端,肾气反应在人腹部下端,脾气反映在人胸腹的中间。第三张图,是综合前两张图,表示肝左、心上、肺右、肾下、脾胃居中。我看到这三张图,顿时惊讶了,这不就是二千五百年前古人在内经《刺禁篇》中描述的那样嘛,“肝生于右、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样看来,“左肝右肺”的现象确实存在,古人没有忽悠后人,那是人体五脏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功能反应。当我弄清楚命题的真实含义后,又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古医书分别讲到了五脏各个位置的气感反应,而古人为何只提肝肺而舍去其他三脏呢?难道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奥妙?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驱使我进一步探讨。三张气感图留下了五脏最敏感的穴位,唤醒了我的灵感,意识到了要在经络穴位上找突破口。这五个气感反应点有三个属任脉,即膻中、神阙、关元;有两个属足厥阴肝经,即左右两边章门穴。这五个穴位除神阙与中焦直接联系将营气送到器官各组织外,膻中、关元、章门属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之处,特别要指出的章门穴还是八会穴的脏会穴,也就是说五脏之气都要汇集经过此处(见图4)

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黄帝八十一难经》第四十五难论八会说:“脏会季肋”,这句话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所有的五脏之气都要经过章门穴。通过我练功的实践,只不过感觉肝气在左章门穴反应稍大一点,肺气在右章门穴反应稍强一些。我还做过这样的试验,由动功变静功,不选择方位,不确定具体时辰,也不考虑季节气候,和五音五色,分别自我暗示五脏与相关的外窍相通,心里感受的结果却都是一个样的。五脏气感的流动方向是从左边升起,到右边下降这样不断地循环。(见示意图5)

如果你没有练过气功也没关系,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可以体验这种复制感觉。闭上你的双眼,先左手握紧拳头,向前用劲推出;再换右手握紧拳,也向前用劲推出。虽然你左右开弓用劲,但心里的感受都是相同的。气流感受都是沿着左边升,右边降。用“左肝右肺”这四个字,就完全可以概括了五脏气机升降循环的圆形规律,再用不着多说心、脾、肾三气运行的方向。这完全与内经关于“左右者,阴阳之路也”、“上者右行,下者左行”的观点相吻合,从这里我们可以猜想古人早就洞察了五脏气机运行的规律。

当我获得这新的认识感到非常高兴,便将改造的导引功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内经五脏开窍导引功”,简称“开窍功”。我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开穴功真神奇,五脏气机升降出入能感应。只要你每天坚持练,人不活九十九也近八十一。”我把这个收获与好友同事分享,他们按照我的方法锻炼,同样有“左肝右肺”的明显感觉,于是问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神奇的现象,我说是经络感应现象。他们接着反问我:人身上的经络穴位多得很,为什么偏偏是“左肝右肺”?我当时无言对答,尴尬得很。不过坏事变成了好事,倒逼我下决心去追溯隐藏在“左肝右肺”背后的真实原因。我再次重温《刺禁论篇》,一段一段的琢磨,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短短的四百五十个字的文章,竟然七处明显出现“血”字,五处出现“气”字。气血是不可分割的东西。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太重要了!五脏是气血储藏的空间场所,经络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站点。随着学习和分析不断地深入,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我脑海的闪现,是什么力量推动气血在人体器官组织内流动?原先被我忽略“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那段话后面的一段话,重新在我眼前闪亮登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将这段古文翻译出来,大意是心、肺二脏位居隔膜以上,分主阴阳,像似父母重要;在隔膜以下,靠肋骨下端旁有胆,而胆与藏血的肝相通与心脏相比像小心,不可小视。这些部位都是人身要害之处,针刺时避开这些地方,就不会产生危险,若误刺了这些地方,就要招致祸殃。古人写这段话,不但告诫医生五脏都有要害之处,还有可能暗示“左肝右肺”产生的原因也在那里。我赶急找来一张“人体内脏血液循环示意图”看,一个新的视角在我眼前展现。(见图6)

原来人体血液循环并不像我练气功感受那样简单,像一个单纯的圆圈旋转,而是由两个不同路径,上下连结组成环形的两个圆来完成血液循环。上面的圆叫肺循环,也叫小循环;下面的圆叫体循环,也常称大循环。出现这两个路径是心脏的组织结构造成的。心脏是一个不休不眠的血液动力泵。这个泵由四个空腔组成,一边上为右心房,下为右心室;另一边上为左心房,下为左心室。这两边隔着分开,互不打搅,而每边的上下两层又是相通的,其开启与封闭由肌肉瓣膜控制着。随着心脏不停的收缩跳动,将经过肺交换过的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流入左心房,再由左心室喷射到主动脉大血管,相继的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使用,然后通过大小毛细静脉血管,回收带有二氧化碳和其他杂质的血液进入右心房,接着流入右心室喷射到肺动脉管再参加循环。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体血液循环,我简化正规的示意图,画了两张变形图,一张为直线图,一张为曲线图。(见图7、8)

这两张图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小循环是肺气运动的路线,血从右心室喷射出来,定位于右,血要回到比它位置还要低的心脏,其态势必须要下降,这条血液循环路径是心脏和肺脏功能结合的产物。大循环是肝气运动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中还包含脾、肾等,血从左心室喷射出来,定位于左,血要回到比它位置还要高的心脏,其态势必须要上升,这条血液循环路径是心脏和肝脏、脾脏、肾脏等功能结合的产物。另外,不要忘记体内的淋巴、神经系统也参加了血液循环。

总之,血液大小双循环规律揭开了“左肝右肺”的奥秘,它是人体五脏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留下最显著的轨迹标记。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人体外因空间方位、时间气候、五音五色等有一定的关联,但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而是人体内因心脏组织内部结构决定血液作大小循环带来的必然结果。古人用简洁文字“左肝右肺”描述生理功能感应现象,反映我们老祖先认识超前,二千五百多年前不但知道五脏器官的具体解剖位置,而且更知道人生命体存在的本质在于气血双循环不停的流动。如果说我国传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的话,那么“左肝右肺”命题还暗含了中医的核心医学之道——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心还具有推动气运行的功能,这也许就是中医“左肝右肺”千古之谜的谜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