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19-07-02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上次我们讲到,南郭子綦做完了一个仰天嘘气的动作,好像忘掉了自己的形骸。这样的神态状貌,引来弟子的疑惑。学生颜成子游站在老师身边,开口发问:“何居乎”就是何以如此。“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是子游所见所感的老师的身心状态。“槁木”是干枯的枝条,“死灰”是炉灶内的灰烬。“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游今天见识到的老师,和往日大为不同。

同样是一个南郭子綦,却给人截然不同的两种印象,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有没有修行的工夫。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只因为现在我们被错误的知见蒙蔽了,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透发不出来,思维、言语、造作都在犯错。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这要看“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是人人本有、个个不无的自性,那么这个性是无善无恶的,而所谓的善恶,都是后天的染污而形成的,那叫做“习性”。自性既然没有善恶,为什么还要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既然众生本来是佛,又何必来修行?应当知道,所谓的“断恶修善”是一种方便说法,是教导众生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觉悟真相的途径。虽然我们所有人都具备这个自性,但是由于习气的根深蒂固,而致使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的真心自性做主,只有清除掉心头的烦恼障碍,修正我们的思想、言语和行为,我们才能回复到清净、智慧、庄严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想向上提升,必须认真修行。

回过头看南郭子綦,他修的是什么法门?其实,“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句,已经透出玄机了。身体好像枯木,这很容易做到。比如佛教的打坐,就是让身体保持在静止当中。但是,身子坐在那里,心是在哪里?一般人练习坐禅,外表看上去如如不动,然而心仍旧是四处奔驰。自己心里不断涌出的妄念,实在来讲,我们自己也无可奈何。佛教的禅修并没有说彻底断除妄念,而是教人将精神聚敛一处,用定的工夫来对治散乱心。需要注意的是,在禅定当中,我们的心绝不是“死灰”一般,而是潜藏着生机的,好比灰中尚存余烬,能够随时复燃。假如身与心同时归于寂灭,这种情况叫做“枯木禅”,是搞错了禅定的意义。

子游仅仅能看到老师“形如槁木”,但没有了解老师的心。所谓的“心如死灰”,不是说心彻底失去生机和作用了,我们这个心好比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万物,但是镜子不会留取任何影像。觉悟的人能用心若镜,不对一切境缘起分别执着,让自性真心保持明朗觉照,给人的感觉似乎如死灰,但实际上,此心能生万法。

学佛的人都知道一句话:“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只有经历了一番“大生大死”,人才能有生命的提升,才能转凡成圣,彻底改造命运。所以我们要切记,不要把自己这个心也给修“死”掉了,这是庄子《齐物论》最关键的,这篇文章实际就是教我们认识这个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