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期教育:早恋与性是家庭教育最难处理的两个问题

 度麦心理 2018-12-28

禁果效应丨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是人类的天性

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或事件产生的心理状态,而逆反心理则来源于人们渴望自由、拒绝束缚的天性。

对于被禁止的事物或事件,人们往往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充满探究的欲望,并因此而导致“禁而不止、愈禁愈多”的后果。

这就是心理学的“禁果效应”,也叫“亚当与夏娃效应”。

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家长与老师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禁果效应”,但其导致的后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能了解禁果效应的发生机制,就能避免“禁果效应”中消极因素带来的恶果,让“禁果效应”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前进的动力,并让孩子找到更好的前进方向。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禁果效应因其被禁止而产生“神秘感”而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相比人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公开性的事件来说,这种带有神秘感的事物或事件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它不仅加深了人们内心的期待,也因无法即时获得相关信息而使人们内心形成接受空白,并对“神秘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

无论是有意造成的禁止,还是无意造成的禁止,抑或是社会因素造成的禁止,都会导致人们在无法得知与渴望得知的对抗中产生或兴奋、或期待、或恐惧的心理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禁果效应”屡见不鲜,而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与性教育则是损失最惨重的阵地。来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做青春期叛逆咨询的家长们,最为头疼的也是这方面。

首先,早恋是家长和老师极力禁止却又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对抗游戏。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身体的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出现情感和性的萌动;而家长和老师的明令禁止又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但是,所有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依然在不断地“禁止”,也因此而引发了愈加严重的“禁果效应”:青少年的早恋年龄越来越小,从原来的大学生到后来的高中生,再到现在的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其后果不可谓不严重。

其次,性教育是家长和老师无法回避却又不敢承接的教育话题。

性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与吃喝拉撒睡一样,不过是人类诸多生理需求中的一项而已。性与其他生理需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隐私性和特殊性:隐私性是指性需求无法在公共场所进行,而特殊性则是指性需求的满足需要年龄的限制和特定的对象。

但是,不只是青春期的孩子不了解这些,甚至很多成年人都“谈性色变”。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性是无法交流和沟通的部分,当然更不可能去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对于孩子性教育方面的需求,家庭和学校有志一同地交了白卷。

带着对性的好奇和无知,孩子们选择自己探索,或者求助于色情的书籍或光盘,或者因无法控制欲望而亲自体验,甚至因此犯下强奸罪。

其实,假如家长和老师能了解“禁果效应”的发生机制,就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避免消极的“禁果效应”产生。

早恋与性是青春期必然要过的两个“坎儿”,而消除孩子内心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才是帮助他们安然度过的最佳途径。多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孩子懂得早恋很美好,但是,以不影响学习甚至是促进学习为前提;让孩子明白性其实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但是在未成年之前,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

在避开“禁果效应”消极影响的同时,善用其积极影响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前者需要我们破坏其神秘感、去除好奇心,而后者则要求我们营造神秘感、引发好奇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学习是他们持续的成长力。而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巧妙运用“禁果效应”,让他们对学习感到神秘和好奇,就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拥有持久的动力并实现自主学习。

凡事有利有弊。

善用“禁果效应”,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青春和成功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