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灭亡后,这名臣子用脑袋撞皇宫柱子血流一地,最后却下落成谜

 山地之仔 2018-12-29

指点江山

看完你就知道了!

才闻战马渡滹沱,南北纷纷尽倒戈。

诸将无心留社稷,一抔遗恨对山河。

秋风暮岭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

寂寞夜台谁吊问,蓬蒿满地牧童歌。

史可法的祖先本是河南籍,因在明朝建功而获世袭锦衣百户(赐北京锦衣卫籍)。据说,史可法在出生前,他的母亲在梦中看到文天祥来到史家,随后,史可法的母亲便生出了他。

史可法年幼时以孝顺闻名乡里,投入左光斗门下接受教育,可以说,对史可法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左光斗。这位老师如顽石一般坚不可摧的意志对史可法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讲,史可法最终活成了另一个硬邦邦的左光斗,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在史可法二十六岁那年他高中进士,自此,开始了他的官场的沉浮。史可法先是任职于西安府,后来,升迁成为户部主事。1635年,有农民作乱,史可法被封为巡使,镇守安庆周边,在此后的三年时间中,史可法率军与农民军作战。

1638年,由于史可法三年未能平息战乱,崇祯皇帝降罪于史可法,并要求他戴罪立功。次年,史可法的岳父去世,因守丧史可法辞官回家,守丧结束后,史可法重回官场担任户部侍郎。1644年,史可法听说李自成的军队已抵达北京,便率军前往救援。

史可法的军队出发后不久,传来京城陷落、皇帝驾崩的消息。听闻噩耗的史可法痛哭流涕,用脑袋撞柱子,血流了一地。

史可法在替先皇发丧时,朝中大臣张慎言等人送来一封文书。

书中写到:“福王是明神宗的孙子,按照祖制应该登基成为新的皇帝,可福王人品低劣,有很多缺点:贪婪、淫乱、嗜酒如命、不孝顺、虐待部下、不爱读书。潞王虽不是直接继承人,但他也是明神宗的侄子,是个合格的君主,应该让他来当皇帝。”

史可法对福王的人品早有耳闻,个人十分支持潞王登基,但是此时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却又向史可法写信道:“不论从祖制还是伦理上讲,福王都应该是唯一继承人。”史可法向马士英阐述了福王的缺点,然而马士英此时已联合刘孔昭等人拥福王来到仪真,史可法只能出门迎接。

福王朱由菘来到守备府后,大明百官想要拜见新君,朱由菘非常胆怯,史可法劝道:“陛下不应该回避自己的臣子,应该认真的接受他们。”朱由菘朝见众臣后,大家聊到了当今的战事,对于现在是攻还是守产生了分歧。

此时,史可法道:“福王你现在的首要任务是穿着孝服守丧,住在军营中,带着大军北伐,向天下人表示你一定要报仇。”朱由菘当即应允。第二天,大臣们又开始商量朱由菘登基这件事,张慎言先是说道:“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君主,福王应该现在就登基。”

但史可法却说:“虽说如此,但太子殿下如今不知身在何处,倘若,有一天太子来到南方又该如何是好?”刘孔昭反驳道:“今天我们决定的事,今后有谁敢更改?”史可法只好说道:“这件事慢慢商量吧。”草草结束了第二天的朝见。

第三天,朱由菘监国大局已定,当务之急是选一位内阁大臣主持大局,众臣再次为了内阁大臣之职吵得不可开交,史可法则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时,掌管兵部事务。马士英一心想要扳倒史可法,便将二人此前交流的信件交给朱由菘,里面有史可法陈述的朱由菘的缺点。

史可法听说这件事后,递上奏章请求离开朝廷外调到淮安、扬州两地负责防务。同年五月朱由菘登基即位,南明此时面临满人、闯王等威胁摇摇欲坠。以史可法为首的大臣认为:“这时应该联合满人,优先剿灭闯王的叛军,之后再从长计议。”

可惜,朝中大臣却并不团结,各政党各执一词毫不让步。

此时,中原共割据着三股势力,分别为满人、农民起义军以及史可法所在的南明。按地盘来看,南明虽仍有着“半壁江山”,但此时的南明面临内忧外患,随时可能面临着土崩瓦解,明军更是在连番惨败中士气低沉,战斗力低到了极点。

史可法深知,这样的军队根本无法与清军或起义军任何一股势力抗衡,冒然出击只会全军覆没。只能让清军和农民起义军发生战斗,这样南明才能得到喘息。可惜的是,南明朝廷消息闭塞,许多消息未能正确传达到南明大臣耳中。

对于吴三桂其人的立场问题,很多人都不清楚,甚至,还有人对吴三桂引狼入室拍手叫好的。他们觉得满清入关并不是坏事,可以借着这股势力平定起义。就这样,几经联络后南明与满清搭上了线,双方进行了一番“友好”的交涉后,清军打着替明朝复仇的旗号剿杀起义军。

清朝的“妥协”让南明更加搞不清利害关系,南明大臣们认为:让农民起义军与清军作战,这简直是坐得渔翁之利的妙招。南明臣子的如意算盘还没打稳,满人就露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一统中原,不但,要平定各路农民起义军,而且,就连南明都不放过。

1645年,与南明僵持不下的清军挥兵南下,史可法镇守的扬州首当其冲。同年四月,清军攻破了扬州城门,在入城后清军血洗扬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尸骨堆积如山,遗体难以辨认,很多人都不知下落。一年后,史可法的义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这期间,史可法却在最后的战斗后不知所踪。

史料中,关于他的去向众说纷纭:

其一,认为史可法在城门被攻破时,带着一众亲兵冒死突围,最终,突破清军的封锁线扬长而去。关于具体的突围细节后人也有不同的说法,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这样写道:

“四月二十五日,兵临城下的敌军谎称明朝的援军已答,史可法信以为真,命人打开西门迎接援军,假冒成明军的清军趁机入城,在踏入扬州后迅速剿杀明军。史可法在城楼上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大错铸成已无力回天,当即拔出剑想要自尽,身边的将士将其救下,保护着史可法离开了扬州。”

还有一种说法是史可法坐着一匹白色的骡子扬长而去,乾隆时期的《江都志》是这样写的:“城门被清军攻破后,史可法骑着白色的骡子从南门扬长而去。”还有人根据这段记载作了一首诗:“相公誓死犹饮泣,百二十骑城头立。瞬息城摧铁骑奔,青骡一去无踪迹”

其二,史可法在这场战役中被清军逮捕,惨遭杀害。清朝的所有官方史书都是这样记载,《清实录》中说道:“攻陷扬州城后,抓到敌方阁部史可法,将其在军队前斩首示众。”《明史》的记载则与前文第一种说法类似,但是,结局却截然不同:

“史可法自杀未果后,被将士们保护着来到小东门,因寡不敌众被清军抓住,史可法大喊道‘我就是大明督师史可法!’随后遇难。”关于史可法后人史德威所写的《维扬殉节纪略》中则是这样描述的:

“扬州城沦陷后,史可法想要自尽与扬州城共存亡,却被将士们拦下,被清军抓获。清军大将多锋十分敬佩史可法,不但对史可法相敬如宾,还称其为‘史先生’,苦口婆心的劝史可法投降清朝,还说道‘帮我们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任吧!’

史可法则回答道‘我是明朝的臣子,怎么能为了苟活,成为万人唾骂的罪人!我的脑袋可以掉,但是,身体不能弯曲,誓与扬州共存亡。我心意已决,就算是被碎尸万段,也心甘情愿。’见劝降无效,最终多锋只能下令杀掉史可法。”

除此之外,史可法在临终前曾写过多封书信,均为遗书绝笔,在这些绝笔中,出现了“一死以报国家”的自己,由此可见,史可法在扬州沦陷前就已决定以死效忠大明。从这一点看来,史可法突围逃跑的说法好像并不可信。

而传言中,带着史可法逃亡的部下刘肇基,其实,在扬州城沦陷前就已经中箭死掉了,所以,他自然不可能在城破之后带着史可法逃亡。

其三,史可法掉进河里淹死了。史可法在离开扬州后,一路长途跋涉,在骑马渡河时一时不慎没控制住马,结果马尥蹶子将史可法摔入河中溺亡。还有人说史可法在离开扬州后遭到清军的围追堵截,自知逃亡无望,所以,选择投河自尽,康熙年间的《桃花扇》中就是这样记叙的。

其四,清军在攻陷扬州后并没有找到史可法的踪迹,史可法就像是隐身一样凭空消失在清军的视野中。计六奇在顺治年间外出乘船,遇到一个嘉兴人,这人自称是当年跟着史可法一起抗清的士兵,在扬州破城后逃离当地四处流浪,在清军入城之际史可法就已不见踪影。

可以说,不论史可法最终去了哪里,他一生为明朝鞠躬尽瘁的忠心都值得赞颂,就连乾隆都曾赞其曰:“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史可法的一生只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

也有学者认为:至于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并不值得过分夸张,明清易代之际激于义而死焉者多如牛毛,把史可法捧为巨星,无非是因为他官大。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史可法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