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传说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曾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雨过天晴。
醒来后,对梦中高远深邃、纯净透彻的雨后晴天念念不忘,写下这两句诗,命汝州匠人烧造天青色瓷器。
这就是汝窑。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在自然界,也最难人工模仿复刻。
作为宋代极简美学的代表,汝窑以它质朴无华、优雅温润、洗练精致的独特中式韵味,排在了我国五大名窑之首。
Tips:汝、官、哥、定、钧,我国五大历史名窑。
在宋代,它是御用瓷器。就连陆游都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区,惟用汝器”,汝窑在宋代皇家瓷器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历史爱开玩笑。这种稀世宝贝,存世时间却极短,只有20年左右(公元1086~1106年)。
北宋灭亡后,因为战乱,汝窑烧制技艺失传。北宋汝窑仅为皇室烧制,存世稀少,目前存世仅有60余件。
明清两代都有仿烧,均失败。宋瓷之美,几乎成了绝响。
上世纪5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对中国的汝瓷和杜康酒情有独钟。国际上对汝窑,也赞誉满满,回响强劲。在欧洲上流社会,“青瓷”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优质瓷器的品种,价比黄金。其代表就是汝窑。
1953年6月,周恩来总理作出了“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的指示。
临汝县(1988年改为汝州市)成立汝瓷厂、汝瓷实验小组,汝窑走上复兴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实验,1987年汝窑天青釉被恢复,1988年通过部级鉴定,汝窑重见天日。
目前活跃在汝窑领域的汝州工艺大师,无一例外都曾参与过恢复汝瓷的研发工作。朱法喜便是复兴汝窑的第二代中坚力量。
Tips:在汝州当地,汝窑也称汝瓷。
我们找到了出自朱家之手的正宗传统汝窑——可美汝谣,推荐给你。
一共两款:好时光汝瓷杯、莲花汝瓷茶碗。
这两款瓷器,继承了宋代汝瓷几乎所有的艺术优点。
这是瓷器的胎体、釉体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开窑时,骤然降温,烧好的瓷器快速冷却收缩,胎体、釉体不同步的“收缩比”导致瓷器表面出现如“蝉翼般”的釉下开片,又称冰裂纹。
完全随机产生,每件汝瓷的冰裂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汝窑开片 天籁之音来自连岳
00:00
00:24
瓷器开裂之声,犹如“天籁”,点击收听
汝窑的神奇之处在于,冰裂纹开裂时是有声音的。
受器型大小、降温快慢等原因影响,不同音高的叮叮铮铮声,会交织形成如天籁之音般空灵清脆的声音。
汝窑是所有瓷器中,唯一采用支钉烧的。就是用几个小钉子把瓷器支起来,保证器物从上到杯底釉色完整。
这样的烧制工艺,易变形,因此成品率低。这也凸显了汝窑作为皇家用器不惜工本、追求极致的特点。
Tips:莲花碗是支钉烧、满釉。汝瓷杯,因为有杯把,受力点不均匀,很难采用支钉烧,因此,杯底不是满釉。
好时光汝窑杯
这款汝瓷杯,在款式上进行了创新,是日本的著名设计师喜多俊之设计。
中国瓷器多是弧线形,这款杯子却是少有的直线型,乍一看,非常现代。既符合宋代的极简美学,也顺应当今的简洁审美,很实用。
杯壁偏厚,既能保温,又能阻热防止烫手。
把手下面有个凸起的三角形,舒适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就算装满水杯子较重也有着力点,非常轻松。
圆洞只能伸进一个手指,中指支在三角形上,构成了优雅的手部持杯姿态。
喝不同的饮品,养成杯子独有纹络(左是新杯子)
可以用来喝茶、喝咖啡、喝酒。
汝瓷是有生命力的,会变色,杯子用久了会带着个人的印记,看看里面的颜色,就知道哪个杯子是自己的。
直线条设计的工艺难度比弧线形的工艺难度高很多,这个杯子的成品率,比普通杯子低近50%,非常难得。
● ● ●
莲花汝窑茶碗
经典传世器型,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历史上,汝瓷多用观赏,莲花碗是传世器型中少见的实用器型之一。据考证,它是和酒壶配套使用、做温酒之用的,因此又称莲花温碗。
但是配套执壶遗失,只流传了下来此碗。
莲花碗像半开的莲花,共有十瓣,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莲花代表高洁的志气和节操,也寓意吉祥、安宁和智慧。
为方便使用,可美汝谣对原件做了适当缩小,使之除可以摆放观赏外,还能有饮茶、盛甜点、烛台等不同用途。
汝窑是如何制作的?
采料
可美汝谣用100%汝州本地原矿、不添加任何化工釉料。
汝州虽矿产丰富,但适合汝瓷的矿料很难轻松找到。
每年秋天,汝瓷工艺大师朱法喜会亲自带领匠人上山采料。路况不好,匠人们便用竹筐亲自背下来。
粉碎、过滤、练泥
矿石先砸碎至黄豆大小,进球磨机(一种机器)碾磨成釉。
每次至少30小时,磨成粉末,再过滤掉其中的金属铁。随后陈腐45天,制成瓷泥。从矿石到泥料,至少50天。
Tips:汝瓷烧制是铁还原,瓷土中要有氧化铁,不能有金属铁。所以,要用高强的磁铁把粉末里的金属铁除掉。
手工灌浆制坯、晾坯
用模具灌浆成型,这是最常见的制瓷工艺。成型的坯体,要恒温恒湿、纯自然阴干。
冬天还要盖上薄膜,防止水份蒸发过快,坯体干裂。
晾干的泥坯,纯手工、半毫米半毫米地修,以保证坯体的薄厚、弧度适宜。
素烧
汝瓷一般烧两次,第一次是是低温素烧,不上釉。素烧温度在800~900℃,6小时,出窑就成了陶质地的素胎(通体呈粉红色)。
素烧后,坯体气孔增加,吸釉能力增强。
高温釉烧
第二次釉烧。先浸釉,把素胎浸到釉浆中几秒钟,使胎体内外都有釉。
釉的薄厚要精确到少于1mm(一张报纸的厚度),全靠匠人日积月累的经验。
上釉后阴干,随后高温釉烧(1000~1400℃)。
要得到最好的天青色,需经验丰富的匠人寸步不离守窑监制。
烧好后,打开窑门,拉出窑车,釉层开裂,裂片声就像天籁,清冽透亮(可点击前文音频收听)。
汝瓷开片是持续的,在使用汝瓷过程中还会缓慢开片,持续半年、一年甚至更久;这也是汝瓷不同于其他瓷器之处,更有生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