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舞剑的摩拜,耍刀的ofo

 草容生 2018-12-26

编者按:曾是资本宠儿的摩拜与ofo,融资总额超过21亿美元,可谓是风光无限。可是经过“烧钱大战”后两败俱伤,被资本追逐的摩拜与ofo成了烫手山芋。如今,摩拜单车被美团点评收编,ofo已是凉凉。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黄车,为什么说黄就黄?

文章由首席商业评论(ID:CHReview)授权转载,作者Hiro喜欢蘑菇


如今,共享单车逐渐走到终局,而在终点前迷路的ofo和它的创始人戴威一起,成了媒体口诛笔伐的焦点,褒贬不一。有批驳者,觉得他终究是个不成熟的年轻人,但也有认同者,觉得他至少算得上一号项羽式的人物。

“希望资本尊重创业者的梦想。”

一句话让多少年轻创业者们热血沸腾。27岁,用上百亿烧掉一个梦想,同为年轻人,我自认为没有资格对戴威的事业评头论足。资本也好,管理也罢,这都是商业世界剪不断理还乱的暧昧故事。

不过对于ofo来说,今天的结局算得上是一种失败,尤其是和老对手摩拜相比,戴威一心想要卖个比摩拜更高的价格,却终究没有得偿所愿。但是ofo真的比摩拜值钱吗?这恐怕只是戴威一厢情愿罢了。

今天我想撇开创始人和资本的关系,谈谈ofo到底比摩拜差在哪。


硬件的硬伤

早期的ofo和摩拜,是两个矛盾的产品,最突出的两个矛盾表现在:重量和质量,机械锁和智能锁。

1.重量和质量

共享单车刚起步的那段时间,如果在街头随便问一个用户:“ofo和摩拜哪个好骑?”大概90%的人都会回答:“ofo,因为摩拜太重了。”但如果问他们:“ofo和摩拜谁家的车好?”答案则是相反的。

诚然,轻便对于共享单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刚开始流行共享单车的时候,如果面前分别停着一辆25公斤重的摩拜经典款,和一辆10公斤重的一代小黄车,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我可不想一边赶路一边健身。

但是没过多久,我发现往往我会找到一辆沉重的摩拜和一辆坏掉的ofo。

重量对于骑行体验有多么重要,戴威知道,胡玮炜当然也知道。

但是,在找车这个环节上,质量同样不容忽视。毕竟,共享单车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出行需求,而不是优化骑行体验。有一辆能骑的好车,比有一辆好骑的坏车更能解决问题。

在这一点上,戴威和胡玮炜产生了分歧。早期研发资金不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ofo选择了轻便,摩拜选择了结实。至于车容易坏的问题,ofo则用铺设新车去解决。

所以有段时间,你会发现路边有很多报废的小黄车,甚至有时候会找到看上去完好无损、没骑两步路就掉链子的坏车。而摩拜则会在更多的细节上保证产品质量,比如轴传动,比如免充气轮胎。

在我看来,ofo是饮鸩止渴,长期来看对用户、市场乃至环境都是一种伤害。

曾经我的一位程序员朋友,他在上班路上骑着小黄车,前轮钢筋绷断一根,直接连人带车摔倒在路边。面对着早高峰的十字路口,他忍不住吐槽:“ofo真是一家不负责任的企业。”

2.机械锁和智能锁

ofo和摩拜之间还有一个很显眼的矛盾,就是开锁方式。

摩拜从上线之初就采用了智能锁,ofo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机械锁,即使后来跟进智能锁,采用的依然是token的半智能形式。关于这一点,去年朱啸虎还和马化腾在朋友圈打过嘴炮。

ofo饱受诟病的原因,除了车子质量差,就是找车麻烦。另外,由于采用的是机械锁,ofo的每一辆车都有固定的密码,一次开锁终身使用。这就导致了很多车可以直接开锁骑走,或是被私人长期占用。

而摩拜之所以开发和生产成本高,除了车身质量外,最大的投入就在这块“GPRS+GPS”的智能芯片上,让用户可以通过智能定位找车,通过二维码扫描开锁,大大节省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同时提高了设备的利用效率。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ofo成了马化腾口中,必将被智能化浪潮淹没的“功能机”和“小灵通”。

的确,戴威和朱啸虎追求的性价比在早期是ofo的优势,据说在第一代产品上,一辆摩拜可以抵十辆小黄车,这使得ofo能够以十倍的速度占领街头。

但就用摩拜的户体验和维护成本而言,ofo根本难以望其项背。

没有摩拜的GPS定位,单车的损坏率又极高,而大量坏车无法及时定位和维护,于是只能通过大量铺设备来保证用户找得到车、找到的是好车,导致街头的坏车越堆越多。长此以往,十辆ofo的效率甚至比不上一辆摩拜。

所以马化腾才说,堆一堆哑终端谁不会?


软件的软肋

共享单车本质上还是互联网公司,App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过,虽然同为开锁工具,但是摩拜和ofo的App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路。

1.注册流程

摩拜新用户打开App时,会直接进入地图发现页面,让用户可以在这个页面查找附近的车辆,并提示用户扫码开锁。当用户找到车想要开锁时,才提示用户注册和充值押金,整个过程非常流畅。

而ofo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策略:打开App,看到的是手机号注册页面,用户需要先注册登录才能体验ofo的使用流程。

这里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注册率。因为不能进入主页的用户,在不知道周围是否有车,甚至不熟悉这款App的情况下,会对填写手机号有所犹豫,不确定是否值得注册。

2.使用流程

还是先看摩拜的使用流程:GPS找车,点击扫码开锁,扫描二维码,开锁用车。四步搞定。

ofo的使用流程则相对复杂:肉眼找车,点击立即用车,扫描二维码,获取密码,手动输入密码,开锁用车。需要六个步骤。

相比之下,ofo的操作流程要复杂一半。而且肉眼找车、手动开锁,比起摩拜来说实在是有失水准。如果不是ofo比较轻,我相信科技含量更高的摩拜绝对比ofo更受青睐。

另外,摩拜还提供提前十五分钟预约用车,这个功能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真的超级贴心。而ofo不仅没有这样的体验,反而打开App之后一直显示“正在计算周围车辆数量”,但从来计算不出结果,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

3.用户参与

摩拜和ofo还有一点很鲜明的不同。

在骑行结束,摩拜会告诉你骑行的公里数、节约的碳排放量以及运动消耗的卡路里,将用户的成就体系和单车行业的使命感融入每一次骑行当中。

这一点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未必能对用户的活跃和留存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但我觉得,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

ofo把App当成一把钥匙在做,而摩拜才真正把App当成一款互联网产品在做。


思维里的墙

摩拜对自己的定位是智能硬件,因此摩拜的产品思维是物联网思维,摩拜的运营是数据化运营。在胡玮炜看来,她做的不是单车生意,而是在做智能出行。

嵌入智能锁内的GPS芯片和SIM卡,不仅方便用户取用设备,更方便平台掌握用户数据,将用车需求量化,并进行动态匹配。这使得短途大数据的收集和对最后一公里出行的补充,成为摩拜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为什么美团与滴滴开战前,要收购摩拜的原因。

而反观ofo,尽管身处互联网下半场的浪潮中,却只沾上了一点点互联网+的边,本质上做的还是单车生意,用的还是流量思维。这就是ofo思维里根深蒂固的一堵墙。

用传统行业来类比的话,摩拜是小米,ofo是早期的vivo和oppo。

站在墙头,你就理解了为什么ofo这么执着于生产成本,为什么迟迟不肯拥抱智能锁,为什么只会比拼单车数量而不愿意加大研发投入,为什么APP的交互做得那么像一把钥匙。

虽然在单车大战的下半场,ofo在产品端和运营端都做出了改变,从硬件到软件都开始逐渐与摩拜趋同,产品的质量和体验也变得越来越好,甚至在变现模式上也同时涉足广告、互金等领域。

但这一切,都是竞争带来的,而不是ofo自愿的。


ofo的结局

从校园起步的ofo和诞生于大城市的摩拜,似乎对应着两位创始人不同的性格,戴威青涩稚嫩、年少轻狂,胡玮炜技巧娴熟、沉稳老练。

ofo与摩拜的碰撞,就好像不懂武功的少年遭遇浸淫剑道的修士,资本为他们注入了雄厚的内力,于是ofo挥舞起屠龙宝刀,用简单粗暴的推广方式和摩拜的精细化运营打得难舍难分。

起初ofo势大力沉,甚至一度打得摩拜招架无力,只可惜没能快速结束战斗。

对于不懂招数也不会调息的ofo来说,出手毫无章法,内力又在体内横冲直撞,如果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乱刀砍死摩拜,那么久而久之必显疲态。他的结局只可能有两种可能:

露出破绽,或者爆体而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