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臓氣法時論》曰:“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冷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脾主長夏土之氣,土有陰陽之分,脾屬足太陰經為陰土,脾與胃互為表裏,胃屬足陽明經為陽土。天干戊己都屬土,但戊為陽土,己為陰土,所以己土屬脾,戊土屬胃。脾土以運化水谷為主,假使濕氣過盛,勢必反傷脾土,當用健康象數380來溫燥之。脾、胃為戊己土,秋為庚辛金,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金為土之子,所以脾土到了秋金氣旺時,便借著金氣能克木,木受克而不能制土,脾胃病就可逐漸轉好。相反,病脾土遇著甲乙春木旺時,便會加重。到了夏令丙丁火氣旺時,火生土為土之母,脾便能得母之氣支持而漸好轉。適逢長夏土本氣旺時,脾病會更有起色。飽食傷脾,胃欲清飲,凡脾胃有病,必須禁忌飽食、水濕濡衣等。 推廣于一天中的五行生克關系也如此。例如:每日未時,土氣正旺,脾病者就會感到舒暢。日出的時候,正當寅卯木氣旺,木克土,脾病在這時就會加劇。下午正當申酉,金氣旺盛,金為土之子,脾土得著子氣比較舒服。脾土居中,和緩為宜,故用健康象數80補脾,濕氣太重時,可用健康象數380來補脾燥濕,使脾土得到甘緩。 脾為坤卦,五行屬土,為陰土,主濕喜燥。《易經》上這樣贊揚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土能化生萬物,藏養萬物,這是對自然說的。從人體角度來說,吃進去的東西要靠脾來運化,再把營養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如果脾是正常的,保持了潤的狀態,它的陰陽是平衡的,身體就不會有病,是健康的。但是一旦它的特性、它潤的狀態打破了,那就要有病。坤土不能載物了,就沒有食欲,不想或不能吃飯。生化萬物出了問題,就是消化不良,吃下去也是“酒肉穿腸過”,各部分肌體都得不到營養了。脾是主肌肉的,消化不良人就會消瘦、乏力、不想動,甚至連話也不想講。疲勞是一個總的綜合指標,不是哪一個臟腑的問題,說明身體整體運行水平都下降了。為什麽把疲勞放在這一節裏呢?因為脾土要化生萬物啊,它化生不出來,不能把營養輸送到全身,那這肝、肺、腎等功能都要降低,人就會疲勞。 脾主運化,運化靠的是氣,如果氣不足,就沒有動力來運化。脾主運化是把食物精微運送到肺,肺有朝百脈的功能,由它再分配給五臟六腑。氣虧就運化不利,運化不利,方方面面的事情就麻煩了。所以說,脾的病主要就是這三方面。載物不行還不是最要緊,可以糾正它,常常是別的臟腑有病連帶到它不想吃飯,等別的臟腑好了,它也就好了。運化不正常會帶來一系列麻煩,所謂運化就是升清降濁,升清升不上去,營養也送達不到,還是會疲勞。降濁的功能不到位,痰飲就來了。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分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比如感冒咳嗽了,吐出來看得到的痰,一般判別:白的是虛證、寒證,黃的是熱證、實證,這是有形的。無形的痰更可怕,尤其是老慢支病患者遇到天氣變化感冒生病,就去醫院打吊針消炎,沒什麽效果。老慢支有什麽炎嗎?是這無形的痰在脾裏,由于長期的降濁功能不行,伏痰就在裏頭隱藏著,排不出去。外頭環境一適合它,它馬上就出來了。 這個無形的痰,範圍非常的廣。中醫把一些無名的腫塊,包括肌肉下的一些包包,還有長在不應該長的地方的包塊,不管能不能動的,都算無形的痰。大家都看到過吐出來的痰,尤其是那種老痰,非常的粘稠,吐出來都非常困難。中醫就把體內這種黏稠狀態的垃圾,稱為無形的痰。正因為不容易排出去,它就在體內積聚起來。中醫把那些附著在血管壁上的垃圾也都稱為是痰。是因為脾升清降濁的功能不到位造成的。降血脂光靠肝臟不行,還要靠脾、靠氣幫忙,靠它們來運送垃圾。中風在中醫裏也稱為痰證,也是黏稠的東西堵塞了血管,造成半身不遂啊,行動不便啊,都是這無形的痰惹的禍。要排除無形的痰,就要健脾補氣,降濁功能要到位,經絡也要暢通,支持脾一起運作,才能排出垃圾。 我以前間盤突出,右側三節粘連,鈣化了,實際上右側這麽嚴重,左側也好不了多少,因為經絡都是對稱的,寒濕附上來可不管左右。現在想想所謂骨質增生,實際上不是真正的骨頭,雖然看起來很硬,其實也就是一種痰,是體內的垃圾附著在腰椎上,最後壓迫到神經,造成下肢麻木疼痛。2000年我的腰部做了手術後,椎間盤缺損,加上傷了元氣,反而兩年起不了床。後來自己通過念健康象數才得以康複。現在腰部狀況好多了,彎腰時手能夠到地,並且十多年也沒有複發。那又怎麽解釋?我都六十多了,椎間盤不可能再長出來吧。實際上通過念健康象數,氣血和了,經絡通了。只要氣血充盈、經絡通暢,這種“痰”就能隨時排出體外,不會再附在骨頭上,所以說氣血和經絡的通暢是非常關鍵的。 “脾為後天之本”後天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它干預得非常多。今天再強調一下,大家就更有體會了。 五行理論中“火生土”。其火有四種:心君之火、包絡之火、三焦之火和命門之火。命門火與脾土關系最密切,命門火盛衰即是脾土盛衰,命門火生絕即是脾土生絕。命門火、三焦火生脾土,心君火、包絡之火生胃土。 命門火在下,脾土居中。在正常情況下,命門相火升,則脾陽生發,脾才能運化吸收,轉輸水谷精微;火少則升發無力,脾陽不運,水濕不化,而致濕邪郁滯。故食少腹脹、便溏、舌苔白膩。濕傷脾陽,使吸收功能減弱而致消瘦。臨證常見腎陽虛致命門火衰,而導致脾陽衰者。症見不欲食、久瀉不愈、腹痛、腰腿寒,常以溫補腎陽而見效速。如對五更瀉患者,用健康象數380 · 60 · 50療效神速。但命門火過旺又傷陰,陰不足而土干。陰虛則燥,燥則傷津,故産生口干、口燥、口渴、失眠多夢、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等一系列陰虛內熱之症。 脾、胃五行同屬土,臓腑之間互為表裏。但其性質和功能不同,雖有分工,又有合作。胃為陽土主降,脾為陰土主升;胃受納、腐熟,脾主運化、升清。脾胃行其津液,輸布營養精微物質以供五臓六腑之用。 因胃為多氣血之腑,其火易動,火盛傷陰,不但爍肺焚心,而且灼肝耗腎之陰。火熱上攻,症見牙痛、面腫或牙龈潰爛,或多食善饑、口臭、舌紅苔黃。其火盛之因是腎水少,救治辦法應該先泄胃火,后補腎水;火熄而土安,胃土才有生機,脾氣升騰,自然生發萬物。如果胃陽虛,也不能行使收納與消化的功能,便應該補心君之火,才能養胃。 還有一個“飲”,平時說起來總是“痰飲”一起說,但其實是有區別的。痰是很黏稠的,飲也屬于不正常的,我們平常講“飲”就是指飲料,是指稀的東西,好比可樂之類,是質地比較稀的液體。痰飲中的“飲”, 則是質地比較稀的垃圾,對人體沒什麽好處。 胸水長在上焦,稱為懸飲,屬飲的範疇。還有腹水,一般稱為痰飲。肢體裏的水,如渾身都腫,稱為溢飲。還有肺心病也有胸腔積水,老慢支的飲,稱為支飲。總而言之都叫飲,都是不應該在那兒存在的水。好多老年人膝關節水腫,這都是溢飲。找誰呢?找運化水濕的脾啊,它升清降濁的功能差了,抽出來的水都是黃顔色的,越抽越長,不解決問題。黃色本來就歸屬于土,歸屬脾。所以要補脾,水才能排出去。 把脾的問題全理解好,後面的問題就好辦了。遇到什麽情況就知道該不該找脾。脾是五臟之一,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曰:“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能泄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臟一般是實心的,它能藏精氣,但不能泄它;可以滿但不能實,一實就麻煩了,癌症就找來了。腑以通為用,是傳而不能藏的。比如胃就不能把它作為倉庫老藏著東西,要是那樣就完了,胃的消化能力就明顯下降了。大腸小腸可以實,但不能滿。如果滿的話,腸子裏都是大小便,人還能活嗎?這些看起來好像在玩文字遊戲,絕對不是啊,都是點到了要害,便于記憶的。 我們把這些事都搞清楚,對脾臟就有了正確認識。脾臟的功能一是載物,二是運化(指升清降濁),三是化生萬物。大家一想問題出在哪裏,就很容易分辨了。 脾要有病,除了內因有濕的基礎之外,還要找它的“子”,土生金,它的子就是肺。肺主氣,運化要靠氣,氣一虧,運化就到不了位。所以脾病的虛證,都是由氣虧引起的。要把脾調整好,一定要補氣。 胃和脾互為表裏。胃是六腑之一,而且是六腑裏最大的一個,看看這個胃字,上面的田字非常到位,因為胃也是艮土,屬陽土。土加個也,“土也”,就是地。地能生長萬物,我們所吃的食物都是田裏長的;胃主納,是儲藏器官,人體所需要的營養要從胃這個土裏出,胃就是儲納吃進去的食物。 大家有沒有想過食物進出的整個過程?很有意思。中醫講要經過七道門,七道關口。食物進口先要經過唇,唇稱為飛門,七道關之一,吃東西時它動起來很快。第二道是牙齒,它要咀嚼,牙齒咬不動,會吐出來而不咽下去,所以稱齒為戶門(也叫齒門)。第三道關就是會咽,氣管和食管交界處,為什麽吃的東西能進食道而不進氣管,因食道還有點吸的本事,所以稱為吸門,食物就從吸門到了食道。從食道就進了胃,胃的上口就稱為贲門。從太倉到小腸是幽門,為什麽取名稱為幽門?因為小腸曲曲幽幽的很長,在裏面有一個吸收的過程。六腑的“腑”是什麽意思?我們常常對人家比較尊重地說“明日到府上拜訪”,這個“府”應該是比較大的,以前有錢人家往往大門前有對石獅子,進去有個通道,經過通道到客廳。所以胃字上面的田,也是個大戶人家了,在六腑裏確實是最大的房間,這個房間可以住人,也可以作倉庫。這個“田”字在我們人身上是作倉庫的,稱為太倉。小腸彎彎曲曲就象人家後花園的幽長小路,所以叫幽門。從小腸到大腸,叫闌門。有一點阻攔的意思,要進行營養的吸收,得慢慢地走。我們吃飯一天三次,大便一天才一次,要慢慢過,太快的話,不就是酒肉穿腸過了嘛!到最後就是下極,稱為魄門,不能叫肛門,我們古時候的人是非常文明的。誰主魄呢?肺主魄,為什麽肺和肛門會挂上鈎呢?有啊。要大便得用氣啊,有的人坐在馬桶上想大便而出不來,就是氣虧啊,所以確實和肺氣有關,要有魄力、有氣力,才能大便通暢。這個魄字和粕字同音,拉出來的就是糟柏嘛。有這兩層意思,很有意思吧。這就是中醫所講“七衝門”。 中國人向來對七非常重視。有個地雷復卦,七日來複。七也是一個周期的意思。我們的消化系統從進口到出口正好是七,這裏的道理很深奧。天地對人的設計實在是太巧妙了,處處都體現著我們文化的精髓。一個來復就是七,一個七就是一個小周期。還有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人過世要做七,而且要七個七共四十九天。還有練功的人也知道,往往要七個周期。 中國人對七非常重視。對三也很重視。三人一行。我給大家配的健康象數,一般都是三組,我這可不是隨意的。今天告訴大家。河圖基本上是個方框,把十二地支寫上,每一邊三個數。三個地支才成一方,單一不成方,這個方是方位。我們曾講過,中醫配方要把人放在河圖裏,來看他哪個地方偏離了。植物的生長也跟方位有關系。為什麽茵陳可以治肝炎?它長在東方,長在春三月,“三月的茵陳四月的草,五月六月當柴燒”,怎麽理解?三月正好是辰月,春氣最旺的時候,這時長出來的東西就能治肝的病。五月六月過了春季了,就只能當柴草,不值錢了。中藥的組方也不是隨意的,高手一定要理解和運用河圖。我們雖然不是高手,也要盡量跟著老祖宗走。三成一方,所以給大家配的健康象數沒有特殊情況也往往是三組。中藥裏很少用單味藥,常常是複方,它的寓意也一樣。 再看亥子丑,這是太陰脾經的預解時,就是說在這個時候脾的毛病會好得快。晚上九點以後,夏天也該天黑了。天黑表示陰的狀態,很多陰虧為主的人,如果這段時間補陰的效果自然加倍。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亥、子、丑的這段時間,這時候老天爺都在幫你,那就事半功倍了。這是一個竅門。亥、子、丑三個時辰在北方,主水,幫助補水啊。尤其是燥熱很重的人,這個時候的寒水幫助補陰了。張仲景的理論非常了不起,這個預解時象就是張仲景提出來的。以前大家可能不夠重視,現在我們學這個古老的文化,就要把它用在我們的保健實踐當中。 陽明主秋天,應該在申、酉、戌的位置,秋天陽氣在降,陽明的問題有個降的特性,也就是腑以通為用,不通就麻煩。如果沒有大便,這降的本領就迷失了。在講到陽土的時候,它的本性是燥,但是這個燥應該是涼燥,平常提到燥,人們總以為是燥熱,沒聽說涼燥的,但這裏確實是涼燥,因為它主的是秋天,秋天雖然干燥,但越來越涼快,並不熱。胃要好,一定要“涼、燥、降”三字俱全,一個字不到位就要有病。把原理徹底搞清楚,我們都可以成為高手。 我曾給大家講過,如果出門在外覺得兩條腿很重,走不動路,或者手臂沒力氣提東西,念健康象數800或80就能減輕疲勞。腿重就重在肌肉裏的濕太多了,念了8就把脾的功能調動起來,就能把濕帶走。我給大家的健康象數裏,改善左右手臂的問題,經常用的健康象數就是3820,3和2就代表了手上的十指,中間的8就是脾,主四肢,這組數打通手上的經絡非常好,治療肩周炎和網球肘效果也很好。 中醫有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就是當一個人問題很多,證候複雜,難以下手時,我們就可以從脾胃入手,因為脾胃屬土,處于中間,我們抓住它,就抓住了氣機升降的關鍵,只要氣機上下通暢,陰陽交泰,水火既濟,那麽身體就會自己恢複,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就會逐漸消失。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指出:“脾胃者,倉廪之官,五味出焉。”《素問·經脈別論》亦雲:“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肮,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詳細闡述了水谷精微在全身輸布的過程及脾胃與臟腑之間的生理關系。 《素問·五臓別論》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問·玉機真臓論》也有“五臓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臓之本也”的論述。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決定了其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的重要地位。人體營、衛、氣、血、津液的化生是一個複雜過程,涉及五臟六腑,先天後天諸多因素,但都賴于脾胃對于水谷精微的運化。若脾胃升降失常,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則胃脘脹痛、呃逆、腹脹、泄瀉,臟腑經脈失于滋養,則産生相關之病理變化。脾主運化還體現在運化水濕方面,即將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時轉輸至肺、腎,通過氣化作用,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若脾的運化水濕功能減退,則産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從而産生水腫、鼓脹、咳喘等諸多疾病,“脾為生痰之源”,“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即是對此類疾病病機的闡述。 脾胃病的病機主要是脾虛、胃滯、肝郁。脾虛是指脾氣虛,甚則脾陽虛,脾之升清運化功能依賴于脾氣、脾陽,如果脾失健運,升清無權,就是脾虛證。脾虛容易産生內濕,造成水濕停滯,甚至郁而化熱、濕邪停滯。胃多實證,其實證表現為氣、血、食、濕的郁滯。胃實證的成因有多種,如暴飲暴食、食滯胃中;情志傷肝,肝失條達疏泄,橫逆犯胃,胃氣郁滯;脾虛不能為胃提供津液,導致宿食停胃,則為虛中挾實證;用藥不當傷胃,也可導致胃失和降;氣滯、食滯、濕阻日久,均可導致胃部血絡瘀滯,或郁而化熱,故胃多實證,正所謂“虛則太陰,實則陽明”。 胃與脾之間的關系,主要是肝主疏泄與脾主運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其病變主要為土壅木郁和木郁克土。脾胃病,無論是飲食所傷,還是脾胃虛弱,都可導致水谷精微不能奉養于肝,進而肝失疏泄條達之性,此即“土壅木郁”。若情志傷肝、肝氣郁滯,橫逆反胃,或克伐脾土,均可導致脾失升清、胃失降濁,中醫稱之為“木郁克土”。 脾胃病在辨證時,必須根據症狀表現,分析肝、脾、胃之間的病理關系,分析病性的虛、實、寒、熱,其治療方法是“脾宜健、胃宜和、肝宜疏”,健脾需補脾運濕,和胃宜降胃消導,疏肝應理氣疏肝。 濕困脾胃。久居潮濕之地或飲水過多導致體內水濕過度積聚,影響脾胃功能而産生食少便溏、脘腹痞悶脹痛、惡心不欲食、舌苔白膩等症狀,就稱為“濕困脾胃”。 講到脾胃病,西醫把胃幽門螺旋杆菌看成是引起胃炎的重要因素,並由此采用殺菌治療的方法。但幽門螺旋杆菌就是引起胃炎的主因嗎?我認為,胃局部的動態環境惡化才是幽門螺旋杆菌在胃中大量繁殖的根源!只有恢複胃部正常的動態環境,才能從源頭上杜絕幽門螺旋杆菌的生長和繁殖。 胃的動態環境有哪些方面?我認為主要有幾點: 一是胃的蠕動情況。胃的正常蠕動是保證食物能充分磨碎並及時輸送到小腸的基本條件。如果胃蠕動能力不足(如氣虛或陽虛就會造成),食物不能及時從胃部排空,就會腐爛發酵。 二是胃血液循環情況。血液在提供胃營養物質時,也會帶走胃的代謝廢物,因此胃的血液循環好比流動的水,使胃能保持穩定和潔淨的環境。如果胃血液循環有障礙(如瘀血、氣滯),胃的代謝廢物無法及時運走,就會適合幽門螺旋杆菌生長。 三是胃內環境狀況。水濕過多會使胃部過于內熱和潮濕。 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就能消除幽門螺旋杆菌,治愈胃炎。 食滯胃脘。暴飲暴食、飲食不節,就會導致飲食在胃脘停滯積聚,産生各種不適。主要表現為胃脘脹悶甚至疼痛不適、厭食、舌苔厚膩。根據飲食積滯部位而有吐、消、下三種治療方法。吐法適合于飲食積在胃上脘;消法是服消食化積藥物,用于飲食停滯在胃中脘;下法是通大便,用于飲食停滯在腸道。三法中消法用得最多,念健康象數: 7200 · 1600 · 400可改善症狀。服用中成藥“大山楂丸”效果也不錯,其中有山楂擅長消肉食積滯,神曲可消酒水積滯,麥芽可消谷面積滯。 寒邪犯胃。過食生冷、貪涼取冷或露腹夜臥都會寒邪犯胃。寒的特性是收引,胃受寒邪後常引起胃部肌肉收縮痙攣,從而出現胃部冷痛,疼痛劇烈時可使人身體蜷縮。可念健康象數70 · 50改善症狀。 胃火亢盛。胃火和心火肝火一樣,也是內火,胃功能過度亢進,以內熱為特征,其表現有:胃脘灼痛、多食易饑、口渴喜冷飲、牙龈腫痛潰爛、齒衄口臭、夜間磨牙不止、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要改善症狀,可念健康象數007 · 004。 瘀阻胃絡。瘀血阻滯在胃脘就會影響胃的正常運轉,引起胃痛的發生。瘀血引起疾病的特征性症狀是固定不移的針刺樣疼痛,所以瘀阻胃絡的主要表現也就是胃脘部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可念健康象數 700 · 200 · 400 改善症狀。 胃部疾病大多都有胃痛的表現,如胃寒出現冷痛、胃熱出現灼痛、氣滯引起脹痛、瘀血引起刺痛、胃氣虛引起隱痛等。這些不同特點的胃痛,是我們了解疾病本質的最好依據。 《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有“五臟者,皆禀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的論述。我們要注重保護脾胃之氣,因為脾胃之氣的盛衰,與人體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有一分胃氣則有一分生機。人以食為本,飲食足,消化吸收好,營養夠,才能健康長壽。健康的老人都有個好的脾胃,才能使氣血化生有源。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胃痛一症,有飲食、寒、熱、虛、實之別,不可光看有形的胃,應當從胃中往來氣機上思考,才能治本。 因飲食停滯而胃痛者,治法宜消食行滯,健康象數可用 7200 · 1600 · 400。因胃陽虛又感受外寒,或吃生冷食物而致者,其人必喜揉按、喜熱飲,或口吐清水、面白唇青。治法宜溫中行氣,健康象數為70 · 20 · 50。因積食、厚味、氣郁生熱及伏熱而致胃痛者,其人定多煩躁、唇紅氣粗、大便堅實等,治法宜清熱通便,健康象數為 0072 · 0016 · 004。 坤卦對應人體各部為脾、胃、腹部、肌肉、右肩、四肢、口唇。坤卦對應人體相關疾病種類為頭暈、咳嗽、虛證、寒濕、腹部疾患(腸胃病、消化不良)、肌膚之病(瘡、濕疹)等。 凡是與坤卦有關人體各部的問題,例如頭暈、咳嗽、胃腸病、皮膚病、寒濕症、婦科病、腹部病等以及與太陰脾經循行部位相關的病證,都可用健康象數80或800來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