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冬至 一阳始生

 竹曳悠然 2018-12-26


2018年12月22日(农历戊戌十一月十六)6点22分,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了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得到热量最少的一天。


冬至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古人使用土圭观日影最早测定出来的节气。它既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在中国古代被当作一个盛大的节日,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法。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又一个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六气的终之气始于小雪,终于大寒。其中客气“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决定了北半球气候的湿寒。冬至之前,太阳直射点南行,北半球阳气愈加“不及”;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木气渐旺。所以,冬至后的养生应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养生方略。

1

避风寒


天有“风、热、暑、湿、燥、寒”六气。当六气太过或不及,易产生六种外感病邪(也叫六淫)。其中,风邪四季都有,以春天为主。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侵入身心。冬天在四季中属阴,阳气较弱,阴寒较盛,冬至当天更是阴中之阴。因此,为避免风寒的侵扰,在冬至前后要特别注意保暖和早睡早起,尽量不在晚间外出活动。同时应注意保持情绪的平稳及舒畅,尤其是心脑血管比较脆弱的老年人,这段时间可多静坐,颐养神气。

2

防燥邪


冬季的北方,空气湿度明显下降,加上室内有暖气,容易产生“燥邪”。燥邪除了伤津之外,对人的肺、大肠及肝的功能都有影响。一些人会口咽皮肤干燥、二便不畅。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一是要注意观察及调节室内的湿度,使之保持在50%左右。二是勿吃辣椒、酒等热性及生燥食物;饮食以蔬菜等养阴食物为主。冬至一阳升,肝胆气容易萌动,如出现因木气旺所导致的头痛、失眠、情志急躁等现象,可在申时至亥时选用柔肝食材,以缓解木气旺所带来的“剑拔弩张”的身心状态。


3

祛湿邪


在大寒之前,除了风寒与燥邪之外,也要注意湿邪之弊。湿邪为阴邪,在泉之气和当令之气皆为太阴湿土,湿寒之气是持续存在的。湿气容易伤脾,脾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不思饮食、腹胀、便溏、身体沉重为主要表现;湿热伤脾,以腹胀不思饮食、身心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冬至到大寒无论湿与燥如何交替,巳时健脾不可少。因为在这种气候下持续健脾、审时度势地防止肝气太过,是时令养生的辩证思维。


冬至是北半球人的吉庆,阳气向我们渐进,己亥年的春天不远了。


( 注:巳时为北京时间北京地区9-11时。京外地区计算时差。)


———— / END / ————


文字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