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0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12-26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吐证治/文蛤汤(吐后贪饮)

   还有一个,就是令人费解、有争议的方子,就是文蛤汤的问题,文蛤汤的问题
,比方我们在十三篇里面涉及了,没有讲,这里又是“吐后贪饮”用文蛤汤,取它发散祛邪,清热止渴的作用,请大家自学。

   因为我要讲的是,临床有意义的方证,为了帮助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如果是有争义的,我们就放在那,能够解释它的时候,我们再跟大家逐渐的研究,这是关于第19条,属于吐后贪饮的情况。

(《金匮要略》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释义] 本条论述吐后痰饮的证治。
“吐后,渴欲得水”,本属正常之象,因吐则伤津,故欲饮水以救燥;但如“贪饮”,即渴而饮水不止,则属于病理变化。
   观第二条“先渴后呕”之文,即知饮而复吐,多是饮停之患;

   本条吐而贪饮,并不复吐,为有里热之故。
   其病之初,为上焦水热互结,吐后水去热留,热则消水,故而贪饮;

   多饮必致水湿内积,加之余热未清,难免不变生它证。
   故治用文蛤汤发散祛邪,清热止渴;
   如兼微风、脉紧、头痛,本方亦适宜。所以方后云:“汗出即愈”。

方中文蛤咸寒,配以石膏清热止渴;麻黄、杏仁宣肺发汗,姜、栆、草调和营卫并安中。

[按语]历来注家对本条的认识不一,有认为本条与《伤寒论.太阳病篇》之文蛤散互错;也有认为“文蛤汤主之”五字,当在“头痛”之后,为传写之讹,以及“兼主”之“主”字是衍文。诸说各有见地。国内学者已有用文蛤汤治消渴病的报道,可供参考。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