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课改”:是“聚焦课堂”还是“聚焦课程”?

 芳草屋845 2018-12-28

作者:王越群(授权刊发)

笔者经常下基层学校调研,与很多中小学教师交流,当说到'课改'问题时,发现仍有为数不少的学校,从校长到老师,对'课改'的理解与实施还存在较大误区,导致课程改革的战略目标难以完成。

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中小学对2001年6月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课程改革'的提法,在表述时几乎都简称为'课改'(也许为了好记和节省字),很少能听到完整的'课程改革'的说法,导致一部分人简单地理解和操作成了'课堂教学改革'。于是,在对'课改'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就像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聚焦课堂',然后,再围绕'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进一步探索形成各种意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创新性'的提法——'高效课堂''智慧课堂''魅力课堂''幸福课堂'等,其中不乏有的注入一些为出'课改'成果和亮点而产生功利性的因素,或者为获取某种利益而刻意'打造'一些所谓的典型示范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前几年,很多学校把其他地方个别学校打造出来的所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最典型的'课改'模式,进行大肆移植和复制,有些地方还通过教育部门行政推动的方式,大张旗鼓地予以推行,并说这是'课改'的最大成果。于是,很多学校竟然都将这种'行政推动'的做法当成经验予以强行推进,并且由'聚焦课堂'衍生出各种五花八门的美其名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活生生地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并且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聚焦课堂'给聚焦到只是课堂教学这样一个小点上去了。

有人说,课程改革最终必须发生在课堂上,所以就应该聚焦课堂。其实,只要对'课程改革'做深入理解,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中小学“课改”:是“聚焦课堂”还是“聚焦课程”?

12月7日,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中心小学学生分别参加手工、美术等20项拓展课程的实践体验(宁文武/图)

'课改'的核心是'聚焦课程'

既然一部分人将'课程改革'误解为只是'课堂改革',就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课程'以及'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有何联系与区别了。

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开发课程就是开发学校的品牌、开发学校的未来,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可知,'课程改革'就是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教材开发、课程评价等,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系统。也就是说,'课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和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科学完整的体系和系统,'课程'是一个教育战略层面的问题,绝不是'课堂教学'那么一个对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操作层面的事情。换句话说,'课程'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和系统,就是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进行立体育人的完整的体系和系统,强调的是'整合'课程内容和体系,淡化的是过去'重知识轻素质'的'学科本位意识',改变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老师要有把两门乃至多门学科的知识整合到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教学的能力。

这样,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来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不仅要教好国家课程,而且还要落实好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课,甚至包括社团活动课、学校文化活动等在内的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的达成。也即,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不仅仅只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而是要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都要予以落实,甚至更多还要发生在课堂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上,绝不可以只把目光仅仅聚焦在'课堂'上,而应该放眼在学生在校内外一切学习过程的所有'课程'上。如果教师把'课程改革'中的所有要素,都窄化为仅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实施要素,就难免将'三维目标'的课程标准,只落实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课程观'就转回到了'课堂观'。

当然,笔者强调老师所要树立的'课程观'甚至'大课程观',并不是以此否定'聚焦课堂'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的价值。恰恰相反,笔者同样认为,课堂是落实国家课程的主阵地,开好、教好、教优国家课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肯定是教师实施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同时更认为,教师的'教学观'视野一定要放宽阔,在教学中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绝不能仅仅只限于'课堂教学'和'聚焦课堂'。否则,就很容易重蹈课程改革前的那种'学科本位'状态下的'知识传授'而非'综合素质'培养。

从这个角度说,校长和教师都要树立'课程意识',而不仅仅是'课堂意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把书教好,更要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达成出发,把课堂内外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关的一切课程资源都开发和调动起来,并用于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全过程。

教师须知,在任何一所学校,如果老师都树立了'大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聚焦课堂观',老师的教学就不会只把眼睛仅仅盯在'聚焦课堂'上,而是会将校园内一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元素,都会变成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就会发现学校里其实就没有什么废品,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中小学“课改”:是“聚焦课堂”还是“聚焦课程”?

近日,安康市石泉县后柳中学八年级举行物理学科“高空抛鸡蛋”第二课堂活动(张远琴、田莹、张磊/图)

'课改'不能成为'案发现场'

笔者认为,在对待'课改'问题上,学校和老师首先要戒除急躁和功利,既不应该先着急的学这个'高效课堂'模式那个'幸福课堂'模式,也不用着着急急的创这个'智慧课堂'模式哪个'温度课堂'模式,而是要先从源头上搞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意,老老实实深入学习和领会《纲要》的所有内涵,立足校园,放眼课程,把好课堂,树立大教育观和大课程观。

教师'课改',一定要先回归再说创新的问题,要做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应该也必然是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中予以不折不扣的实施,应该是在'整合'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实施,而不仅仅是所谓深化学科知识最有力'砸实双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堂上实施——尽管所有老师都力图在课堂上落实'三维目标',但课堂的特点决定了更容易使'双基目标'达成。

笔者建议,教师要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不设所需要的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就不要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为'课改'了,也不能把'课改'再误解为'课堂教学改革'和'聚焦课堂'了,更不能简单的功利化为所谓的'高效课堂'了,而是回归到18年前(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源头上搞清'课改'的本质,正本清源,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实处。

笔者最后借用英国kaitti教授的说法再次重申:失败的教育与成功的教育的最大区别,其实就在于学校的课程。如果学校对课程的理解、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不到位,或者根本就没有完整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建设,没有课程意识,没有大课程观,那么,在面向现代化的今天,这样的学校教育就必然会成为失败的教育,只有'课堂观'而没有'课程观'的学校,就很有可能成为失败教育的'案发现场'。相反,如果学校和老师具有足够的课程领导能力,如有课程的价值追求能力、课程的理解能力、课程的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置与实施能力、课程管理和评价能力、对课程整合和协调能力以及课程的实践能力等,'大课程观'都很到位的话,学校就一定会成为成功教育的'精神故乡'。


来源:微信公众号“越群说教育”;编辑:关中小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