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 | 过冬必备零食:哪里产的栗子炒着最好吃?

 野田高梧 2018-12-24

经公众号“三匠厨房”(ID:sanjiangfood)授

本       文       约    4585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冬天的街头什么最诱人?那必须是“糖炒栗子烤红薯,便利店里关东煮”啊。


尤其是糖炒栗子,哪怕寒风再凛冽,也值得为它驻足几分钟。


孔子说“不时不食”,老北京也有谚语说:“八月的枣,九月的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栗子是冬天的应季食物了,可是“煎煮焖炖”等等各种烹饪手法,为什么中国人唯独推崇“糖炒栗子”呢?


中国哪里产的栗子最好吃?



栗子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板栗、欧洲栗、日本栗、珍珠栗……而我们最经常吃到的就是板栗。


板栗,又名中国栗,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栗子树,已经有了数千年的栽培历史。虽然糖炒栗子吃过不少,但很少有人见过板栗的真身。


板栗树


其实板栗的那层棕色的壳,并不是它真正的外壳。板栗还有一层带刺的硬壳,看起来就像是扎人的刺猬,当然摸起来也很扎手。这层外壳被形象的称为“栗蓬”,所以在一些地区的方言里,板栗也被称为“栗蓬”。


通常情况下,一个栗蓬里有三颗板栗。所以,我们吃到的板栗,有一头圆一头扁的,那说明它生长在两侧;而两边都是扁扁的,那就是生长在中间的那一个了。


栗蓬


根据《中国果树志·板栗卷》记载,中国板栗品种在300个以上,分布在北至辽宁凤城、南至海南岛的全国26个省、市、区,大致可分为北方栗和南方栗两种。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华北、长江流域、西北、东南、西南、东北等六个地方品种群。那到底哪里产的板栗最好吃呢?


华北品种群的板栗当仁不让。它主要产自燕山山脉及太行山脉,全国驰名的迁西板栗、怀柔板栗、兴隆板栗都产自这一地区,特点是糯性强、含糖量高、富有光泽,主要用于炒食。


长江流域品种群的板栗主要分布于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长江流域省份。比较知名的如湖北罗田板栗,特点是个头大、淀粉含量高、口感更面,用它来做板栗烧肉、板栗烧鸡是极好的,所以也称它为“菜栗”。



西北品种群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等地。知名的像是陕西镇安大板栗,主要也是用来制作炒栗。


东南品种群分布于东南沿海各省,而西南品种群则主要分布于云贵川三省,这两个品种群的板栗含糖量都偏低,果实品质也不稳定。


还有一种是东北品种群,主要分布于辽宁和吉林南部。最知名的是辽宁丹东板栗,最主要的特点是日本栗和板栗混交,栗子仁表面那层苦涩的膜不容易剥离,味道也偏淡,所以多是做成糖水板栗用来出口。


除了板栗,中国还出产其它一些品种的栗子。除了丹东产日本栗以外,在福建还产出一种底圆顶尖的锥栗,也叫珍珠栗,个头要比板栗小不少。


锥栗,一个栗蓬里只有一颗栗子


锥栗最知名的产地是福建建瓯。但锥栗的涩膜与果仁同样不易分开,所以很少用来炒制,最常见的做法也是制成糖水栗或者栗子酱。


炒栗子为什么要加糖?



提到栗子,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糖炒栗子,在翻腾的黑砂里看到深黄色的板栗,闻着一阵阵飘过鼻腔的焦香味,哪怕寒风再强劲,也吹不散缩着手、跺着脚等栗子的人们。


很多人喜欢热腾腾的栗子,在入口时那一抹甘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甘甜味真的完全是栗子自己的功劳,在炒制时加糖并不会让栗子仁变得更甜。想想栗子壳的厚度,糖分是很难渗透的。


既然不会变得更甜,为什么还要加糖呢?而且加糖需要时不时就添加一点,颇费工夫。原因在于,糖在高温下会变得粘稠,附着在砂石和栗子表面,可以粘附栗子上的绒毛和杂质,同时让栗子的外壳更加鲜亮,而且糖在高温下产生的美拉德反应,能产生一股诱人的焦香味。


而砂石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栗子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直接翻炒很容易受热不均,出现半面烧焦半面夹生的状况。而砂石可以很好地填补栗子间的缝隙,同时砂石的散热又比较快,可以均匀的给每颗栗子受热。


砂石也是有讲究的。生长于民国时期北平的作家唐鲁孙就曾在《桂子飘香·栗子甜》中写道:“炒栗子所用的石砾鎏砂都是斋堂(北平京西出产砂锅的地方)特 产,不吸收糖分,糖蜜久渍不粘,炒栗子浇上多少蜜糖,这种沙子绝不沾润。今年用完,用清水洗干净,收藏起来,明年再用。”



对于“糖炒栗子”来说,时令、栗子、火候、砂石、糖,一样都不可缺少。


同样是生长在民国时期北平的作家陈鸿年在《北平风物》中就详细记述了炒栗子的过程:


“大半锅像黑豆似的沙子,先把它翻来覆去地炒热了,然后先放上斤把两斤的生栗子,用铲子一翻,使沙栗混而为一,叫沙子把栗子埋起来,便不住手地翻腾…………炒栗子时,不要十分冲的火,要不住手地炒,不时地放上些糖稀。生栗子放到锅里,带些浅红色,又加糖,又加火,几时炒到紫红紫红的颜色,便算熟了。”


炒栗子时,栗子无需用刀划开,而是靠热量将栗子内的水分蒸熟,这样才能造就“似面还脆”的最佳口感:既带有一定的湿润度,又不会因为水分太多而软塌塌。而如果开了口再炒,栗子很容易大量失水,最终口感发干。



糖炒栗子,秋冬限定美味



讲道理,栗子的吃法有很多。可以做成蜜饯,也可以像慈禧老佛爷一样吃上一口栗子面窝窝头,还可以在应季的秋冬烧上一锅“黄焖栗子鸡”。


正宗的栗子面窝头其实只是形如栗子,其中并不掺栗子面


可在糖炒栗子面前,这一切的吃法统统败下阵来。谁这么伟大发明了糖炒栗子?


其实,糖炒栗子在历史中的登场颇有些悲情色彩。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是从宋代开始炒菜的,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开始了炒栗子,而且炒栗子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代言人——大诗人陆游。


陆游在多部诗中都有提及“炒栗”,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剑南诗稿》卷五的《夜食炒栗有感》:


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

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


在这里炒栗子已经不仅是一份吃食,更是与曾经的“汴京气象”联系在了一起,上升到了一种文化符号。


陆游称得上是“炒栗子”最大牌的代言人


类似的表达还出现在《老学庵笔记》中,陆游记载道:“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恺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


北宋汴京陷落后,以炒栗闻名的李和被掳至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后来,南宋使臣来到燕京,李和的儿子将炒栗送给他们,挥泪而去。炒栗子在这里代表了一种“故国之思”。


1986年,《北京日报》也曾刊登过一篇《北京的糖炒栗子始于金代》的文章,依据也正是陆游的记载。



不过,在南宋之后的很长时间,各种文献记载中都绝少见到“炒栗子”的踪影。


清代有两部著名的美食集子,一是朱彝尊的《食宪鸿秘》,二是袁枚的《随园食单》。两本食谱中提到了糟栗、栗糕、栗子炒鸡等等吃法,但都未提及“糖炒栗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分析说:“糖炒栗子之所以榜上无名,关键在于此乃休闲性质的点心,根本上不了台面——时至今日,正式宴会上,绝少上糖炒栗子的。”


进不了食谱,并不意味着糖炒栗子不存在。相反,在民间糖炒栗子非常流行。有两本记录北京岁时的著作,就记录下清代时,糖炒栗子的火爆。


图片来源:网络


清朝初期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道:“白露节蓟州生栗初来,用饧沙拌炒,乃都门美品。正阳门王皮胡同杨店者更佳。”


而清末的郭兰皋在《晒书堂笔录》中道:“及来京师,见市肆门外置柴锅,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机子上,操长炳铁勺频搅之,令匀偏 ”。把栗子的炒制过程写的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在清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糖炒栗子虽不是多么高大上的宴会食物,但也绝对称得上流行小吃了。


为什么糖炒栗子有这么大魔力?



到了民国,糖炒栗子就更流行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北京的干果店已经开始普遍经营糖炒栗子了。


作家唐鲁孙在《北平的甜食》中回忆过民国年间的“糖炒栗子”:


“金风送爽,一立秋,大街上干果子铺的糖炒栗子就上市啦!卖糖炒栗子,得把临时炉灶、大铁锅、长烟筒,先搬到门口架上安好。等太阳一偏西,就把破芦席干劈柴点着,先在锅襄炒黑铁砂子,等砂子炒热,放下栗子,用一种特制大平铲,翻来覆去地炒,不时还往锅里浇上几勺子蜜糖水,等栗子炒熟,便往大铁丝筛子里盛,把砂子抖搂回锅,热栗子可就拿到柜台上用簸箩盛着,盖上棉挖单,趁热卖了。热栗子又香又粉,愈吃愈想吃,时常吃得挡住晚饭。您如果把吃不了的糖炒栗子碾成粉,用鲜奶油拌着吃,那就是名贵西点,奶油栗子面啦。”


台湾也是桂花糖炒栗子的天下,图片来源:网络


上海、杭州等南方街头的炒栗子与北方有些许差别。因为中秋前后,产于江南的板栗就上市了,此时也正值桂花飘香的时节,所以江南的糖炒栗子讲究加入些许桂花,也就是“桂花糖炒栗子”。


还有一点区别的,北京街头的糖炒栗子往往打着“迁西板栗”“怀柔板栗”的招牌,我们前文说过,这都是优质板栗的产地。但是在江南很多城市,打出的招牌却是“良乡板栗”“天津板栗”,连北平长大后迁居台湾的陈鸿年也在《北平风物》中写道说,栗子讲究良乡的最好。


良乡位于北京西南,现在属于北京市房山区。其实这里本不产栗子,江南的“良乡栗子”也都是产于迁西、怀柔、兴隆等地。因为良乡是栗子交易的集散地,所以来自北方的栗子都被叫做“良乡栗子”了。


时至今日,在南方的很多城市,仍有“良乡板栗”的踪影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