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但是很多都是只停留在有点印象,我在哪里看到过的这种回忆。读书时候,我们会惊叹作者表达的思维和逻辑,但自己却没有形容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 下面4种伪学习有没有戳中你。 1.追求各种干货,简单快速。 2.追捧各类“大神”,想当然觉得听了大牛的分享,你也可以跟着牛起来。 3.看到“你从前所做的职业规划都是错的”这样的标题就赶紧学习。。 4.沉迷于各类在线课程,读书的数量,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 最近几年流行的干货学习,的确省事方便,但这种被动学习,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价值。通过读书,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形容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我们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赵周,是一本成年人/职场人提升自我的必备书,教会我们拥有学习力,把知识拆为己用,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作者讲到一个违反我们直觉的观点:知识本身不值钱。案例很重要。在这个信息时代,得到一份知识太容易了。各种微信文章,各种干货,我们对成长和学习有焦虑,却没有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拆书法:RIA便签法 很多人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能只是停留在摘抄文章的语句,这种学习法我之前也经常这么做,做完还有一种满足感,觉得自己把笔记做得满满的。 这种RIA便签法适用于致用类的书籍,这也是职场人看的最多的一种书籍,用来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第一类拆解:(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有条理地复述信息,避免用自己原有的认识直接套用。 第二类拆解:(A1)便签:结合自己的经验,避免泛泛而谈。可以结合SMART原则(S:明确的 M:可衡量的 A:可实现的R:结果导向的 T:明确的截止期限) 第三类拆解: (A2)便签:我的目标和行动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本书所提到的方法,也让我联想到了之前学习到的另外一种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这种适用于碎片化阅读。 按照:「主题」「信息」「思考」「钩子」 「出处」「时间」这5个维度来形容一个读书卡片。其中思考和钩子这2个部分就类似RIA便签法里面的AI和A2. ![]()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两者都是强调“为我所用”的读书原则。通过阅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这3种思维:1.成长思维,看到自己需要提升的部分,以自我负责的态度来提升自己;2.批判性思维:对于书中的观点不去全盘接受,多问为什么,多寻求关联,多看作者先前的立场和假设;系统思维:梳理知识的能力,对事情考虑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阅读了这本书之后给我带来的改变和我今后的计划: 1.对于知识,以为我所用的原则来使用。不再对情绪化的字眼所带动(自媒体文章),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2.阅读各类文章时候,看看文章的框架和作者写作的逻辑思维。 3.不再追求读书的数量,对于一本我所需要的书,一定要学透里面的概念,并展开相关联想。 4.写晨间思考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段时间后检测自己思维能力有没提升。 5.案例的积累和分析是写作的一个需要。这也是自己核心能力的一个体现。 |
|
来自: budaozheli > 《关键能力》