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班,从细节、原理、关系出发

 木香草堂 2018-12-24
带班,从细节、原理、关系出发
    发现学生成长的细节 
    有人说,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和科学。其实,班级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其次才是艺术。艺术性的基础就是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那么,如何基于科学进行班级管理,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 
    西方有这样一则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马蹄;坏了一只马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名骑士;伤了一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一枚小小的铁钉与一个强大的帝国之间,竟然可能存在这样的联系。看似不可能的结果,经过一系列连锁反应,竟然成了现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类似的道理。 
    这一原理往往也适用于班级管理。班级管理中,日常管理是重头戏。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了,班级管理一般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但一些小事不注意,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次,有学生向我反映,班上一个女生与邻近中学的男生约好晚自习后在学校门口见面。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问题,便向学校主管领导反映此事。下课后,我们几个同事一起在学校大门外的一个角落等候。果不其然,一伙男生骑着摩托车在距学校门口约30米的地方停下。两分钟后,那个女生如约而至。 
    此时,我们一起走向他们。女生见我们来了有点尴尬,毕竟她违反了校规。于是,她赶紧停止了准备上摩托车的行为,离开了那些男生。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否有点小题大做,但作为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及时予以关注。 
    之后,这个女孩再没有发生与此事相关的纠葛,她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和大学。 
    至今,那个女生还与我保持着联系。在外地工作回家后,她还时常来我家串门。当我们聊到那天的事情时,她告诉我,与那些男生是通过网络聊天认识的。她对那些男生根本不了解,与他们见面属于一时冲动。她很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冲动。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说明我的作用,而意在强调班主任要关注细节。 
    还有一次,那天晚上10点钟,我去宿舍查夜,发现几个女生在嘀咕着什么。她们看见我赶紧散开,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就上前追问。 
    原来,她们宿舍与隔壁女生宿舍之间产生了一点矛盾,她们心里憋了气,想去找对方讨回公道,如果吵不赢就打一架。于是,我及时与另外一个班主任沟通,通过分别劝说,最终平息了此事。 
    班上的许多事原本是小事,如果班主任稍不注意,小事也可能变成大事。但如果班主任能够及早发现、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就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心理学原理不可缺席 
    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巧借一些心理学原理。 
    比如“折中效应”。许多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去一家商店,你看中了一条标价600元的裤子,你嫌贵,会与商家讨价还价。最后,来个折中价,双方都比较满意。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折中效应”。 
    班级管理中也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师生双方因处理问题而陷入僵局,还可能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我觉得,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教师不懂“折中效应”,没有给学生下的台阶。 
    比如“角度效应”。有时候,对同一件事运用不同视角所看到的结果甚至会截然相反。事实上,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仅站在某一个角度或视角,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信息获取不完整,造成以偏概全,片面理解事物的全貌。这就是所谓的“角度效应”。因此,人们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物,把各种视角所形成的认知和看法汇集起来,更有助于呈现出事物的全貌。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看待学生时也需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和了解。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教师才有可能获得关于学生更为全面的信息。比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除了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了解学生外,还应该更多地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学生成长的视角、社会视角等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学生。 
    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心理学原理,在班级管理中会“缺席”? 
    这其实是惰性使然。各项工作中,我们习惯于沿用传统的、不需要深度思考的现成方案。只有当用老办法解决问题时遇到阻力,我们才会反思那些观念、方式的适应性。 
    教育是智慧的工作,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学习与掌握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更为关键的是,要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形下需要哪些新观念,运用哪些新方法。 
    智慧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新的思考。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学会运用不同的心理学原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超越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推进。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美国知名销售员乔·杰拉德的成功秘诀就是让顾客喜欢他。为了博得顾客的喜欢,他会做一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例如,每一个节日他都会给自己的上万名顾客每人寄一张卡片,卡片的内容会随着节日的不同而变化。但在每一张卡片的封面上,都会写一句永不变更的话——我喜欢你。凭借这种方式,杰拉德创下销售记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推销员。 
    班级管理其实也是这样,师生要相看“两不厌”甚至“两情相悦”。作为班主任,你的言行、心胸和价值观,都在向学生展示着你的内心世界。你喜欢谁、讨厌谁,学生看在眼里、装在心里。 
    有一种效应叫“自己人效应”,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就先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因此,班主任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有人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班主任与学生更是生活在关系中。为了赢得学生的认可,我多年来的“保留节目”就是为学生过生日。 
    我与学生定下一个规矩:每学期为班上的学生过一次集体生日。寒暑假出生的学生,或提前过,或在下学期补过。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过生日。同时,每学期举行一次集体生日会,不会让人觉得太频繁而厌烦。 
    给学生过集体生日的前一个星期,我会和他们一起准备蛋糕、零食、饮料、礼物……此时,学生都非常高兴,他们热情地筹划,积极地准备。 所有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每个过生日的学生都要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同时还要请班上的一个学生撰写生日祝词。 
    集体生日的仪式上,不论是“寿星”本人还是其他学生,个个心花怒放,穿梭于众人之间。一会儿拿蛋糕抹他人的脸,一会儿自己的头上也被他人抹。唱的唱,跳的跳,吃的吃,欢声笑语,怡人心田。 
    发表生日感言是仪式的重要环节。 
    有学生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14岁了。14年中,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许多,可我还那么不懂事,在学校没好好学习,有时还惹是生非,让老师和爸妈不放心,也让同学不高兴。从今以后,我一定改正自己的缺点。 
    有学生说: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祝福,感谢你们没有把我当作边缘人。生命短暂,但14岁的生日只有一个,我将永远记住这个难忘的日子。老师、同学,是你们给我带来了快乐,我爱你们! 
    还有学生说:转眼间,我已经15岁了,我觉得我即将成年,即将承担起人生和生活的重担。我得努力,我得拼搏…… 
    其实,班级生活中每件事有许多种做法,就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来做。 
    生日年年过、人人过,但氛围不同、参与者不同、仪式程序不同,结果意义也很不相同。请想想:全班几十个学生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庆,那场景,那氛围,那感言,乃至每一个细节,难道不会让“寿星”们终生难忘? 
    作为班主任,我想,这就是收获,这就是快乐。 
    爱心加耐心,也是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喜欢自己的秘诀。 
    曾经班上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他所有的作业本从来不写一个字,上课也只是呆坐在座位上。许多任课教师都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这个学生虽然不爱学习,但并不会破坏课堂纪律,也不与同学发生冲突。于是,我主动走近他,问问他的一些情况。他有时只是笑一笑,也不作答。但渐渐地,他觉察到了我对他的关心。 
    这个世界上心灵与心灵的呼应往往是最微妙的。让我意外的是,我似乎没有做其他额外工作,但从某天起,他竟然开始交作业了。而且,不仅仅是我所教的语文,其他学科也有所好转。 
    其实,这就是他的一大进步。至少他已经端正了学习态度,把学习当作一回事儿了。没过多久,他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 
    两情相悦,是爱的最高境界。相看“两不厌”,是师生间的大爱。当然,我认为这首先源于班主任对学生的“不厌”。 
    博主注:作者黄行福系江西省南丰县傅坊中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