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胡月948 2018-12-27

案例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

江桥中心小学 胡月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江桥镇中心小学的胡月,接下来我将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实践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4、旋转木马里共有多少人?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旋转木马里共有多少人?教师板书:3+3+3+2=11为了后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接下来,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回顾我们前两步的做法总结学习方法:观察--找信息--提问题--列式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4、6、分别表示什么?老师有个问题如果再加一节车厢是几个6呢?5个6,再加一节,6个6,再加一节,7个6,为后面过上车的10个2做好铺垫。 再进入过山车的问题    2+2+2+2+2+2+2=14  请同学们写一写。7个2 7、2分别表示什么? 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10排座位可以坐多少人?怎样列加法算式?请你写一写。这时问题出现,有的同学已经写糊涂了,数了一遍又一遍。追问这样写还方便吗?学生自然而然的说不方便,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第三步: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方法。(乘号的最早使用者是数学家奥特雷德)让同学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加法里面没有7,乘法里的7是怎么来的?通过数一数知道7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又一次加深了几个几的认识。写完算式对比体现乘法的简便性。这时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算式再读一读,最后进行反馈矫正。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用几个几表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提问:旋转木马这道算式能用乘法么?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感受3个2和2个3的意义不同 第三关、连一连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乘数,积,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通过此次国培活动数学研修主题“如何提高教师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中感受到了研读教材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与生活联系,力求创设贴近儿童的生活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呈现方式上少了一些结论,多了一些过程,为教和学留下较大的探究空间和交流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的这些变化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活力,但同时给我增加了“吃透”教材的难度。特别我是青年教师, 很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到遣词造句的表述,均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们”的悉心指导。在我们一起备课,一起研课磨课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在研讨与对比中,在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在备课中有了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教法的切实感悟,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观察:例题和主题图的呈现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思考: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答吗?哪种方法是多数学生最容易掌握的?引申:例题要渗透的解题策略、数学思想是什么?想一想:旁注和留白所起的作用属于哪一类:提供信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领探究方式;揭示数学规律……教学中怎样处理“旁注和留白”最有效。最后做“练习”弄清习题目的,分清练习层次。考虑习题变式、拓展、延伸的方向及必要性。总之这堂课学生有所得,我也有所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