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现代意义

 stwym 2018-12-26

    按照我们前文“中国传统文化只具有三大结构要素”一文中对文化的定义可知,文化的结构包括道、易、医三个要素,是道易医三元一体的有机结构。这是一个以易为主体、以道为目标、以医为依托的升华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系统。


    在塔的顶端是道,这个道是广义的道,是包括佛(真如)和儒()及其它的如上帝、真主、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等在内的宗教和哲学观念,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起到导向和指引作用的航标灯。

    道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对天地万物本原与本源的揭示,最大的功能是使人心明眼亮而破除迷雾的困扰,进而为人类指明最终的生活方向和目标。 

    在塔的中间层次,就是以64卦为主体的易了,它的主要和重要功能是解决对事物的认知问题。易是对事物发展变化方向、进程和方式的描述,体现的是事物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是指示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知行秘笈。

    易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对天地万物变化的揭示,最大的功能在于使人顺天应人而鉴往知来,进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符合天道的思行准则

    在塔的基底层次,是通常被称为内经的“医”。这个在古代与巫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概念,由于在生活中往往与治疗疾病纠缠在一起,对于不知其根其源的普通民众而言,甚至包括古代行医的医生本人等绝大多数人在内,也把它与现代西方医学意义上的“医”等同视之。其实,医在本质上是为了人类调整天道运行带来的不利环境所施行的反馈方式,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保证生命机体健康运行的“修行”手册。它是先天一气和阴阳的具体化(五行及由五行推演出的五运六气和九宫八风等),是对精神而不是肉体的纠偏(纠正情绪偏差)。

    医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对天人关系的揭示,最大的功能在于使人与天同步而且行止得当,进而为人类的身心和谐提供符合天道的修行标准。

 

    所谓“以道为目标”,是说文化的方向是对生命的终极去处的定位,而不是像儒家所倡导的那样,以当世的建功立业和功名富贵为取向。当然,这里的道是包括佛、上帝或绝对精神等在内的广义的道,即对“超人世生命形态”的描述和指代。这个层次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以认识生命价值和意义为主体的宗教和哲学等。可称为生命文化。


    所谓“以易为主体”,是说进行这种终极关怀的主要依据来源于以三易为核心的“文”理。这种依据河洛模型衍化出的易,不仅是老子之道的依据,同时也是孔子之道的依据,而且也是医(《黄帝内经》)的依据。易贯通了这一文化结构金字塔的三个等级层次。中间层次包括了人类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技术基础。笼统地讲,就是各种以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各类自然科学学科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称为“生存文化”。、


    所谓“以医为依托”,是说文化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施行者也是人,文化的最终目标还是人,所以,保证人在现世的知行符合终极关怀的方向和方式的要求,就成了实现终极关怀目标的前提与基础。也就是说,离开这一点,其它的就成为空话了。换言之,人在生活过程中“修行”的效果和方式,直接关系到终极关怀的能否实现。具体来讲,能否“成仙成佛”完全取决于现世的“医行(类似于修行”。这个层次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以调解身心关系为主要目的和目标的“内经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等。可称为生活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看,道易医三者各有侧重和立场。

    对老子而言,他主要从“文”的角度阐明了“天文”与“人文”的内在联系。所谓天文就是“道”,所谓人文就是“德”。或者说,人的本质体现在宇宙论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道;体现在人类社会上,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德。也就是说,道与德是同一个东西,二者都是文的表现形态,在天与人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中,我们对之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分成了“道”与“德”。


    “门户”的角度来看,儒家又变换了一个说法(而且主要是针对人而言的),把它们命名为仁与义。其间虽有表面用词上的差别,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必须明白,儒家不仅在思想上强调“中庸”,在对待人类生命问题上,它也强调“中间”,即不管“生前”和“死后”的事,只管“当世”,而且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为维护天下稳定而言的。为了巧妙地掩盖这种思想倾向,儒家公开鼓吹君轻民重,以试图调和君民矛盾。换言之,由于儒家思想(此处仅仅针对《易传》而言)对人只关注了现世,所以,其理论体系必然存在天然的缺陷。这是一种对《易》的片面的表象解读,有断章取义和移梁换柱之嫌。就《易经》自身的64卦的变换推演而言,它是一个集天道的指向性、开物成务的实用性保证肉体的能量需求)和身心平衡的动态性三者为一体的有机系统,这种内生的逻辑并不会因为孔子截图式的解读而消失。


    《黄帝内经》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针对肉体所进行的医疗意义上的“医书”。若能抛开这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就会发现,《内经》通篇都在讲述人与天(四时)的关系,即人与天如何协调的问题,与现代西医所说的治疗疾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按照内经的说法,人是天地“合炁”的产物,所以必然要按照天体的运动规律来思行,要按着五行的内生的生克原则来调解身心平衡。所以,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肉体存在,其意义在于灵魂的最终去向,是成为贤人、圣人还是成为至人和真人的问题。


    按照系统论原理,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体现的就是系统的功能。这里所谓的环境,是一个涉及到民族、地理、经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政治、法律、教育、宗教和哲学等等在内的几乎所有要素组成的极其复杂的历史系统。尽管存在表象上的差异,这个历史系统的效用,本质上是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旅程的关注与护理。对于人世生活而言,这是一种从生至死的迎来送往式的全程关怀。从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来看,经济要素和哲学认知对文化的影响具有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近现在以来的科技发展,已经改变了文化的方向。这种改变在逻辑上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科技以现在的霸权姿态和力量排斥其它一切形式的生命本质认知,它会将人类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另一种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反而最终与其它生命本质认知(比如佛教理论)合流,这应该看作是人类的福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