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对“我”的执着

 明远小筑 2018-12-29

图一

十一月二十二日,节气小雪,在宫城县鹰泉阁留宿两天,第三日往山形县藏王去,身上带着「巾箱本」郭象注的《庄子》。

北国的冬,山色苍苍,是秋的枫红绚烂过后非常沉静深邃的山色。

庄子喜欢用「苍苍」二字。<逍遥游>一开始就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苍苍」或许不是颜色,是人类视觉达不到的空间的远,是天的无所至极的远。「苍苍」被理解成色彩,只是一种视觉的偏见吧。

刚刚从北溟飞起来的鱼,怒而飞,飞成九万里高空的鹏鸟,它从飞起来的羽翼下面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的颜色——苍苍。

很少在冬季来北方,因此也很少有机会看到这样灰云浓厚堆积下山色的苍苍。

《诗经》的<蒹葭>里用到「苍苍」,「蒹葭苍苍」,也是入冬时节河岸芦苇的苍茫吧。

生命知道接下来是冬天,寒冷、大地干旱、烈风呼啸、雪飞冰冻,生命要如何存活?

每一株植物都感受到死亡的压迫,绿色的叶子变黄变红,入秋以后,整座山都在预告,冬天要来了,这是最后的华丽缤纷。

立冬后的山,大部分植物都已离枝离叶,剩下光秃秃的主干。(图一)

那是<齐物论>里说的「槁木」了。

图二

<齐物论>的开始:「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他靠着几案,抬头看天,一口一口长长嘘气。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看到老师的形貌神态,如此不同于往日,惊讶极了,「怎么可以如此?」

子游问老师:「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我们活着,这身体形状可以像死去枯槁的树木吗?我们的心也可以像燃烧殆尽之后不再有温度的死去之灰吗?

这北国的山,山里冬日灰棕色的秃枝枯木,死寂的寒林,都像是<齐物论>的发问,也像是回答。

而老师南郭子綦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吾丧我

老师说:我死去了自己。

不再有「我」,不再有「自己」,「我」失去了「我」,就可以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吗?

我想起传说里苏轼喜欢画的「枯木」(图二),也想起他在<寒食帖>里的句子——「死灰吹不起」(图三)。

图三

下放黄州,从牢狱出来,彷彿死去了一次,东坡真能领悟「吾丧我」的意思吧。向往形如槁木,向往心如死灰,他那时大概很像南郭子綦吧,他也因此从自身的际遇更深地读懂了庄子的<齐物论>吗?

东坡<寒食诗>还有一个典故,也来自庄子「大宗师」──「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庄子说有人怕船被偷,把船藏在深壑里,夜半潮水上涨,把船漂走了。

不知不觉,我们的一切都会被时间偷走,形体或心事都一样,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现在的「我」看着过去的「我」,像槁木看着春天的翠绿,像死灰看着曾经炽热的火焰。

春天的青翠,冬天的枯槁,其实是同一株树木。大火炽旺燃烧的一段柴薪,和燃烧后的死灰,也仍然是同一个身体。

我们的身体形貌,从婴儿到孩童,从孩童到少年,从少年、壮年、中年,两鬓斑白,到老年的形如槁木,其实是同一个「我」。

在不同时间里的同一个自己,可以有连续的对话吗?

十一月二十四日,小雪后二日。路过山形的立石寺,这是比叡山延历寺分寺。公元九世纪建寺,距今有一千两百年。山寺依山壁的结构建造,有巨石壁立如刀斧削成,就在陡峻石上建筑殿宇。(图四)

图四

有石阶依循盘旋而上,把各殿、院、堂连接起来,成为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庙各院各殿就建立在山岩巨石间,有的供奉观音,有的供奉地藏,最上一座是阿弥陀堂。各院各殿,一步一步走去,彷彿修行的路,可以从不同高度看远远近近一片冬日的寂寥山林。

走得喘急了,就停下来,靠在石阶边,看一片落叶,彷彿等了好几百年,在这石阶上静静等候我的疲累彷徨,落叶像跟曾经还在枝梢上时的自己说话,说一句「吾丧我」。

「吾丧我」,是要用多长的时间学会把身上驮负太久的自我一点一点放下?疲累、喘急,是因为背负在身上的「我」太沉重了吗?每一段石阶都走得这样步履艰难,颠颠簸簸。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