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通宝”见证辛亥革命

 国民一员 2018-12-26
“福建通宝”钱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建,是辛亥革命历史的见证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之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纷纷响应。福建革命党人也于同年11月9日在福州举事,经过一天激战,革命军光复福州城。11月13日,中华民国闽军政府(亦称“福建都督府”)成立,由原清军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任都督,推举彭寿松、郑祖荫等10人组成参事员会(不久改称“政务院”),行使军政权力。
  闽省光复之初,军政支出浩繁,而府库空虚,财政极为困难。为缓解财政紧张的局面、维持社会金融的稳定,闽军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印铸局,铸造铜钱、银角等钱币投放市面流通。
  当时铸造发行的“福建通宝”圆形圆孔铜钱,是我国历史上惟一一种以省名作为钱币名称的铜钱,是福建历史上最后一种手工铸造的有孔铜钱,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省铸造发行的货币中仅有的三种有孔铜钱之一(另两种分别为云南省铸造的“民国通宝”圆形方孔钱、天津发行的机制“民国通宝”方孔铁钱)。尽管它铸造粗糙,流行时间短暂,却在近代货币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福建通宝”钱,有一文、二文两种面值。钱文“福建通宝”四字对读,仿宋体,背面穿孔上下为面值“一文”或“二文”字样。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图。旗的主色为黑与红,黑色代表铁,红色代表血,意即誓以血和铁来推翻清王朝。全旗的底色为血红,角端及两角之间都缀以黄星,共有18颗,代表当时18个行省。穿右为五色共和旗图,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广泛使用的两面旗帜,富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福建通宝“一文”币,直径19毫米,圆孔径5.5毫米,重约2.4克。一文币铸造量不多,较为少见,若为全品相者,更为稀罕。“二文”币,直径24毫米左右,圆孔径6毫米,重约4.5克。“二文”币根据钱背穿右五色共和旗上横条纹数目多寡不同,可分为粗纹五条旗和细纹六条旗两种版别。其中,粗纹五条旗版“二文”币铸量较多,较为常见;细纹六条旗版为早期所铸,铸时短,铸量少,存世不多。
  此外还有不少版别,如“通”字有方头通和角头通,“宝”字有“尔”宝和“缶”宝之分,背面旗帜纹饰也有不同。福建通宝钱多为黄铜铸造,偶见红铜质。尚见有铅质钱,恐属私铸币。
  笔者收藏有一枚“福建通宝”背六条纹双旗“一文”白铜币,铸工精致,文字清晰,未见图谱载录,当为初铸样币。还发现有圆形方孔的“福建通宝”背“省造二文”、“福建省造”背“二文”和“闽省通用”背“二文”钱,均为试铸样钱,存世极罕。
  “福建通宝”钱系采用手工翻砂铸造,铸工较为粗糙,轻重不一,精美者少见。清代,在福州设有钱币铸造机构——福建宝福铸钱局。晚清时期福建宝福铸钱局的铸币技术已相当先进,曾经采用新式机器铸造出“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机制铜钱及各式铜元。采用机器铸币精美划一,且本少利多,产量甚巨。
  然而,福建光复之初铸造的“福建通宝”钱仍使用早已淘汰的、落后的手工铸钱工艺,着实令人费解。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需钱孔亟,时间仓促,来不及开模机铸的缘故。手工铸钱费工费时,产量又低,无利可图,难以满足光复初期福建军政府的财政需要。
  不久,福建军政府也开始采用机器大铸铜元、发行钞票,福建通宝钱逐渐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和历史舞台。“福建通宝”的发行,标志着2000多年来统治中国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宣告了以孙中山为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说,“福建通宝”有别于一般铜币,它不仅起到了作为货币流通的作用,而且成为了辛亥革命的象征,是一种难得的纪念币。它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给后人留下了辛亥革命时期的见证物。
  “福建通宝”为地方铸币,发行量少,加上钱肉薄,易穿孔,难久藏,所以停用之后绝大部分自然流失。在当时,人们对它的保藏价值并不为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其数量在不断减少,它的历史价值越显珍贵,引起愈来愈多钱币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和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