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能手机的 2018:昂扬的创新与失落的市场

 timtxu 2018-12-30

​2018 年的智能手机行业是精彩的,多款足具亮点和话题性的手机推出,刷新了人们对手机形态的认识,许多新技术也被应用在手机上,但同时市场层面的整体表现却不如产品本身那么让人振奋,本文便带你简要回顾 2018 年智能手机的发展变化。


全面屏


智能手机经过这么 7 到 8 年的不断发展,似乎形态上已基本趋于固化,可创新的卖点似乎已经相当有限,这也就是媒体、从业者经常说的“同质化”现象,因此有人说智能手机行业已经逐渐地“PC 化”,也就是说形态、交互方式已不再有本质变化,大家每年更多地是在硬件配置上例行升级,出货量也将会停止以往的高速增长,转而持续走低。

不过回顾起来,今年却可能是这么多年来智能手机形态变化最为剧烈的一年,而今年在形态创新上绕不开的一个词便是——全面屏。

年初的 MWC 2018 上,vivo 凭借 APEX 全面屏概念机一鸣惊人,人们第一次见到前面板被几乎一整块屏幕覆盖的震撼,而为了做到这一点,这部手机投入了升降式自拍镜头、屏幕发声、半屏指纹识别等可被称为「黑科技」的技术,只可惜这只是一部充满工程机味道的概念产品,普通消费者想要感受到手握一整块屏幕的乐趣,还得继续等待。


在「真·全面屏」手机投入市场之前,首先上阵的是一大票「刘海屏」机型,这种破坏屏幕视觉完整性的设计在去年 iPhone X 上出现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刘海屏」设计的大规模出现虽说有尽可能提高屏占比的考虑,但更多的应该是对 iPhone X 设计的跟风模仿,或者说拙劣模仿,因为它们使用「刘海」设计既不是为了置入结构光模组的妥协,也没能做到边框等宽的全面屏效果。


MWC 2018 上,华硕采用「刘海」设计的 Zenfone 5 系列率先亮相,接着是 OPPO R15,vivo X21,华为 P20 系列,LG G7,一加 6……大家都梳起了小刘海,此前率先探索全面屏设计的小米也未能免俗,5 月 31 日亮相的旗舰机小米 8 在刘海的形状上把对 iPhone X 的致敬提升到新的高度,连后置双摄也是与 iPhone X 高度相似的左上角竖排「红绿灯」。

当然也不是所有厂商都对「刘海」趋之若鹜,4 月 22 日发布的魅族 15 系列就采用了传统的上下对称设计,保留了一颗圆形 Home 键并赋予了媲美 iPhone 的振感,在异形屏大行其道的潮流中魅族 15 的设计倒是重现了魅族原先小而美的气质;又像是老罗的坚果 R1,采用了侵占屏幕面积更小的「美人尖」设计,不过 5 月 15 日的发布会焦点似乎并不在这,一个名为 TNT 的工作站和它语音 + 大屏触控的独特交互方式抢走了所有关注和争议。


如果故事进行到这里便结束,那可能完全配不上标题中所称的“昂扬的创新”,从 6 月份起,整个市场的风向如基因突变一般,各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在追求真正全面屏的道路上狂飙突进。而率先做出表率的是 vivo 和 OPPO——两家长期聚焦于线下渠道、主推中端产品,在产品、技术层面长期被数码爱好者、极客们忽视的大厂。

6 月份亮相的 vivo NEX 看起来像是上半年 APEX 概念机在消费市场的化身,不过无论是机身线条处理、做工还是技术的成熟度都要更胜一筹,步进电机驱动的升降式摄像头、屏幕发声、隐藏式光线距离传感器以及屏幕指纹的加持使得所有可能挤占屏幕面积的元件都各安其位,那种以往只能见于概念渲染图上的真·全面屏终于在一款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上实现了。如果说 APEX 的亮相带来的更多是惊艳,那么 NEX 的亮相则在异形屏大行其道的当时更带来了一种“天下苦秦久矣”的解脱感。



vivo NEX 还仅仅是隐藏了前置摄像头,紧接着在巴黎亮相的 OPPO Find X 则直接将前后摄像头模组、结构光面部识别模组全都做到了一个由电机驱动的升降式滑块中,COP 封装工艺使得下巴仅有 3.4mm 宽,两侧边框仅 1.65mm 宽,整体视觉上更加震撼,并且前后都采用曲面设计,使得在达成无「刘海」全面屏效果的同时整机外观的简洁性也做得十分出色。



一时之间,所有还在使用异形屏或者传统上下对称设计的产品在这两款手机的设计面前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只是对于全面屏实现方案的尝试才刚刚开始。10 月,小米 MIX 3 正式登场,用复古的滑盖方式将两颗前置镜头隐藏于屏幕面板之下,做到了前两代 MIX 都没达到的高屏占比,借助磁动力滑盖的手感也被官方宣传为「解压神器」。而随后亮相的荣耀 Magic 2、联想 Z5 Pro 同样采用了这种滑盖全面屏的设计,不过这类以牺牲机身结构一体性为前提来获得全面屏效果的设计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努比亚 X 则带来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前后双屏,借助背屏作为取景器,砍掉了存在 8 年之久、几乎不可撼动的前摄,使得正面屏幕不被任何元器件所侵占,达成全面屏视觉效果。年底亮相的 vivo NEX 双屏版采用了类似的思路,不过对于时尚潮流把握更深的 vivo 仍然通过星环灯、TOF 3D 镜头等元素把手机做出了自己的特点。


而一些基于成本或结构设计考虑的机型则退而求其次,采用了视觉效果不够完美、但侵占屏幕空间最小的「水滴屏」方案,代表机型如 OPPO R17、vivo X23、华为 Mate 20。相比去年 Essential Phone、夏普 AQUOS S2 类似的「美人尖」设计,今年的这些「水滴屏」机型在凹口的过渡上做得更为圆滑自然,某种程度上还成为了视觉上的加分项。


到了年底,还有一些厂商拿出了更为奇特的「挖孔屏」方案,代表机型如三星 Galaxy A8s、华为 nova 4、荣耀 V20,据说明年三星 Galaxy S10 系列也将采用这一方案,继「美人尖」之后又出现了「美人痣」,厂商们为了全面屏下无处安放的前置摄像头也是真的拼。


站在年底这个档口再回看去年或今年年初发布的一些产品,甚至会有身处两个不同时代的感觉,的确,今年厂商们通过创新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当然形态上的创新是一方面,在全面屏手势交互这样的软件层面,Android 阵营的厂商们还有很多功课要补足,毕竟手机最后还是拿来用的。


拍照大跃进


除了全面屏,今年各大厂商在手机拍照方面的投入和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传感器单像素面积的普遍提升,今年无论是中端机还是高端旗舰,大批采用了 1.4μm 单像素面积的索尼 IMX363,使得暗光下的成像效果进步明显。

比如小米今年的三款旗舰机型——MIX 2S、小米 8、MIX 3 便沿用了同一套主摄为 1200 万像素 IMX363 的双摄模组,依托传感器本身的素质以及算法上的不断进步,此前在拍照方面并不十分精进的小米也是接连数次跻身 DxOMark 榜单,评分也一次比一次上升。


同时 AI 辅助场景识别也在新机型上普遍采用,基于对不同拍照场景的识别在成像的饱和度、锐度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优化,让手机拍照更加能够一拍即得,这大概也是在诠释智能手机的“智能”本质吧。

说到拍照,今年不得不提的一家厂商便是华为。以往人们讨论手机拍照,大多会把苹果、三星作为标杆,但今年华为在拍照方面的一骑绝尘完全打破了这种局面。3 月 27 日,P20 Pro 携三摄像头登场,其中主摄为独家定制的 4000 万像素 IMX600,传感器尺寸达到了 1/1.73 英寸,还有一颗黑白摄像头及一颗 3 倍的长焦镜头,IMX600 四像素合一外加黑白镜头辅助进光使得 P20 Pro 暗光下无论是曝光、解析力还是动态范围都十分出色,多颗镜头的存在则赋予了 P20 Pro 在玩法上的丰富性,DxOMark 给出了 109 分的相机综合评价,并一直霸榜至今。


10 月 16 日发布的 Mate 20 Pro 则在 P20 Pro 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玩法,加入了超广角镜头和超微距模式。话说超广角镜头此前一直只是在 LG 手机上出现,而今年下半年从 vivo X23 开始大家似乎纷纷拾起来作为拓展相机玩法的法宝。此外,基于多帧合成、能够大幅提高夜景曝光和动态范围的手持超级夜景模式,到了今年下半年也纷纷成为各家拍照的发力点之一,而这可能也是华为带来的一种行业风向变化吧。


其实对比往年,像 iPhone XS 在单像素 1.4 μm 的新 CMOS 以及智能 HDR 加持下,拍照上的提升幅度不可谓不大,不过在华为这个剑走偏锋的新贵面前似乎底气也没有以往那么足了。有时候格局的变化就是这样,或许你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形势变化得太快。

而谷歌则在当前多摄的趋势下继续钻研自己的单摄算法,能把黑夜变成如白昼般明亮的 Night Sight 模式就是其最新成果。Pixel 3 用可拍人像、可无损变焦、夜景出众的单摄告诉我们,算法可以带来怎样的、超越硬件水准的成像效果。


游戏手机


今年随着黑鲨、红魔以及 ROG Phone 的相继登场,游戏手机逐渐成为一个细分品类而存在,它们或配备了炫酷的 RGB 灯效,或是有一般手机不能比拟的强大散热,或是具备高刷新率的显示效果,或是增加了一些如手柄之类的专用游戏配件,总之一切围绕游戏而打造。




不过相比 PC 端的游戏本,游戏手机似乎并未能在核心硬件处理器方面与中高端的旗舰手机拉开差距,甚至于这些游戏手机性能再强也还是难以匹敌搭载 A12 仿生芯片的新 iPhone,另外手机游戏对硬件性能的压榨程度有限以及独占游戏的缺乏也让游戏手机被一部分人视作鸡肋。

当然厂商们对游戏体验的重视却是相同的,比如今年以三星 Note 9 为代表的多款中高端手机就用上了铜管散热技术,提升手机游戏时的散热水平;华为则是从软件优化层面出发推出了 GPU Turbo 方案,力图解决麒麟处理器手机此前游戏表现不佳的缺陷。


失落的市场


相比起产品上的精彩纷呈,整个手机市场的景气却是相当低落。从权威市场调查机构 IDC 发布的数据看,今年第一到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分别下降 2.4%、1.8% 和 6%,这也是去年底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而国内市场的情况则更不乐观,前三个季度市场出货量分别下降 16%、5.9% 和 10.2%。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经过智能手机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迭代已经基本完成,并且由于手机硬件已普遍达到一个能满足日常使用的水准,人们的换机周期也越来越长,导致市场已基本不存在增量空间。

在手机市场转入存量的争夺战后,马太效应、寡头化格局愈发明显,拥有品牌、渠道或技术优势的大厂进一步侵占小厂商们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来自 IDC 的数据,2018 年第三季度,来自前五大厂商之外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份额剩下 33.8%,同比下降 19.9%。而国内的情况更甚,截至第三季度,“其他”厂商的份额仅剩 12.6%。


于是你可以看到,没落大厂 HTC 将部分手机业务出售给了 Google,在中国大陆的电商平台最近还下架了全部手机产品;极客向的 Essential Phone 在销量不佳的同时第二代产品也未见踪影;国内相对小众的手机品牌美图寻求通过与小米这样的头部厂商合作,将自身手机业务和品牌转而整体“外包”;老牌厂商金立则在最近宣告破产;锤子最近似乎也陷入困境,从公司法人代表换人以及 450 万元银行存款被冻结的消息可以窥见一斑。

未来随着 5G 通信投入商用,手机市场可能将迎来新一波换机潮,出货量或将重新获得增长,不过 5G 也将进一步扩大头部厂商与小众品牌之间的技术壁垒,技术储备不足的小品牌很可能将被淘汰。

当然在市场整体景气不佳的背景下也有逆势上扬的,比如华为近日宣布年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 2 亿台,创下新高,在全年的出货量方面有望超过苹果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二大的手机厂商;小米此前也宣布全球手机出货量突破 1 亿台,相比去年的 9000 万台再进一步,这里面印度市场的贡献功不可没。

今年手机市场的另一个关键词则是涨价,以 iPhone 为代表的高端旗舰价格再度提升,iPhone XS Max 售价突破万元,华为最新旗舰 Mate 20 Pro 高配版售价踏上 6000 元档位,OPPO、vivo 分别借自家旗舰攻上了 4000 到 5000 元的价位段,小米、一加、荣耀等主打高性价比的品牌在产品售价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不止是国内市场,外媒 CNET 的报道也称,三星 Galaxy 系列手机从 2016 年的 S7 到 2018 年的 S9,在美国售价飙升 15.1%,华为 P 系列的售价自 2016 年以来已经上涨了 33%。但价格上涨最多的是一加,自 2016 年以来,一加手机在美国和英国的售价分别上涨了 32.6% 和 42.6%。

涨价一方面源于新技术的采用带来的成本上涨,另一方面是闪存、处理器等基础元器件涨价带来的影响,还有则是品牌附加值方面的提升。


尾巴


2018 年的手机行业发展可以说是 5G 时代到来前新技术、新形态的一次总爆发,有些是带有过渡色彩的探索,有些则可能奠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迈入 2019 年,可折叠屏、5G 通信等可能会成为行业发展新的爆点,未来值得期待。

你认为 2018 年手机行业的哪些产品或技术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